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更新时间:2021-12-09 17:48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主管)依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领域是煤炭资源特性与预测理论、煤炭资源开采地质保障技术、深部煤岩体采掘扰动的力学行为与应力场变化规律、煤炭开采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工程力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煤炭科技领域内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国内最重要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科技支撑和新技术推广平台。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2006年5月26日组织专家对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2006年7月26日正式批准建设,建设地点在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这是煤炭系统获准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要概述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做为中国矿大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科研平台的重点,是煤炭系统第一个国内领先、高度开放的科研平台。2006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9年9月通过科技部验收。2010年8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一行视察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科设置

实验室是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整合两地原“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岩石混凝土破坏力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相关优质资源基础上成立,实验室依托“矿产普查与勘探”、“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工程力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现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实验室有博士研究生180人、硕士研究生240人。

研究领域

实验室根据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和为煤炭工业“保障资源、安全开采、洁净利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的目标,将建设成为国家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科技的研发基地,解决国家矿山开采与安全工程重大技术问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学校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及学术交流的中心。实验室围绕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开采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致力于以下主要研究方向及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的科技开发及成果的转化:一、煤炭资源勘查评价与资源特性;二、煤炭开采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三、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四、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同家重点实验室效力于煤炭资源与勘查领域的基础理沦和应用技术研究。在煤地质学、煤岩学和有机岩石学、开采地质保障技术、资源评价、煤矿区上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煤系共伴生矿产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学术支撑

实验室是在原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石混凝土破坏力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矿山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基础上发展壮大、拓展研究领域,于2006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建设地点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实验室现有固定资产8700万元、大型仪器设备61台、场地10120平方米。

科研团队

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团队,结构合理,凝聚力强,创新能力显著。现有研究人员6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1个、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0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获霍英东基金资助,4人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4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另外,1人获得首都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3人担任国家653工程领域首席专家,1人担任国际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编,1人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得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第十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2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获得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等。

分室研究任务和研究人员组成:

(1)第一分室 “煤炭资源勘查评价与资源特性”的研究任务:研究煤炭和煤层气资源预测评价的地质理论与方法。研究人员组成如下:

学术带头人:(韩德馨院士)

代世峰教授、曹代勇教授、秦勇教授

骨干人员:唐跃刚教授、邵龙义教授、梁汉东教授、王延斌教授、

刘钦甫教授、赵峰华教授、李贤庆教授

(2)第二分室 “煤炭开采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任务:煤矿开采地质条件定量评价方法、煤矿复杂构造精细探测理论与技术、煤矿灾害源探测和灾害地质预测理论与方法、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评价系统等。研究人员组成如下:

学术带头人:彭苏萍院士

乔建永教授、武强教授、孟召平教授、周宏伟教授

骨干人员:余志伟教授、朱炎铭教授、杨瑞召副教授、朱国维副教授、

董东林副教授、杨峰教授、苑春方副教授、杜文风高工

(3)第三分室“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任务: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应力场和变形场的演化规律、重大工程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经济、高效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开采方法以及可持续开采关键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组成如下:

学术带头人:钱鸣高院士

窦林名教授、王家臣教授、鞠杨教授、吴立新教授

骨干人员:胡振琪教授、许家林教授、张农教授、柏建彪教授、张东升教授

周华强教授、崔新民教授、戴华阳教授、毕银丽教授

(4)第四分室 “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任务:研究深部资源开采中重大灾害的成因、预测预报理论以及防治对策等关键问题,深入研究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顶板冒落与冲击地压等突发性动力灾害成灾机理。研究人员组成如下:

学术带头人:周世宁院士

何学秋教授、孙继平教授、姜耀东教授、王德明教授

骨干人员:林柏泉教授、王恩元教授、程远平教授、周心权教授、傅贵教授、王立杰教授、郭德勇教授、朱红青教授、蒋曙光教授、王凯教授、杨胜强教授、张增智教授、聂百胜副教授

仪器设备

实验室由煤炭资源勘查评价与资源特性、煤炭开采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煤炭开采中地应力场变化规律与岩层控制理沦、环境协凋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等5个分室构成。装备有TFS一2000激光/液态金属离子枪飞行时间型二次离子质潜仪、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仪、X射线工业CT检测系统、SEM高温疲劳实验系统等60余台大型的先进仪器设备。

项目成果

实验室在中国矿业大学的优先、稳定支持和有力保障下,根据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和为煤炭工业“保障资源、安全开采”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为目标,不断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近五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1000余项,科研经费3.6亿多元。获国家二等奖11项,省部级一等奖31项。在Applied Geochemistry、Chemical Ge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Fuel、Energy & Fuels、《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被SCI 收录71篇、被EI收录212 篇,SCI收录占煤炭系统的60%以上),出版专著45部,发表的论著被他引2400余次。授权/申请专利11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9项,煤炭系统名列第一),软件版权11项,制定国家和煤炭行业安全标准及规范12项。建成和完善了煤物质组成和煤质分析平台、地质仪器及软件开发平台、岩体变形破坏行为分析平台、矿井灾害综合治理研究平台、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含课题、专题)7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3)及面上项目2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0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0多项。获授权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合作交流

实验室与“国际煤岩与有机岩石学委员会”、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美国伊利诺伊州地质调查所、英卡卡迪夫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捷克查理大学、比利时安特惠普大学、澳大利亚CIRSO、英国诺丁汉大学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学校和机构的学者、专家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并多次成功举办了国际学术会议。

组织领导

实验室主任: 彭苏萍

实验室副主任:鞠杨、张东升、代世峰

学术委员会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