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杯

更新时间:2024-09-26 10:59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酒具中最为珍贵的一种,犀角杯曾在历史上风光无限。犀角杯材料珍贵,雕刻精美,被誉为古玩杂件中的佳器,是历代帝王将相、富商巨贾、文人骚客用来炫耀财富的一种奢侈品。

材质

犀角即为犀牛之角,是世界上非常名贵的牙角料之一。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在古代它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战国策·楚策》曾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汉书》记“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道教文化中的八宝之一就有犀角,然而宋元以前的犀角雕刻极为罕见。

犀角之所以如此珍贵有名,其一古人有把犀牛形象作为崇拜物的习俗,如青铜铸造、瓷器刻画等的图案,认为犀牛可以辟邪、镇凶、保平安。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犀角本身就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它不象牛角等长在头顶,而是长在鼻子上,是由角质层纤维化而成的,有较粗的直线纹,互不连接,角上有一深沟,犀角底部还有小沙眼,形似蜂窝状。其呈圆锥型,稍有弯曲,长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性寒、味苦酸咸,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惊等功效。李时珍《本草·犀》说:“犀角,番名‘低密’,弘景曰‘入药为犀生者为佳’。”根据明代曹明仲《格古要论》论述,犀角有肥瘦之分,有黄、有黑,有淡如碧玉,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肃,上下相连,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

犀角又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亚洲犀角的长度一般在一尺左右,犀角的纤维粗,表皮和内肉呈现出像甘蔗纤维的粗丝状纤维。底部断口的切面也类似甘蔗的断面,有比较密集的细小粒点,被称为“鱼子纹”或“粟纹”。亚洲犀角的角质比较柔韧,棕褐色像深色蜂蜜,且不透明,角的正前方上部有一凹槽,在杯底的边缘上经常可看到凹进一段,角的正后方下部又有一条凸起,使杯的口部不是规整的正椭圆形,这种现象俗称“天沟地岗”。非洲犀角比较长且大,一前一后两个角,前长后短,最长的可达到二尺六七寸长。非洲犀角的角质看上去胶质感强,纤维比较细密,内肉呈半透明状,角也不如亚洲犀角柔韧,显得脆硬,受到干湿气候的影响时会裂,药用价值也低很多。非洲犀角大多出现在清晚期,从广州进口,故又被内地人称为“广角”,广角没有天沟地岗的现象。

工艺

由于犀角的珍贵稀有,用来雕刻纯为实用的器具不多,通常以雕刻艺术品为主,兼具实用功能。犀角的原始形状为圆锥体,下端较大中空,上端尖锐,与其它角所不同的是犀角根部粗大,易于雕成杯形,因其价格昂贵,雕刻者不愿稍有所费,所以往往将它倒转过来制成盛器。另一方面,在古代,以犀角杯盛酒而饮是当时达官贵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因犀角有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功能,工匠把犀角做成酒杯,希望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在饮酒的同时,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因此历史上传下来的多为犀角杯。此外由于年代久远犀角会被侵蚀,所以流传下来的犀角雕刻品少之又少,全国存世的还不足5000件,而且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犀角雕刻艺术从明代开始,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福州、广州等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输入过一些犀角,明中期海禁解除,允许民间自由贸易,外国犀角较多的输入我国,民间这才有犀角杯的制作,明清两代是角雕高度发展的时期。明代犀角雕刻的技法讲究各种精细的多层镂雕,而且将圆雕、深浅浮雕、阴刻等技法很自然的结合在了一起,追求刀法的圆润,还通过高温蒸煮等特殊处理来使材料软化,便于改变器型。这一工艺在犀角雕刻中是较为独特的。清代犀角雕刻技艺比较成熟,其纹饰通常以花卉为主,葵花、玉兰、荷花等最常见,山水人物则往往构图疏朗,饶有画意,而颇具仿古风格的蟠螭纹也是常见的纹饰。犀角雕仿古铜器的风气始于清代雍正、盛行于乾隆。由于清中期时各地进贡的玉器非常多,精碾细琢,有繁缛的倾向,乾隆皇帝对此比较厌烦,他认为苏扬玉器故作玲珑剔透,俗气而又无用,大力提倡仿古之风,而犀角本质古色古香,浑厚苍劲,做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自有得天独厚之处。由于宫廷审美影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故成一时之风,许多雕刻也采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犀角雕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种类

犀角杯的造型主要分平底与锥底两种,一种适合置于桌面,另一种则更合适手握。犀角杯的雕刻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山水形。杯外雕刻山水风景,塑造出重峦叠嶂、溪流瀑布的景色,犹如传统山水画一般。

(二)花形杯。杯雕成花朵和荷叶状,以其枝梗苞叶做把或座,有的用广角制成长过尺余的枝梗,中心穿孔后将其变曲至杯口,多系锥形底,不能立稳,酌酒后非饮毕不能离手。

(三)人物杯。杯外雕刻的图案大多为狩猎图、神仙图与八仙祝寿等纹饰。

(四)吉祥杯。杯壁雕刻各种祥瑞的动物,如虎、龙、蝙蝠等。

(五)仿古杯。杯形取青铜器,椭圆口,窄边做流,宽边做把,口外饰回纹或勾连纹带,身部饰饕餮纹,三足或圈足,装饰复杂的是仿汉螭酒杯,在仿古彝中雕刻蟠屈的螭虎,最多的达12只。

以上犀角杯的纹饰,采用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和镂空等雕法,镂空一般用于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树和杂树的枝干,仿古杯镂空把手有时雕成龙、螭等盘绕。此外还有光素杯,有的以整个犀角制成天然形犀角杯,还有的用犀角零料制成无把或单把的酒杯。有许多犀角器经染色或涂漆后呈浓深发亮的黑紫色或暗红色,本色者需经烫蜡以保护器表光洁。明代始见随形雕刻的犀角杯,名手有鲍天成、濮仲谦、尤通、尤侃等,其中尤通为康熙年间人,特别善制犀角杯,人称“尤犀杯”。由于材料限制,专门雕刻犀角的匠人极少,大多是从竹木牙艺人转道而来,或者身兼数艺,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断代

犀角杯的年代划分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器型布局:构思随形、简约疏朗、雕工苍劲有力的一般较早,多是明晚期以前的;构思有创意,雕工细致的是清初的多;布局繁复、匠气很重的是乾隆时期的多;有复杂镂雕的整枝雕杯多是晚清的。雕工风格的不同,也反映年代的差异,早期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材料,尽量减少雕刻所去掉的部分,中期讲究细致的工艺,但为了不浪费材料,也仅以深浅浮雕为主,晚期因材料进口量大,人们以追求艺术为主,自然以复杂为主。二看杯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多为清初以前的;足深的基本是乾隆及其以后的。三是看色:因为时代审美风格不同,各个时期的色泽也不同,染成蜜色的大多是清初以前的,淡褐或褐色的乾隆的为多,黑褐色或黑色多半是清后期作品。毕竟犀角杯是珍贵稀有的,一般年代越早,出自宫廷的越多,宫外的少。

价值

在犀角杯的几大类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其次是仿古题材的,再次是人物风景的,最后是素身的。一般来说犀角杯的价格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是大小、造型、包浆,长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造型以槎式最贵,花卉题材的须呈现自然美,仿古题材的须规整,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燥为下。其次是题材、布局、雕工。其中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龙,人物风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雕工方面最好富于变化,既有深浮雕也有浅浮雕,龙的雕刻以龙形矫健生动为上。最后看款。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带有名家款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其身价会倍增。明清两代许多无款的器物,造型奇巧美观,雕工精湛细致,其造型之美,构思之巧,雕镂之精,皆称佳器。

保养

由于犀角雕的珍贵及其特性,其保养收藏也有一定的要求。其适宜在温度15-25℃,湿度55-65%之间避光收藏,温度不稳定会发生热胀冷缩,易引起变形、龟裂、掉片;湿度不稳定会产生失水或吸水而引起缩胀,在光的作用下也易发生化学变化,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均可能使其变质。

赏析

【犀角雕玉兰花果纹杯】:

该器物杯撇口,形如倒盔。外壁满雕扶疏婀娜的玉兰花、丰满硕大的荔枝、晶莹剔透的葡萄等花果纹,并以其枝叶围成圈足。

此器造型浑圆厚重,图案以整枝大花朵为主要装饰,采用浮雕、镂雕技法,技艺纯熟,为明代早期犀角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明仙人乘槎犀牛角杯】:

该器物选用一支上乘的犀角,以仙人乘槎凌空到达天河的神话故事为题材,依犀角的自然形状,雕刻成树槎形一叶扁舟。以角根为槎尾,以角梢为槎头,角梢处有一圆形流孔,槎身和槎底环绕浮雕的流水纹,槎内端坐着一位老者背靠假山和枯木,神态怡然。艺人采用圆雕、透雕、浮雕和浅刻相结合的技法,使整个作品层次丰富,雕刻精湛。它既是一件极佳的工艺品,又是一种清凉、解毒实用的酒具,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虽没有名家款识,但整体造型生动、技法娴熟,不失为一件珍品。

【清松叶纹犀牛角杯】:

此杯系采用多种琢刻技法于杯之外部刻画出盘曲苍劲的古松形态。用镂雕和深刻的激发分别在杯的口沿、身、底部各雕刻了一组团簇的松针,同时又运用深刻、铲地和推磨及浅刻的技法在杯身一周表现出古松表皮疙瘩瘤球的苍劲感。

【犀角杯】:

明代

背长86cm 深7.2cm

犀角细密沉厚,通体光洁如漆,色褐而泛红。下端中空略加雕饰成杯形,宽处可达18.5cm,顶部成弧形上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