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

更新时间:2023-01-07 17:42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3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运行评估, 2003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评估。是我国爆炸领域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基本情况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3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运行评估, 2003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评估。是我国爆炸领域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为应用基础研究,以解决国防武器装备和工业安全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为目标,获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实验室分校内和西山两部分,拥有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1733台套,其中3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9台套,总价值5927万元。实验室1个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20个科研组,并有燃爆产品可靠性与失效分析中心、国家二级安全培训中心、北理工北阳爆炸技术责任有限公司、北京烟花爆竹质量监督检验站4个挂靠单位。

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白以龙院士,副主任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朱建士院士和北京理工大学黄风雷教授。实验室主任由张庆明教授担任。

实验室拥有2位院士、2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位“新世纪优秀人才”、1位“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学术带头人牵头的教学科研研究队伍。有专职人员80人。教授34人(其中院士2人,博导29人),副教授20人(含高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70%,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69%。

现有硕士点13个、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在校研究生300多人、本科生197人、在站博士后5人。

承担科研项目247项。其中国防“973”项目3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近5年,共获国家级奖2项、部级奖20项;发表学术论文1090篇(三大检索收录 453篇);出版专著、教材1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6项。

实验室在开放交流方面,共接收访问学者17人;发布开放基金三十多项;多层次地主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主办国际会议 6次,国内学术会议 11次。

实验室已建设了一支高水平、高知名度、综合能力强和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已取得了一批高学术水平的理论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并在近年内,将会取得一批更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十五”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给实验室今后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持,实验室综合实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实验室具有显著的特色和实力,在国内外爆炸及其安全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实验室正在成为我国与国外开展爆炸及安全领域学术交流的窗口和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研究方向

含能材料理论与应用技术

含能材料理论与应用技术:主要研究高能炸药、推进剂、火药、烟火药、起爆药等含能材料的分子结构及其设计理论与关键工艺控制技术;各种含能材料的钝化与敏化机理及改性技术;含能材料宏观与微观物理聚集与流变学理论;含能材料燃烧、爆轰参数工程计算与基础物理化学数据研究;含能材料反应动力学理论及安定性与安全性评估技术;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及火工品装药工艺设计理论与技术;超细含能材料制备技术与性能表征等。

爆轰学与爆炸技术

爆轰学与爆炸技术:主要研究凝聚相、气相及多相与多维爆轰理论和燃烧理论;各种引发方式的起爆与点火理论;冲击到爆轰转化和燃烧到爆轰转化的机理、判据、模型分析;燃烧波与爆轰波的传播及其相互作用;含能材料本构关系与状态方程;燃烧、爆轰物理模型与数字仿真技术;能量转换、传递、放大机理与弹药爆炸序列设计;膛炸机理与发射安全性分析;推进剂熄火及自爆机理;燃烧与爆轰过程的实验观测技术;土石方与建、构物爆破安全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技术;爆炸加工技术等。

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

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主要研究各种材料及结构在爆炸及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微观、细观与宏观损伤及破坏理论;材料本构关系与状态方程;结构对爆炸作用的响应机理;爆炸破片、射流、EFP、等离子体等现象形成机理;冲击动力学过程实验观测技术与数字仿真技术等。

毁伤理论与防护技术

毁伤理论与防护技术:主要研究各类目标及结构易损性理论、模型与判据;各类毁伤元与介质相互作用理论;目标及结构的毁伤机理;终点弹道学与战斗部终点效应理论;目标毁伤技术与结构防护技术;毁伤与防护新原理、新概念与技术;毁伤与防护模拟实验及动态测试技术;毁伤过程与终点效应数字仿真技术等。

爆炸安全理论与评估方法

爆炸安全理论与评估方法:主要研究易燃、易爆和有毒物的侦检、重大危险源的辩识、分析与评估研究;安全事故引发机理与预防抑制技术;系统安全性评估与检测技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事故数值模拟与数字仿真技术。武器系统安全新原理、新概念与新技术等。

主要学科

力学一级学科中的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二级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的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二级学科;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中的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和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中的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二级学科。

发展历程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3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运行评估。

所获荣誉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工程领域优秀类实验室。

2022年3月30日,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学术队伍

徐更光,院士,教授,博导,1932年11月生人。炸药理论专家,1995年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兵器工业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及科技委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召集人、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炸药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曾研究出8701、海萨儿、改B等多种高能混合炸药,是我国高能混合炸药应用理论与技术的主要奠基人。近年来,研究了新型改B炸药及低比压力顺序凝固注装药新方法,该方法使我国改性B炸药注装药床不产生热应力裂纹最低允许温度降低到20C,使装药密度提高到98.5%,提高了抗过载能力和发射安全性。提出了非理想爆轰的能量输出结构理论,成功研制出PW30高威力含铝炸药。发表学术论文百篇,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奖。1992年获兵器工业总公司党组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荣誉,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朵英贤,院士,教授,博导,1932年3月生人。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首席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轻武器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公司科技委委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公司科技委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国防工业出版社顾问。曾任中国兵工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名誉理事。

长期从事自动武器的研究与开发,为我国自动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研制的某式轻重两用机枪,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至今仍是我军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担任总设计师研制的某式自动武器,总体性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已陆续装备全军。曾获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8910”工程三等功,“976”工程荣誉奖,“9910”工程一等奖。主编《兵器工业科技辞典—轻武器》,获1998年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主要从事武器弹药系统延寿理论及可靠性技术。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黄风雷,博士,教授,博导,1965年6月生人,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首批创新团队“爆炸毁伤技术”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技术首席专家。

现任《兵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总装备部弹头与战斗部技术专业组副组长。长期从事战斗部设计理论与技术、冲击条件下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爆炸毁伤技术、冲击与破坏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在炸药冲击起爆、弹靶材料高速碰撞机理、空间高速碰撞结构破坏理论及模型、战斗部与典型硬目标侵彻毁伤机理、毁伤效应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多个重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出版学术专著五部,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获专利授权5项。

宁建国,博士,教授,博导,1963年3月生人。1992年1月于太原理工大学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组长,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塑性力学专业组副组长,《计算力学学报》编委,《爆炸与冲击》编委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计算力学与弹药工程。近些年来,密切结合未来国家安全需求,开展了材料动态力学性能、计算爆炸力学和弹药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7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授权多项国防发明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