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1 11:39
灰扇尾鹟(学名:Rhipidura albiscapa)是扇尾鹟科、扇尾鹟属的一种小型鸣禽。体长17厘米,体重6-9克。整个上体和头部、翅膀和尾巴都呈灰色。根据不同的亚种,颜色从灰色到中灰色不等,有时趋向于棕色,分布均匀或尾部颜色更深。腹部和胸部的颜色从浅黄色到灰白色不等。胸部由喉咙下方的横向黑色条纹界定。喉咙为白色,短而粗的白色眉毛从前额后部延伸到眼睛上方。
灰扇尾鹟体长17厘米,体重6-9克。该物种相当名副其实,因为这种小型雀形目鸟类的整个上半身和头部、翅膀和尾巴都呈灰色。根据不同的亚种,颜色从灰色到中灰色不等,有时趋向于棕色,分布均匀或尾部颜色更深。腹部和胸部的颜色从浅黄色到灰白色不等,不同种群的颜色也不同。胸部由喉咙下方的横向黑色条纹界定。根据亚种和个体的不同,黑色条纹的细度和强度也不同。虽然通常标记清晰,但这条条纹可以与胸部的浅色上部形成灰色渐变。
头部的喉咙为白色,短而粗的白色眉毛从前额后部延伸到眼睛上方,白色眼睛后面的眉线让人联想到泪水。这种面部图案给人一种“不满意的表情”的印象。通过眉线可以很容易地将灰扇尾鹟与近亲种新西兰扇尾鹟(R. fuliginosa)和暗色扇尾鹟(R. phasiana)区分开来,在这些种中眉线要么不存在,要么非常少。翅膀的标志是双翼纹,由上覆羽的浅色末端以及三级飞羽的浅色边缘形成。尾羽末端和外尾羽边缘呈白黄色。在灰扇尾鹟指名亚种(R. a. albicauda)中,外尾羽非常浅,几乎是白色。
虹膜看起来很暗。喙非常短而薄,是食虫动物的典型特征,颜色为黑色,周围有清晰可见的触须。没有性别二态性。幼鸟颜色较暗,带有浅黄色,值得注意的是,它取代了成鸟的所有白色斑纹和尖端。
在美拉尼西亚,灰扇尾鹟与新喀扇尾鹟(R. verreauxi)共存,新喀扇尾鹟的特点是胸部有黑色斑点,背部微红,体型较大,还与暗色扇尾鹟(R. tenebrosa)共存,暗色扇尾鹟腹部呈棕色,尾羽尖端有更明显的白色斑纹。灰扇尾鹟以前与新西兰特有的新西兰扇尾鹟(R. fuliginosa)同种,由于地理上的分离,不可能混淆。红树林扇尾鹟(R. phasiana)仍然非常相似,这两个物种可以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部海岸一起发现,但后者通常呈现浅灰色,与浅色部分的对比度较低。同样,眼睛后面的眉线的存在和强度是区分这三个物种的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
灰扇尾鹟经常出没于任何可以找到树木和灌木丛的环境。这些范围从茂密的热带森林到干燥、树木稀疏的大草原。它们也出现在边缘地区、有灌木和小树林的退化环境中。还会冒险进入公园和花园,并且不会逃离人类的存在。分布在所有海拔高度,但马基拉(所罗门群岛)除外,仅限于森林环境和海拔500米以上的边缘。
灰扇尾鹟与其他扇尾鹟一样,是一种非常不安的鸟,总是在移动,很少保持沉默。它们通常翅膀下垂,尾巴抬起并像扇子一样展开,因此在英文中被称为“fantail”。在栖息处寻找食物,捕捉飞行中的昆虫,表演空中杂技和突然改变方向。它经常与人类和其他动物接近,因为后者会扰动和惊飞它们喜欢的小昆虫。
飞行速度很快,通常仅限于短距离。飞行中的纤小的轮廓很容易通过它们的长尾巴来辨别。在狩猎时,这种鸟能够利用扇形尾巴不可预测地改变方向。
经常可以听到它的叫声,声音仅限于短促的鼻音“tu”或“tseu”,并且经常快速重复。这种鸣叫声通常以一小段重复的叫声开始,然后开始一系列由5-10个清晰,略带金属气息的音符组成的先升后降的音符。这些声调相对较高,高于新喀扇尾鹟(R. verreauxi),但低于棕额扇尾鹟(R. rufifrons)。雄性和雌性都会鸣唱,但雌性的声音较小。它们有时会在巢中啼唱。
灰扇尾鹟是一种食虫动物,主要以小型飞虫为食。它的食谱包括小甲虫、类似蠓的双翅目动物和膜翅目动物,如蚂蚁、黄蜂和蜜蜂。该物种从森林的各个层面收集食物。
灰扇尾鹟遍布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区除外。然而,繁殖种群仅限于西澳大利亚西南部、东海岸和塔斯马尼亚岛。它也分布在诺福克岛和美拉尼西亚的几个岛屿上,即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和所罗门群岛东南部的马基拉岛。在新喀里多尼亚,该物种仅在格兰德特尔岛和松树岛上也有记录,但偶尔也会在利富岛上发现。
通常在每个繁殖季节形成一雄一雌制,但也有一些一雌多雄的报道。成对的鸟有领地意识,会在一年到下一年的时间里维持自己的领地,在靠近前一个巢穴的周边筑巢。亲鸟双方都参与筑巢、孵卵和喂养雏鸟。繁殖季节从8月持续到翌年1月,具体取决于种群和繁殖栖息地。
巢穴的建造始于一根相当细的树枝的分叉,其高度可变,可以达到不到一米到十多米。鸟巢是用大量植物残骸制成的,例如干树枝和树皮碎片,并用蜘蛛网加固其外部。巢的形状像一个杯子,从上面看是完美的圆形,下面有一个可变长度的尾巴,使它具有典型的酒杯外观。卵呈白色,点缀着棕色斑点,产下的卵数量各不相同,2-4枚不等。在岛屿地区,每窝产卵通常仅限于2枚。孵化期持续约两周,幼鸟将在巢中停留相同的时间。尽管父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亲鸟对接近巢穴的动物表现出非常攻击性的行为,但幼鸟的被捕食率仍然很高。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
灰扇尾鹟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据报道该物种在当地很常见。趋势依据:由于影响该物种的积极和消极过程,很难确定该种群的趋势方向(del Hoyo等人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