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5 22:12
抗日持久战争期,日本侵略军在地面战争中不能征服中国,于是就对后方和平居民狂轰滥炸,想以此动摇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时局动乱,1942年3月起,巴金从桂林到重庆,从重庆到成都,又从成都返回重庆,再返回桂林。颠沛流离七个月的时间中。他写了三篇反映“小人小事”的短篇小说。分别是:《猪与鸡》、《兄与弟》《夫与妻》。三篇小说写抗战时期市民生活的庸俗无聊,也写出了小人物生活的艰难和不幸。
三篇小说,分量重一点的当数《猪与鸡》,这是作家用纯熟的四川方言写成的抗战时期四川都市的风俗画。几年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民不聊生。据当年中央通讯社调查工人生活指数,1942年8月上半月合战前指数,重庆是43倍。小说反映的正是这个时代,写出了普通老百姓度日是如何艰难! 巴金本来想在“小人小事”这题目下写十篇《猪与鸡》一类的文章。1942年5月他由桂林去重庆的途中,在贵阳旅馆里又写了一篇《生与死》《女孩与猫》。1945年在重庆着手写的《女孩与猫》,到上海以后才完成。《生与死》写的是贵阳一家烟纸店的年轻的老板娘死于庸医误诊的故事。《女孩与猫》写的是一位从香港逃难到桂林的广东籍小姐,对一只猫产生了很深的爱怜。这只“浪漫”的爱过流浪生活的猫和小姐都有一种落寞的情怀。1946年,他把这五篇作品辑成了《小人小事》一书,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在这书的“后记”中他说:“所谓‘小人小事’,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不过说这是一些渺小的人,做过一些渺小的事而已。”几十年之后,巴金说:“我始终认为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力量。任何困难都压不倒中华民族,任何灾难都搞不垮中华民族,主要的力量在于我们的人民,并不在于少数戴大红花的人。四十年代开始我就在探索我们民族力量的源泉,我写了一系列的‘小人小事’,我也有了一点理解。”作者的这几句表白,当有助于读者对这一组作品的理解。
《猪与鸡》表现的是中国当时社会中一个小小的角落。一个居民大院里住着因抗日战争云集到一起的好几户人家。其中一个寡妇冯太太,由于在公用天井里养猪喂鸡,有碍卫生,引起邻居的不满,以至发生纠纷。尽管冯太太蛮不讲理,但最后她还是被赶出大院。在这个故事里,作者一方面对冯太太只顾私利,不讲公益的小市民的自私性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另一方面对小市民生活的艰难也寄予了一定的同情,特别是当冯太太最后被房东太太用加贵房租的手段赶走之后,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忙于搬家的情景,更容易唤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巴金笔下,未写出一点人间的温暖,不是巴金不要给人温暖,而是严峻的现实本身就没有温暖。如果说《猪与鸡》的人物之间,是社会上一群人的偶然凑合,彼此间产生不了爱的话,那末兄弟之间,是应该具有手足之情的了。
巴金(1904年—2005年),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解放后,巴金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新时期出版的《随想录》《探索与回忆》等,具有极高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巴金于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文学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