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重经变相

更新时间:2023-04-14 06:45

《父母恩重经变相》是大足石刻摩岩造像中中的《临产受苦恩》题材。

石刻简介

此摆件雕刻精美、生动、耐人寻味: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苦。孕妇被侍女掺扶着,以手抚肚,咬牙裂嘴作痛苦状,她身下半蹲着一位接生妇,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旁边有一端公手执令牌,口中念念有词,为产妇驱邪。

此石刻印证了我们典籍《礼运》中有记载:人以纵生,贵於横生。我们“人”这块肉肉,是以纵向降生于世的(不包括手术型的剖腹产。),以此区别于横向降生的动物。“……按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这是我们人与生俱来已具备灵性、具备高等意识的明显特征。这是人的“”。

主要数据:龛高700厘米、宽1450厘米、深250厘米。刻像44尊。上部刻贤劫七佛半身像。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图;左右连环画式地刻出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十组雕像,情节连贯,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是佛教中国化后的造像。

造像内容

全龛造像的内容以中间一对夫妇“投佛祈求嗣息”拉开序幕,左右各展开五组雕像。(单数排左,双数排右)

第一组

怀胎守护恩。一位“转动亦难”的孕妇正坐着保胎,旁边有一侍女端着一碗保胎药在侍候她。表现了母亲怀胎、护胎的精心。

第二组

临产受苦恩。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苦。孕妇被侍女掺扶着,以手抚肚,咬牙裂嘴作痛苦状,她身下半蹲着一位接生妇,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旁边有一端公手执令牌,口中念念有词,为产妇驱邪。古人常把生日称“母难之期”,可见母亲生孩子之不易。

第三组

生子忘忧恩。“初见婴儿面,双亲点头笑”。这组造像生动地刻出一对夫妇亲密相攀,正喜气洋洋地逗孩子玩耍。此时此刻,一切不如意之事皆抛于脑后,孩子的到来使小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乐趣。

第四组

咽苦吐苦恩。母亲吃粗茶淡饭,哺育孩子的却是甘甜的乳汁。吃东西先尝味,好吃的给孩子,难吃的留给自己,表现出母爱的无私。

第五组

推干就湿恩。孩子晚上尿床了,妈妈正支起身来,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把尿,然后把孩子放在干处,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地方,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的照料。

第六组

哺育不尽恩。一位丰腴健硕的母亲正无私的袒露着双乳给孩子喂奶。碑文刻有颂词:“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把母亲育儿的心情,以及母爱的博大深厚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组

洗濯不尽恩。孩子的洗濯之事大多是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虽每日辛苦搓洗,但只要看看孩子,听听他们稚气活泼的笑声,便觉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了。

第八组

伪造恶业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按佛教教义所说,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

第九组

远行忆念恩。儿子背着褡袋,扛着伞,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难舍。老头子显得要稍微理智一点,送儿千里终有一别,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思是: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肘子,意思是: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工匠师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表情把他们打刻了上去,生动地再现了慈母那种“意恐迟迟归”的情怀,叫人看了禁不住热泪盈眶。下面的碑文写到: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这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翻版。

第十组

究竟怜悯恩。“究竟”为极至、最高之意,“怜悯”就是“爱”的意思。佛教不提倡“爱”,因为爱什么就想得到什么,他们认为爱和贪没有区别。他们提倡对世间万物要同情和怜悯。“究竟怜悯”的意思就是最高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又应该用怎样的孝道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都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享受一下就行了,但佛家认为这并不算尽孝。那么如何才算尽孝呢?这组造像给了我们答案:画面上,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面前,父亲正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上有碑文写:百岁惟忧八十儿,不舍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这是原原本本的儒家说教,“色难”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即“承顺父母颜色,此事为难,故曰色难”。可见,能做到时刻观察父母的脸色,顺承父母的心意来行事,才是对父母最高的“孝”。

背景资料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1030龛(窟),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宝顶山摩崖石刻

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大佛湾是一马蹄形山湾。在长约500米、高约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万余躯。另有记载宝顶山造像由来和佛教密宗史实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题记17则,舍利宝塔2座。大佛湾石刻造像依山势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题材广泛,龛窟衔接,布局严谨,整体感强,气象壮观。佛像构思新奇,雕刻技艺娴熟,世俗色彩浓郁。内容多属佛经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释迦涅圣迹图”、“父母恩重经变像”、“地狱变像”、“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