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1 10:51
汕头市澄海华侨中学创办于1957年,是广东省一级学校、汕头市重点中学、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澄海区定点实验学校、广东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
学校拥有一支德高、业精、职勤的教师队伍。教职员工现有20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83人;具有本科学历163人,学历达标率达100%。近几年,教职员工63人次被授予全国和省、市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名校长、名教师、南粤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有89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奖项。
学校强化“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办学理念和“志于道 据于德 游于艺”的优良校风,近年来连获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单位”“书香校园”“绿色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汕头市“文明学校”称号,“侨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实施具有人文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高考上线人数和含金量逐年提高,办学质量已跻身汕头市前列。
学校校风、办学理念
校风:守诚 有为 务实 创新
教风:修己达人 精教善导
学风:乐学敏思 明辩笃行
办学理念:人为本 德为先 学为上
学校历史(名称变化)
澄海县华侨中学(1957年-1966年)
澄海县育红中学(1967年-1968年)
澄海县延安中学(1968年-1969年)
澄海县华侨中学(1979年-1994年)
澄海市华侨中学(1994年-2004年)
汕头市澄海华侨中学(2004年-现在)
学校实施具有人文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高考上线人数和含金量逐年提高。高考上本科人数长居澄海区前列。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显著。自1991年有艺术生参加高考以来,共有578名考上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共有243名学生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
学校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汕头市德育示范学校、汕头市艺术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澄海县是粤东地区著名侨乡,归侨、侨眷众多。为了满足归侨、侨眷子女入学之需,县委统战部和县、区侨务部门早在1956年就在苏北区月窟乡办了4个华侨补习班,于澄城番仔楼办了私立文光补习学校2个华侨补习班。1957年又办了2个华侨初中补习班寄于城南小学。1957年3月,经当时的副县长王鼎新、县委统战部长许秩西等倡导,成立了县华侨中学筹备委员会,并向海外侨胞发出了《筹办澄海县华侨中学缘起》。当时,广东省侨联主席蚁美厚先生带头捐款1万元。随后,海外侨胞许存寿、陈镛锵、蚁炎记等13位先生也先后捐出人民币95217元,作为建校的部分资金,不足部分则由县政府拨款解决。经再三研究,确定以澄城东门外校场埔、英哥埔交界处的100亩土地作为建校用地,由华南工学院当年毕业生赞助设计建设蓝图。经过澄城各界人民三年奋战,于1960年6月建成完整校舍,计有教室24间,可容八百人就餐或集会的礼堂兼食堂1座,教师宿舍2幢共24间,办公室2间,并挖了3口鱼塘,筑起了围墙,在校园内种下石栗、桉树、杨柳和各种花卉。
1958年秋季,华侨中学正式招生上课。当年以归侨、侨眷子女为主要对象,招收了初中一年级新生4班202名,暂借城北李氏大宗祠作为临时校舍上课,还招收了高中一年级新生2班100名寄读于澄海中学。全校教职员工14人,由副县长王鼎新任名誉校长,林清任副校长。至1960年7月,高初中全部班级才迁进新落成的校舍。
1967年,华侨中学改名为育红中学。1968年10月,学校与县农业职业学校、城关农业中学合并并改名为澄海县延安中学,翌年3月延安中学迁入原红旗中学(今澄海中学,时已撤销)校址,至当年8月,延安中学改名为澄海县澄海中学。
1979年,澄海县决定复办华侨中学。当年,由于原址被占,在原地复校已不可能。县有关部门便拨出专款17万5千元,作为对原侨中校产的赔偿,并划出后坑园荒地50亩作为侨中复校新址(其中17亩至1985年才划给侨中)。当年招收了高中新生2班107人、初中新生4班215人,于1979年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第一学年暂借澄中校舍上课,第二学年则迁往现在侨中校址。第一年全校有教职员工20人,黄继成、马维毅分别任正、副校长。
在一片荒埔上重建侨中,困难重重。旅泰侨胞谢子昂先生立即捐赠港币10万元,加上政府的赔偿款17万5千元,建校资金显然不足。为了应付复办初期学生入学之需,学校在三个月时间内便盖建起了红涂墙竹篷顶教室18间及学生、教师宿舍楼各1幢,使复办的第二年能继续扩大招生。至1983年,学校已办有高中8个班、初中10个班,在校学生1035人,教职员工71人。
1983年,在澄海乡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侨联主席蚁美厚的建议和支持下,澄海县决定发动广大侨胞、港澳同胞捐资办好侨中。泰国澄海同乡会理事长许朝镇先生自己带头捐赠港币30万元兴建一幢教学大楼,同时又带动泰国澄海同乡会捐赠港币30万元兴建另一幢教学大楼。到1985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时,澄海侨中终于结束了在“竹篷教室”上课的历史。随后,泰国正大集团谢易初先生家族先后向学校捐赠港币300万元,兴建了易初科学馆、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宿舍楼。旅居印尼侨胞李泽拱先生赠建了大礼堂和艺术馆。截至1987年,澄海侨中接受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捐资总额已达到人民币605万元,并于当年五月份举行了新校舍落成庆典。
侨中走过的六十多年的岁月,从无到有,兴起繁荣,无不满蘸着侨胞的一片深情厚意。
侨中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侨胞爱国爱乡史。从侨中筹建创立之时至于今,总是涌动着一条“培育英才,造福桑梓”的侨胞亲情血脉。侨中肇办之时,正值中国百业新兴,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教育迅速发展之际,广大海外侨胞爱国热情日益高涨,侨胞子女纷纷要求回国求学。为满足侨胞侨眷子女入学之需,当时澄海县委统战部和县侨务部门先后开办了华侨补习班。至1957年3月,在时任澄海县副县长王鼎新、县委统战部长许秩西等同志的主持下成立了澄海县华侨中学筹备委员会,侨中的筹建工作开始正式运作。澄海创立华侨中学的举措,在广东省侨联主席蚁美厚先生的殷切策动和热情带动下,很快就得到海外侨胞和乡贤俊彦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蚁美厚先生及海外侨胞许存寿、陈镛锵、蚁炎记等十三位先生首期捐资建校。在地方政府和澄城各界人民以及侨胞的鼎力辅佐之下,经三年艰苦奋战,于1960年,建成了位于澄城东门的华侨中学。华侨中学一经诞生,便显示出侨校特色:海外侨胞不辞远涉重洋,纷纷送子女回乡入学;省侨联主席蚁美厚先生之子蚁民、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邱亦山的子女、县侨联主席谢易初等先生的亲戚子女都热情就读于侨中。这都是侨胞们对家乡创办华侨中学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正当侨中迅速发展之时,“文化大革命”狂飙骤起,华侨中学被迫停办,侨胞大失所望。“文化大革命”结束,春回大地。澄海县委于1979年决定复办澄海华侨中学。海外华侨一闻此喜讯,深明“百年树人”的教育是振兴国家民族之大计,是造福桑梓之壮举,无不踊跃参与侨中的复建大业,出谋献策,筹资捐款。旅泰侨胞许朝镇先生、谢中民和谢国民先生、郑俊英先生、谢子昂先生、蔡秉元先生以及泰国同乡会,印尼侨胞李泽拱先生,旅美侨胞陈祖炯先生,港澳同胞陈树炯、陈维德先生以及香港潮商互助社等一大批海外侨亲,倾情尽力,捐款捐物,掀起了建设新侨中的热潮。侨中校容校貌,日新月异,办学规模日益壮大。复办期间,华侨中学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副主席蚁美厚先生的亲切关怀。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于1985、1986两年三次视察侨中,联络海外华侨,亲笔题写校名牌匾及“培育英才,造福桑梓”题词。联谊会上,一曲浓厚乡音的潮剧,饱含着侨胞浓厚的乡情,让人热泪盈眶。侨胞们热烈地倡议设立“澄海华侨中学奖教奖学基金”,鞭策着侨中学子努力上进,激励着教师倾力教坛。这一幕幕的往事,满载着海外侨胞对侨中的深厚感情,记载着侨胞们的热爱家乡教育事业,支持侨中建设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侨中走过的六十多年岁月,起伏沉浮,历尽沧桑。
侨中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她经历了1956年苏北月窟乡华侨补习班、澄城番仔楼文光补习班、澄城城南小学寄读班的时期,1958年暂借城北李厝祠临时办学、高中寄读于澄中的时期,1960年位于澄城东门外校场埔、鹦哥埔交界处,占地100亩的华侨中学时期等迁徙不定初创时期,更经历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校舍被占用,学校停办的重创时期;以至于改革开放,侨中复办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侨中初创时期的艰辛自不待言,在复办之时,县政府划东门外后坑园荒地33.5亩,拨复办专款仅为17.5万元,建校困难重重。新校址荒埔一片,坟茔层叠。是侨胞和侨中历任校长、师生同心协力,一边建设,一边上课。在三个月内便于新址建起涂墙竹篷沥青顶的简易教室。其时,校园环境恶劣。教室昏暗,校区尘土飞扬,污泥遍地;教学设施简陋,这等等困难,不一而足。是侨中师生们以满腔的热情,旺盛的斗志,自己动手,平整荒埔,开辟校道,因陋就简,为了侨乡的教育事业,义无反顾地渡过了这个非常时期。为了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澄海区委区政府无偿划拨12亩土地扩建侨中校舍,学校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建成了综合教学楼、生活活动中心等共一万九千平方米的三幢楼房。这才有了今日的侨中如此颇具现代化教育规模的新面貌。侨中坎坷曲折的创业历程,铸造了艰苦奋斗的侨中精神。这种精神,是催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力量。
侨中走过的六十多年岁月,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实践。
侨中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独具特色的华侨学校办学的创新史。华侨学校,顾名思义,就是要办出华侨学校特色。回思澄海华侨中学复办的八十年代,本人在澄海县任职,受县委县政府之命,膺澄海乡亲之托,分管教育工作,深知所负之重,不敢有丝毫之懈怠。对侨中的办学,本人心怀惴惴,草拟侨中办学之策,一是要以服务侨乡侨亲为宗旨,把侨中办成联系海外的窗口,联结侨胞情谊的纽带;二是要坚持以“多种经营”为方向的办学途径。这里的“多种经营”,指的是在办好普通班的基础上,发展艺体特色,即着力办好美术、音乐和体育教学,培养美、音、体特色学生。做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在侨中各届领导和师生们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之下,澄海华侨中学在艺体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颇为可观的成绩。复办以来,体育教学方面,华侨中学在1984、1985年连续荣获“全国初中田径通讯赛”优胜奖,受到国家教委、教育部、团中央的奖励,并被命名为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依托澄海是全国版画之乡、工艺玩具礼品城的优势,华侨中学近年被命名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点学校,并于2006年7月晋升了广东省一级学校。各届艺术考生的高考录取率皆在80%以上,艺术生考上国家一级和省一级高校的学生人数众多,在汕头地区名列前茅。这些学生由此而活跃在各个社会岗位上,为社会,为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华侨中学坚持特色办学,取得的这些累累硕果,既是侨中人的自豪,更是对海外侨胞,侨乡人民关爱的最好回报。侨中人的务实求新的办学作风,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治学作风。
回顾历史,旨在弘扬校粹,劝勉后学。校庆纪念,是为发展未来。衷心祝愿澄海华侨中学怀拥侨胞乡亲之深情,肩负振兴侨乡教育之重任,承先继后,发扬侨中精神,集思广益,严谨治学,共谋侨中发展之大计,使侨中的教育更上层楼,务达华侨学校教育之极致,再创辉煌,不负家乡人民,海外侨亲之重托与期望,为国家,为时代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