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

更新时间:2024-02-24 03:56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原因分析

一是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生猪生产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一方面中国用地、劳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发展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猪肉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受比较效益低、疫病难控制及市场风险大等影响,生猪生产产量起伏不定。

二是标准化规模饲养程度低。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2011年农业部对全国2000个养猪村的定点监测,养猪户占所有农户的比重为22.74%,仍占不小比例。

三是疾病加剧产业波动。如,200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又如,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四是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由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又存在误差等问题,存在着统计数据不准的问题。加之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强,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难度大。

五是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以2011年猪肉价格上涨为例,既有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散养户退出的原因,也有饲料、人工、仔猪等成本迅猛上涨的因素。

供求关系

一是猪肉替代品生产增势明显。据监测,上半年鸡肉产量增长13.5%,水禽增加更快,牛羊肉生产周期长,但也有所增加。

二是猪肉消费需求下降。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猪肉消费受到抑制。1到6月集贸市场猪肉消费量同比下降12%。虽然下半年进入消费旺季,但猪肉价格上涨也会对消费产生进一步抑制,预计全年猪肉需求量减少约10%。

三是猪肉进口增加。上半年猪肉进口81.9万吨,增长26.4%,预计后期进口还有增加余地。此外,部分屠宰企业冻猪肉库存量较高,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储备调节能力增强,都有利于促进猪肉市场均衡供应。

市场现状

2016至201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分别为21.55万吨、16.57万吨和8.57万吨,分别占国内猪肉产量的0.4%、0.3%和0.16%,对中国猪肉市场供应影响微乎其微。

2018年5月跌至周期低点后步入新一轮上涨通道,之后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下降明显,猪价短暂调整后持续较快上涨。

2019年8月31日,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肉类供应有保障,生猪生产将逐步恢复。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自2018年10月份以来生猪基础产能大幅下降,导致从2019年6、7月份开始生猪市场供应明显减少、价格加快上涨。7月份,全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环比减9.4%,同比降32.2%,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730.34万头,环比减1.6%,同比降11.3%。

解决之道

中国生猪业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生猪生产发展很快,结果到了2005年、2006年,猪价又大跌,养猪户不得不大量减少母猪,加上“蓝耳病”发生,总体母猪存栏骤降,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大涨,随后,又开始一轮猪价下跌,进而踏入了猪价的上升通道。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使猪农叫苦不迭,“赚一年、赔一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谭砚文教授分析,这种周期性波动不断,当中有多个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加快生猪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生猪散养比例占到了80%,规模养殖仅占20%。散养猪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造成中国生猪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脱节,供需失衡就会导致游资的介入,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二是完善补贴政策。猪肉价格高时,社会各方都关注,为了增加市场供应量,相关部门出台各项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比如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但实际上,这时候价格已经给养猪户发出了收益趋增的信号,再给予补贴,只会使扩大生产的信号更强,导致下一轮供应量过多,反而增大了生产的波动性

三是提高预警信号。现在经营者多少都有了一定的“猪周期”意识,但绝大多数散养户并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再加上盲目的追涨惜售与恐跌滥杀,从而导致养殖户始终处于受损最大的弱势。

四是发展规模化养殖。要化解这种周期性波动,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规模化生产。散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比较弱的。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发展生猪的规模化生产,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加快跳出生猪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关键。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的部署要求,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稳定基础产能,支持养殖场户补栏增养,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优化种猪跨省调运检疫程序。

相关评论

权威数据显示,近期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了43.5%。其中,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的同比涨幅已经超过50%。且经记者调查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安徽猪肉无论是零售价还是批发价涨幅都在五成左右,“猪周期”规律再次发作。

有专家认为,去年猪肉价格比较低,导致猪肉养殖利润少,养殖户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饲料价格在不断上涨。主要是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猪周期”的发作,从而导致肉价不断上涨的市场化现象。

不论是“权威数据”统计,还是“专家”观点,又或是“猪周期”的“市场规律”,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为“肉价上涨”辩护的“充分理由”事实上并不见得那么“充分”。

先看看所谓的“猪周期”是不是就是那么不可逆转了。猪周期的发作从专家的言论中可以得知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猪肉养殖利润少”,一个是“饲料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导致了今年养猪减少,出栏量减少,猪肉顺势涨价。回头看看,无论是“猪肉养殖利润少”还是“饲料价格不断上涨”,都在市场调控范围之内,市场调控的杠杆如果没有平衡好,那么出现猪肉淡季畸形涨价的罕见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市场调控的杠杆如何摆平,如何调控好市场才是关键,所谓的“猪周期”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别拿什么“猪周期”当市场调控不力的幌子,别拿“猪周期”当有关部门工作不力的“遮羞布”,更别把“猪周期”带来的“严重后果”强加到无辜老百姓身上,让老百姓“三月不知肉味”的事实上不是什么“猪周期”,而是相关部门市场调控的“懈怠周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