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属

更新时间:2023-10-27 03:56

牙鲆属,Paralichthys (Girard, 1858),鲽形目牙鲆科的一属鱼类。鱼类我国称之为比目鱼(flat fish,Fluke)牙片和偏口(Plaice),其肉质细嫩,脂满味美易消化,是营养价值极高的名贵鱼类,分布在南、北美洲东西岸较多,已知的有近23种,而亚洲沿岸只有牙鲆一种,是东北亚沿岸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

形态特征

牙鲆属鱼类体型圆形,侧扁;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偶有位于右侧的异常个体;颌齿强或中大,前方有些呈犬齿状;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基底短,略对称;左右侧线发达,在胸鳍上方有1弓关弯曲部,无颞上支。

牙鲆属牙鲆鱼体延长,呈卵圆形,扁平,双眼位于头部左侧,有眼侧被小栉鳞,具暗色或黑色斑点,呈褐色,无眼侧被圆鳞,呈白色。侧线鳞123~128,左右侧合适同样发达。尾柄长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为头长的3.4~3.9倍。有眼侧约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瓣片;无眼侧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前鼻孔亦有类似瓣片。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对称。牙尖锐,呈锥状,上下各一行,均同样发达。前部牙齿较大,呈犬状。背鳍约始于上眼前缘附近,左右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呈双截形。奇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点或横条纹。

简介

牙鲆属(Paralichthys)鱼类我国称之为比目鱼(Flatfish,Fluke),左鲆(Lefteyedflounder)牙片和偏口(Plaice)。牙鲆属的鱼类在南、北美洲东西岸较多,已知的有近20种,亚洲沿岸只有牙鲆一种,是东北亚沿岸的特有种。其肉质细嫩,脂满味美易消化,故而深受喜爱,市场潜力大,是营养价值极高的名贵鱼类。

分布范围

牙鲆属的鱼类多分布在南、北美洲东西两岸,有近20种;欧洲大陆沿岸没有分布。

从萨哈林(库页岛)到中国南海都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多在靠近沿岸水深20到50米潮流畅通的海域。底质多为砂泥、砂石或岩碓地带。

品种

多耙牙鲆(Paralichthys adspersus)

河口牙鲆(Paralichthys aestuarius)

白点牙鲆(Paralichthys albigutta)

巴西牙鲆(Paralichthys brasiliensis)

北美牙鲆(Paralichthys californicus)

德氏牙鲆(Paralichthys delfini)

大西洋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智利牙鲆(Paralichthys fernandezianus)

黑斑牙鲆(Paralichthys isosceles)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

小眼牙鲆(Paralichthys microps)

四斑牙鲆(Paralichthys oblongus)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巴塔戈尼牙鲆(Paralichthys patagonicus)

施氏牙鲆(Paralichthys schmitti)

宽牙鲆(Paralichthys squamilentus)

热带牙鲆(Paralichthys tropicus)

伍氏牙鲆(Paralichthys woolmani)

栖息环境

牙鲆为冷水性底栖鱼类,具有潜砂性,多栖息在靠近沿岸水深20米~50米潮流畅通的海域,底质多为砂泥、砂石或岩礁地带。幼鱼多生活在水深10米以上、有机质少,易形成涡流的河口地带,夏季在此肥育。当秋季水温下降时逐步向较深的海域移动,一般9、10月份移向50m以下的外海,11月份~12月份向南移至水深90m或者更深的海底越冬;春季游回近岸水深约30m~70m的浅海水域进行产卵繁殖。牙鲆在冬季水温为2℃仍能存活,致死水温在2℃以下。当水温降到1.6℃以下,幼鱼几乎会全部死亡。在水温高达33℃时,有的成鱼只能短暂存活。牙鲆仔、稚鱼培育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7℃-20℃,成鱼生长的适温为8℃-24℃,最适水温为16℃-21℃,养殖牙鲆在水温5℃以下不摄食,13℃以下、23℃以上摄食减少,10℃以下、25℃以上不大摄食并停止生长;水温在13℃-23℃范围内随着水温增高摄食量逐渐增加。

牙鲆为广盐性鱼类,能在盐度低于8‰的河口地带生活。牙鲆对低溶氧的耐受能力要比真鲷、(鱼师)鱼等游泳性鱼类强,致死浓度为0.6mg/L~0.8mg/L为标准,低于该浓度时,摄食量减少,发病亦会上升。

习性

摄食习性

牙鲆是肉食性鱼类,天然牙鲆仔鱼以无脊椎动物的卵及轮虫、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等浮游生物为食,后期仔鱼摄食等足类、端足类、裂足类的幼体,至变态开始时大量摄食尾足类,营底栖生活后稚鱼以糠虾类为主,也捕食剑水蚤和其他稚鱼,全长3厘米后逐渐转向捕食沙丁鱼和鰕虎鱼等的幼鱼。以后开始逐渐体长11cm~14cm时食性开始转化,15厘米的牙鲆捕食的天然饵料中有近90%是鱼类。幼鱼和成鱼摄食鱼类的种类包括:鲲鱼、天笛鲷、小型虾虎鱼玉筋鱼、沙丁鱼和鲐鱼等的幼鱼及乌贼类。

繁殖习性

日本各地牙鲆的产卵期南部较早,中部以南各地为2月~5月,日本海沿岸5月~6月,东北沿岸、陆奥湾、石狩湾6月~7月。我国黄渤海沿岸牙鲆的产卵期为4月~6月,盛期为5月份,属多次产卵型鱼类,产卵的适宜水温范围为10℃~21℃,最适水温为15℃。体长45cm~70cm的野生雌鱼每尾怀卵量为36万粒~40万粒,养殖鱼类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90万粒~100万粒。受精卵经2天~3天即可孵化。浮游仔鱼生活在20m以上的表、中层水域,此时仔鱼左右对称。全长11mm~12.5mm时右眼开始自头的背部向身体左侧移动,16mm左右右眼上移至左侧完成变态,开始伏底营底栖生活。

敌害

牙鲆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其成体几乎没有敌害。由被捕食引起的死亡主要发生在仔、稚鱼期,此时较大个体的牙鲆、六线鱼和杜父鱼等都是主要的捕食者,特别是由残食引起死亡较多,先伏底的30mm以上的稚鱼,常常将后伏底的10mm~15mm的稚鱼当成铒料捕食掉。天然条件下50mm以上的稚鱼即很少被摄食,但人工放流100mm以上的稚鱼仍有被捕食的例子。

人工繁殖方法

来源及培育

用于牙鲆人工繁殖的亲鱼有两个来源,一是天然捕获经饲养后作为亲鱼;二是用人工苗种经饲养后用作亲鱼。天然亲鱼年龄是三到十龄,全长47~80cm,体重1.6~7.0千克,人工养成的亲鱼比天然亲鱼雌雄性均可以提前一年使用。但人工养成的低龄亲鱼,因鱼体小,产卵量少,所以最好是四龄以上的亲鱼。

天然捕获的亲鱼进食很难,有的鱼甚至不吃食饥饿致死。因此必须尽早想办法使其摄食。方法是把饵料系住或用细铁丝钓住,在牙鲆的头上方附近,像活鱼那样摇动,也可利用进水口的水流,使饵料慢慢活动,靠饵料的摆动诱其摄食;或者和已开始摄食的亲鱼一起饲养,以带动其进食。同时应注意尽量避免人为的干扰,保持安静。个体越小的亲鱼开始摄饵的时间越早。

投饵:养成亲鱼的饵料料为沙丁鱼类、鲐鱼、玉筋鱼、秋刀鱼、竹荚鱼等。因这些饵料难以得到鲜鱼,故以冷冻鱼为主。投饵方法:小鱼整尾投入,大的则切细或绞成碎肉投喂。绞碎后的饵料投喂后天然鱼摄食不良,但人工养成鱼则摄食活跃,而且碎肉饵便于添加营养剂,利于亲鱼生长。亲鱼的饵料最好不要偏于单一饵料,必须注意饵料质量。在饵料中添加营养剂有助于提高卵的质量,添加量为在总投饵量外加1%~2%.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3%,一般一天投喂1~2次。

水质:必须使用过滤海水,换水次数越多越好,一般一天循环4~28次。水温8~25℃,牙鲆耐低温而不耐高温。

亲鱼放养密度为1~2尾/平方米。为防冲撞及藻类繁殖,培育光照不宜过亮。

催产及产卵

牙鲆鱼的雌雄辨别可从生殖孔加以判断,生殖孔为红色且圆者为雌性,细长且不发红者为雄性。

从海区捕获的亲鱼,如性腺已发育到4期,在池中暂养,一般都能发育到成熟产卵,可采用注射催产激素。剂量为用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50-100微克/千克,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IU/kg.牙鲆亲鱼的挤卵、挤精液的方法与大多数鱼不同,多数鱼一般是从前向后挤压,而牙鲆鱼是从后向前挤压。成熟卵只宜轻轻挤压就能流出,流出的卵子不粘合成块。卵子呈圆球形,浅黄,透明,大小均匀。

人工授精用干法、湿法均可。授精时避免在阳光直射下进行。将卵倒入手抄内,用清洁海水再冲洗,将清液及卵子表面的粘液冲洗干净,最后放到清洁海水中孵化。

在做人工授精时,一尾雄鱼的精液足够使几尾雌鱼的卵受精。但因牙鲆雄鱼成熟较早,排放精子也较早,因此雄鱼不宜过少,一般雌雄比为1:1或1:1.5.如果亲鱼在池中自然产卵受精,则雄鱼比雌鱼要更多些,雌雄比为1:2或1:3为好。

在人工条件下培育的成熟亲鱼,在池中可自然产卵受精。产卵期水温为13~17℃。牙鲆的产卵期约为两个月,在这期间内可数次产卵。

采卵和孵化

牙鲆卵子为分离游卵,在水池中自然产卵时,在池子进水口处安放用80目筛绢作的网箱接卵。网箱放在桶里,多余水从桶上面溢出,卵子留网箱内。因产卵池水中杂质较多,为保持孵化时的水质清洁,最好用手操网将较粗杂质捞走。然后停止流水,静置一段时间,待死卵、坏卵下沉后,再将浮上面的卵捞起,用清洁的海水冲洗后放到孵化器中孵化。

产卵开始5~7天后,是产卵盛期,此时是适宜的采卵期。

牙鲆卵子孵化水温为7~27℃,最适水温为14~17℃。水温过高,死卵易污染水质。孵化适宜盐度为28‰-33‰。孵化方法较简单,可用孵化网箱或孵化水槽,也可直接在育苗池中孵化。孵化密度一般为1~5万粒/平方。孵化过程中,死亡的卵发白下沉,因此,每天应将沉到底部的死卵吸出,并加放适量的新水,以防水质变坏。孵化过程中最好能微量充气,但在吸污时要停止充气,以便脏物、死卵下沉。

有个别牙鲆亲鱼的受精卵是沉性的,则孵化器需用底部为漏斗形的,从底部注入水或充气,使卵子在水体中浮动,防止下沉。

幼体培育

因牙鲆鱼有变态营底层生活的习性,故其幼体培育分为前期幼体培育(从孵化到底层生活阶段的培育)和后期幼体培育(从营底层生活到全长50mm阶段的培育)。

(1)前期幼体培育:

①培育池:因春季温度变动较大,育苗池最好建于室内。建在室外的也至少要有顶篷,且光线不要太强,以500-1200勒克司为宜。育苗池一般以5-10立方米水池较合适。从水的流动、交换率、沉淀物的积存等方面考虑,池的形状以圆形为最好,水深1米足够,底面积大些为好。考虑到因仔、稚鱼营底层生活而扩大池底面积,以及为了便于排空水池进行清污等,池底应有一定的坡度。

②水质:海水不能直接采用,必须经过过滤。前期培育的水温最好控制在15~22℃。盐度以27.7‰~35.7‰为好。

③充气:使用散气石进行通气,充气量初期时少量,随着仔鱼生长慢慢增加。

④光照:临近变态期的牙鲆需要一定程度的照度。

⑤放养密度:初孵仔鱼密度为2-4万尾/立方米,待体长为13-15mm沉底期时密度为1万尾/立方米。

⑥投饵:培育到完成变态(15mm),所用饵料以轮虫、卤虫为主体,辅助使用糠虾浸汁,天然桡足类,配合饵料等。投饵宜早不宜迟。当卵黄接近完全吸收,仔鱼能水平游动到表层摄食时,此时应开始投放轮虫,投放密度最少2个/ml,最好5-10个/ml,每天投喂3-4次。

⑦清污:只有在浮游期方可进行池底清污。要求至少每三天一次或每天一次。

(2)后期幼体培育:

①网箱育苗:在牙鲆幼体培育后期育苗中,多用网箱进行培育。即在鱼苗将着底前或刚开始着底时移入网箱培育。因网箱便于鱼苗出池,换水较易,残饵不易积存,投饵量受限制少,成活率较高等。当然,后期培育也可继续使用与前期培育同样类型的育苗池。网箱大小不限,网目最初为2-3mm,随鱼苗长大要换网,并要常洗网。另外网箱紧贴底面和壁面较好,优点是沉淀物会因稚鱼自身的活动而被搅起并自然排出,残饵不易积存。

②水质:水深1米,后期培育的适宜水温为18-25℃。随着体长的增加,稚鱼会增强对低盐度的耐受性,换水率取决于所投喂的饵料种类和数量。

③放养密度:体全长13-15mm的底层生活期稚鱼放养密度为1万尾/立方米,然后随着生长逐渐减少,体长30mm的稚鱼放养密度为1000-2000尾/立方米。全长30mm时的稚鱼正处于残食阶段,密度过高会降低成活率。

④移苗方法:从早期育苗池移入网箱可用虹吸的办法将苗吸出,用桶或勺等工具将鱼苗带水一起舀入网箱。

⑤投饵:牙鲆从营底层生活开始,其生理上要发生变化,因此必须选定与之相适合的饵料种类。同时随着摄食量的增加,需大量投喂大型饵料,如用卤虫成体或其他个体较大的饵料,或者使用肉糜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