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8 08:06
灰斑鸠,是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鸟类,体型中等,成体重约197克;上体自头至尾灰褐色,后颈有半环形黑领,外侧尾羽深灰色具阔的白色端斑,下体灰色,虹膜赤红色;嘴黑色;跗跖及趾暗红紫色,爪铅黑色。
灰斑鸠额和头顶前部灰色,向后逐渐转为浅粉红灰色。后颈基处有一道半月形黑色领环,其前后缘均为灰白色或白色,使黑色领环衬托得更为醒目。背、腰、两肩和翅上小覆羽均为淡葡萄色,其余翅上覆羽淡灰色或蓝灰色,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沾灰。尾上覆羽也为淡葡萄灰褐色,较长的数枚尾上覆羽沾灰,中央尾羽葡萄灰褐色,外侧尾羽灰白色或白色,而羽基黑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淡粉红灰色,尾下覆羽和两胁蓝灰色,翼下覆羽白色。
虹膜红色,眼睑也为红色,眼周裸露皮肤白色或浅灰色,嘴近黑色,脚和趾暗粉红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170-200克,雌性150-192克,体长雄性285-340毫米,雌性250-320毫米,嘴峰雄性14-17毫米,雌性15-17毫米,翅雄性169-183毫米,雌性165-183毫米,尾雄性135-150毫米,雌性124-145毫米;跗跖雄性20-23毫米,雌性21-24毫米。
栖息于平原、山麓和低山丘陵地带树林中,也常出现于农田、耕地、果园、灌丛、城镇和村屯附近。
群居物种,多呈小群或与其他斑鸠混群活动。在谷类等食物充足的地方会形成相当大的群落。灰斑鸠的叫声是“咕咕——咕”,第二声较重,并重复多次。偶尔它也会发出大约2秒钟的巨大刺耳而又呆板空洞的鸣叫声,特别是在夏季着陆时。
主要以各种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草子、农作物谷粒和昆虫。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共和国、摩尔多瓦、摩纳哥、黑山、摩洛哥、尼泊尔、荷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里兰卡、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伯利兹、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岛、开曼群岛、古巴、库拉索、多米尼加、瓜德罗普岛、日本、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圣基茨和尼维斯、圣马丁岛(荷兰部分)、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
游荡:安圭拉、马耳他、突尼斯、也门。
来源不明确:格林纳达。
成年灰斑鸠在树上筑巢,在树枝编织的巢中产下白色的蛋。孵化需要14-18天,幼鸟在15-19天后会羽翼丰满。这种鸟对人类并不戒备,在人类的居住区周围经常能发现它们。繁殖期4-8月。1年繁殖2窝。通常营巢于小树上或灌丛中。每窝产卵2枚,颜色为乳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卵的长径2.9-3.4厘米,短径2.3-2.6厘米。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多在巢附近休息和警戒。孵化期15-17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15-17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灰斑鸠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