犒劳三军

更新时间:2023-12-13 21:01

犒劳三军多指军队战争取得大捷而对军士进行的一种奖励,奖赏行为。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军为三军;后统称军队。近代概念理解为陆军、海军、空军三军。其与近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已相差甚远。

历史背景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么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当时负责军队的一切杂务都是民工,当兵员不够时民工也要打仗的)。

发展演变

三军一词已于周朝有初步的军队建制,于春秋战国时期有较为完善的建制并应用于军队中,唐宋后正式应用于军队建制中,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按照周朝规定,各诸侯国依照分封时的定例,可以拥有1个军或2个军,那个时候1个军大概是22500人(不包括战车兵),每军辖3师,每师7500人,师下辖3旅,每旅500人,旅下辖10队,每队50人;后来晋文公,也就是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在归国坐上国君后,为了对外用兵,首先打破祖制,将军队扩充到3个军,从那以后,在提到军队时,就会说“三军将士”。先前的太尉、司空、兵部尚书等在魏晋以前称为大将军,南北朝时改称大元帅,明清时又改叫做大将军 。 周朝军制,天子建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由元师统率、又设司马作管理和监军一职以节制。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

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

引证解释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再命户部颁发粮草彩缎,……,差出内臣田思忠,解往潭州岳爷军前,犒赏三军。”

吕氏春秋·悔遇》:“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遣使者持节犒劳合肥 、 寿春 诸军”。

唐·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昔 左慈 术士也,尚巵酒升脯,犒劳三军醉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