更新时间:2024-06-07 20:17
《漓江春雨》是徐悲鸿描绘祖国山河作品中的一幅代表作。此图前景是扁舟渔人,后景远山屹立。秀丽华润的漓江山水笼罩在一片烟雨迷濛之中。
署款“漓江春雨,廿六年(1937年)三月,悲鸿”,后又题“静文赏之”。
在创作《漓江春雨》的前后,画家遭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当时画家的家庭纠纷深化,被迫独走桂林。不想这一去竟使他迷上了漓江。廖静文在《徐悲鸿的一生》中回忆说:“美丽的大自然永远是悲鸿精神上最好的慰藉,它温柔地抚慰着他那受伤的心。桂林无比秀丽的青山绿水重新唤起了悲鸿心上的欢娱和振奋,他又沉浸在创作的热情中。”这美丽的漓江山水成为画家漂泊岁月中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一生从来也没有如此赤热奔放地投入自然的怀抱,饱览它的秀色。他暂时忘记了生活的磨难,放舟江上与渔人为邻,渴望着做一个“阳朔天民”。然而这一切是那么短暂。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无情地剥夺了画家的希冀和夙愿。画家不得不奔走他方,辗转异域,展画卖画,募捐抗日。临行之前他深情地描绘下漓江的美景。
《漓江春雨》是一幅“意深”的作,因它不是一般的寄情山水而是浸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浓缩了的爱,所以它才会有如此动人心弦的美。
当观赏这件作品时体会到的多半是其浓郁的诗情画意,心情为之欢娱,不觉神往,恨不能一游漓江的青山绿水。在画中,虽然没有纵情的讴歌,正义的呐喊和同情的心酸,但却是宁静的吟颂,仿佛儿子对母亲的依依惜别。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爱恋仿佛化作滋润万物的春雨。山与水的交融,画家与大自然的沟通无尽地展现在这尺幅之间,它至今激励着人们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在《漓江春雨》中,画家并未采用自己一向擅长的写实的表现手法。而是把传统水墨画的泼墨法加以大胆和熟练的运用。山峰和江水都用阔笔和浓淡变化的水墨效果加以描绘。画家有意摆脱传统中国画靠线和皴法来表现水,而是大胆地用倒影衬托江水的质感,使人领略到即使在春雨淅沥的季节江水仍然清沏透明。此外,几处画龙点晴般的线条运用,描绘出了漓江岸边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的葱郁林木。画家也又吸收了西洋水彩画表现雨景的朦胧使画面水痕斑驳,湿处显得春雨沥沥。真是意象深远清新,耐人寻味。
徐悲鸿(1895—1953),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年时刻苦学画。1914年进复旦大学学画。1917年留学日本研究美术。1919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7年4 月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28年兼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9年9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开始后,回重庆中央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曾创作《九方泉》《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代表作有油画《萧声》《田横五百壮士》《奚我后》;中国画《马》 《漓江春雨》《泰戈尔像》《晨曲》等。有《素描集》《油画集》《彩墨画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