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6 01:35
攸县城东有一座山叫灵龟峰。灵龟峰林木茂密,独立于洣水河畔,形似一只逆水浮游的巨龟,故此得名。灵龟峰与对河白茅洲相望,峰上屹立有古刹灵龟寺、观音殿。远看殿宇依山而建,凌空而立,气势恢宏;近看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秀美天成。故而灵龟峰享有峰奇、水秀、林幽、寺古,“梅城第一峰”的雅号。
灵龟峰位于攸县县城文化路1.5km处的洣水河畔,其山势一峰独秀,如龟出穴,踞水上游,享有“梅城第一峰”之美称。峰顶一寺,名灵龟寺,为尼姑庵,始建于唐代,奇峰古刹,巍然屹立。岗环水绕,气象万千。是株洲市佛教圣地,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钟鼓常鸣,香烟缕缕;
灵龟峰以山奇,水秀,洲平,林幽,寺深而胜名,一直为骚人墨客和僧侣道徒所景仰游览,留下大量诗文。明代名士陈之丕曾撰联“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或为“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中行舟,州催舟行洲未行”这幅对联恰到好处地再现了灵龟峰的美色。
据《攸县志》载:灵龟寺始建于明代嘉靖(1522~1565)年间,由邑绅刘伯相倡建“元帝祠”于龟峰之巅。隆庆年间(1567~1572),县衙狱吏张镗在“元帝祠”出家为僧,改“元帝祠”为“张镗庵”。尔后,攸县教谕杨世桂偕县学训导殿尚质、卡尧封等游灵龟峰,提议改庵为寺获准。
登上灵龟寺山门,镶金楹联“黄云紫雾天张盖,翠壁苍岩地拥屏”,与楣额“威镇灵峰”互为辉映。正是这种自然美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为其装点,引人入胜。
明代诗人刘愈登灵龟峰,曾写了一首《灵龟寺》,诗曰:“孤峰江山峙,带雨始登临。小径当门曲,归帆隐雾深。乱云吞怪石,竹影倒潭心。漫与山僧话,凉风吹客襟。”诗人写的是一个大雾天,他冒着风雨坐船来到灵龟寺游览的景观。清人彭廷梅登灵龟寺,用诗描述的情景,更有一番景趣:“峭壁幽灵步缓趋,廊回崖厂驾去衢。人从天半闻钟声,寺转松荫入画图。远水净围千竹翠,澹烟晴染一眸孤。摇摇小艇青布外,风里渔歌乍有无。”正是灵龟寺的景观别致,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本邑县令张健修葺寺宇时,欣然提笔,书题“梅城第一峰”。
灵龟寺与白茅洲隔河相望,县内流行一幅脍炙人口的巧对:“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泛舟,州催舟行洲未行。”据传,此联出于县内名士陈之駓之手,下联原文为“白茅洲,洲畔泛舟,水催舟行洲未行”,似较贴切自然。将“水”改为“州”,意指州官,颇现斧凿之嫌。
更令人感慨的是,灵龟寺还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当年避难之地。据《回忆谭震林》一书和《攸县文化志》记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谭震林任攸县总工会干事、工人纠察队队长,大革命失败后,谭震林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追捕对象。有一天傍晚,天正下着大雨,他在接官亭一农家躲避,突然听到有人声喧闹,白匪正在“震阳楼”抓捕进步师生,谭震林急中生智,迅速从后门溜出,向灵龟寺方向逃奔。进入寺门后,立即向慧明师傅求助。慧明师傅见来者人品端庄,并非歹劣之辈,心想佛家以慈悲为善,何不救人一命?于是,速将来者引入厨房,隐藏在柴草丛中。不一会,果然两名杀气腾腾的枪兵闯入寺内,叫嚣要搜捕“共匪”。慧明师傅手持佛珠,一脸慈祥和蔼地向兵丁说:“阿弥陀佛!此地乃佛门静地,从未见有兵戎或歹徒进入。寺内为尼姑出家之所,佛门寺规不可逾越,从不收留寺门之外者在此驻足。佛堂神明可鉴,老衲绝无戏言,你们倘若不相信,请二位随便搜查。”敌兵见慧明师傅言之有理,担心得罪神灵遭到报应,不敢轻举妄动,才使谭震林免遭一劫。谭趁黑夜抄小路到达茶陵县城,在徐文元书纸店隐蔽下来,后来上了井冈山,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解放后,谭震林回乡省亲时,总是念念不忘慧明长老和徐文元的救命之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书“灵龟寺”匾,镶嵌在山门上方,为灵龟古寺大增光彩。
1995年以来,县人民政府将灵龟寺扩建为灵龟峰公园,在保留灵龟寺主体建筑古色古香旧貌的基础上,融入了不少现代气息,茶吧、画廊、林荫道、荷花塘、放生池、石拱桥,还有仿生音箱等配套实施点缀其间。距观音阁东面一百米的洣水边,有国际佛学泰斗陈健民的舍利塔,入口岸壁上还镶嵌着他数首石刻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