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猿人遗址

更新时间:2024-10-18 15:57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两地。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

建设沿革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蓝田西北10公里处,陈家窝泄湖镇附进,意外地挖到了一具“古人类”的下颌骨化石和10枚牙齿。经过鉴定是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下颌骨化石在形态上和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下颌骨基本是一致的。

1964年,在蓝田县城东16公里公王岭红土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还挖到了不少旧石器古生物化石,里面有牛、马、鹿、猪、熊和貘等十多种。

1965年,在大规模发掘中,在大规模发掘中,又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主要以打制石器为主。

1966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地层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决定全国十二个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几十名科学工作者组成一支考察队,再次对蓝田地区开展多学科的新生代地质考察。

1979年,在公王岭建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陈列所。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遗址更名为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附近有公王岭猿人遗址,陈家窝猿人遗址,涝池河沟遗址,沙河遗址,红河遗址等。

远古者115万年前,居住在850~1100米高程的黄土岭区。近者6000年前,生活在450米高程的灞河阶地。这虽是一个让人无法直观的历史时段,但从林林总总迹象看,人类能在这里发展壮大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而且始终是与大自然相生相处,相盛相衰。

地形地貌

远古

秦巴山区在200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以山地森林草原为主。现在的地貌形成于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由于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山水的侵蚀,形成了山高峡窄、地势险峻的峡谷特征。由于植被丰茂,物产丰富,气候比较宜居,因此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环境。自新生代始新世以来的五千万年期间,从持续上升的秦岭骊山上不断冲刷下来的泥沙和石块,加上风力从遥远的西北戈壁沙漠吹来的黄土,在盆地里逐渐建造起一层又一层的巨厚堆积,仅出露地面的地层厚度就有一千三百多米。

现代

蓝田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各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为秦岭北麓延伸地带,东部为骊山南麓沟壑区,中、西部川原相间,灞河浐河等重要河流贯穿全境,蓝田地貌类型分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塬、黄土丘陵、秦岭山地。海拔最高2449米,县城海拔469米。山、岭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4%,耕地面积4.0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 1.15万公顷。

环境特点

气候:蓝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四季冷暖分明、气候宜人,但具有气象灾害亦多且频繁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3.1℃,日照2148.8小时,无霜期212天。

水文: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5%。

土壤:由地表黄土层和松散的砂砾石构成,下面的砾石层大小和沙层分布不均,结构松散,稳固性交接程度比较差,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文物遗存

古人类化石

陈家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1963年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埋藏在灞河右岸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50~65万年,相当于北京猿人文化早期陈家窝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属一老年女性个体从总的形态上看,颌体粗状,前部唇面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联合部高度与颏孔的高度差别极大,前部倾角小,臼齿列角大。此等特点表明,与北京猿人较为接近。

在陕西蓝田县城东16公里公王岭村南侧,1964年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颞骨上颌骨(附有臼齿),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还有一颗左上第二臼齿,经鉴定属同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头骨壁极厚,枕部宽阔而圆钝,轮廓呈楔形,前额低而宽平,眉脊粗壮,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脊,并明显向外侧延伸,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牙齿粗大,齿冠粗短。颅内耳高71毫米,脑量估计为778.4毫升,低于北京人的850~1300毫升,更低于现代人的1400毫升,而与印尼爪哇人脑量775~900毫升大体相同。表明它是一种刚刚脱离古猿类不久的人类,显示了蓝田猿人有明显的原始性。

生产工具

公王岭含人类化石的红色土层中还发掘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石器共13件,其中直刃刮削器1件,石片4件,石核7件,有使用痕迹的石片1片,若加上周围地区中更新世地层中出土和采集的共200余件。这些石制品由于地层相当,制作技术差别不大,暂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猿人的文化遗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及石球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石器制作粗糙原始,其中“三棱大尖状器”与华北地区的西侯度、河、丁村等遗址出土的相似。另外,在公王岭化石层里还发现几处灰烬屑。

动物化石

公王岭出土的动物化石有42种,其中多数属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中华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斑鹿等;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还有少数华南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剑齿象爪兽毛冠鹿水鹿猕猴还有野猪剑齿虎、猪豹等。

陈家窝出土的动物化石有14种,为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常见的动物群,缺少南方的动物种,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软体动物基本上现在仍生活于“华北动物种”类。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代差异,或许说明其间当地气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蓝田两处古人类遗址所产生的时代不一致。这也是学者认为“陈家窝人”的时代晚于公王岭,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的重要依据。

考古研究

发现

在这些地层里却蕴藏着各时代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地球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从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到一百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经研究人员对公王岭动物群化石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种”属特点。比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动物,都属于华南及南亚更新世时期的森林性动物。根据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得出两个结论:(一)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适合古人类及上述动物群生存。(二)当时秦岭山脉并不像现在这样高大雄伟,成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尚未形成阻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因此,生活于今秦巴以南的古人类动物群,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向北自由迁移。

种族

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被命名为“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古地磁断代的数据,一是距今约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其中,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根据古地磁断代测定,公王岭与陈家窝古猿人化石层位先后有三个不同的数据。尽管年代测定数据尚不统一,但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这个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直立起来,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意义

公王岭属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对探索和考察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古人类化石、经脑容量测定比北京人更为原始。年代为75—115万年左右,是中国长江以北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不但证明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驳斥了中国人种“外来说”的错误,而且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正确。同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蓝田猿人的发现,扩大了已知的中国猿人的分布范围,增加了世界猿人化石的分布点,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纪录,也提供了黄河流域古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价值

蓝田人遗址因其年代古老和特殊的考古研究价值。曾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发现之一,陕西省20世纪十项重大事件之一。

蓝田猿人又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类,被国际考古界誉为20世纪6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而最近国家文物局准备将蓝田猿人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火遗迹,出土了多种用于生产生活的石器和42种动物化石动物化石大多属于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也有少数华南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对于研究古代的气候变迁生物进化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开发利用

2004年,蓝田县在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庆祝蓝田猿人发现四十周年。本着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的原则,蓝田县将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保护和开发纳入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拟在此建立国家级地质博物馆,申办国家地质公园,积极申报将蓝田猿人遗址纳入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了公王岭蓝田猿人游乐园,筹建中国西部出土化石展厅,不断挖掘蓝田猿人的历史内涵,科学包装猿人遗址项目,演绎以山地、森林、草地、狩猎为特色的“猿人情景生活园”,吸引游客,让人们在文物旅游中增长知识。包装推介蓝田猿人园项目,使蓝田猿人遗址这一历史遗存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和新的旅游热点。

蓝田县将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猿人遗址的保护开发,改变猿人遗址捉襟见肘的面貌。蓝田县己经和西安市外经局积极联系,申请将蓝田猿人遗址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争取国际援助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遗址基础设施。从提高整体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出发,蓝田县着力抓好员工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一支创新、精彩、完美的旅游从业队伍。时值蓝田猿人遗址发现四十周年之际,特邀请文物专家、经济学家、企业界人士座谈,共商开发保护利用大计,并为纪念蓝田猿人发现四十周年在全国征集的楹联进行了评奖。

景点介绍

遗址特点

蓝田猿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泄湖镇陈家窝两地。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公王岭挖掘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陈家窝挖掘出土的人类下颌骨化石。还有一起出土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片、石球等约200多件。

蓝田人猿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地层里蕴藏着各时代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地球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从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到一百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遗址博物馆

1979年,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修建了纪念亭和文物陈列室,成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位于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50公里,建在蓝田县公王岭的山腰上,这是一座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六角碑亭,亭内竖立着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上雕刻蓝田猿人的复原胸像,碑身下刻“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背面有郭沫若题词。以纪念碑为中心,周围环绕文物陈列室,主要是旧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石片,石球等约200多件。

2012年7月,依托遗址发掘现场而建的遗址类博物馆更名。分为公王岭遗址展区、陈家窝遗址区、室内展陈区、园林休闲区。占地 13058平方米 ,展出旧石器时代及更为古老的地层石等各类化石石器百余件,另有大熊猫水鹿猕猴野猪剑齿虎、猪豹等30多种动物化石,被誉为“中华民族之根、人类之魂”。

保护措施

保护修复

蓝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百万年前,蓝田人便在这里生息。大量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蓝田猿人已经能使用天然火,并能制造和使用多种石器,并开始直立行走。因而从1963年发现至今,得到广泛关注。国家和陕西省、西安市文物部门先后共拨款200多万元,对遗址进行建设和修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蓝田猿人遗址是中国的科学工作者首次由自已发现、自己发掘、自己出土、自己研究的第一例猿人头盖骨化石。

坍塌情况

蓝田县属地质灾害多发区,蓝田猿人遗址处在秦岭北麓的地潜地带,整个山体由松散的砂砾石构成,遗址发掘地基的黄土层下面砾石层,结构松散稳固性较差。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加上近年来受降雨影响,地面沉降严重。2004年,由于连阴雨造成了一部分地基滑坡,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2005年,蓝田县共发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168处,其中就包括蓝田猿人遗址。

遗址地面沉降情况已经导致展览厅部分立柱错位,沿坡台阶道路开裂,展览厅后斜坡大面积隆起,雨量集中或雨量多的时候,形成大面积滑坡,展览大厅内外的大部分墙体、房柱都有很宽的裂缝,就连遗址工作人员办公、居住的房屋也发生了墙体倾斜。遗址裂缝最宽处约有2.5厘米左右,展览厅西南侧的4个承重柱体上,光裂缝就有30多条。在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出土处,虽然有简易的房屋加以保护,但部分窗口玻璃破碎,土层风化、剥落严重。而在化石的出土处却没有任何遮盖,雨水冲刷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由于从展览大厅通往化石出土处的游览台阶的整个坡面处于滑坡地带,随着坡势一直向下滑,都出现或多或少程度不一的这种裂缝。如果不加以治理,裂缝拉伸开后将面临坡面倒塌。展厅房屋也将全部倒塌。

治理方案

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内部管理

2003年县委县政府召集部门人员进行了研究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意见。

一是,加大宣传策划包装力度。蓝田县将按照蓝田旅游总体规划,不断挖掘蓝田猿人的历史内涵,科学包装猿人遗址项目。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为了切实保护好国家重点文物,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县编委还对遗址财政体制情况进行了调查,蓝田县着手将原来的定补体制转为全额拨款体制。

三是,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仅要“救活”蓝田猿人遗址,而且要使蓝田县内更多的相类似的旅游景点生存和发展下去。

蓝田猿人遗址保护治理方案预算

2006年,蓝田猿人遗址文物管理所,通过与蓝田县的矿管局、陕西省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的联系,针对蓝田猿人遗址滑坡灾害的有效治理,做了一个系统的工程治理及保护方案。只是勘察及治理经费就需要300多万元。

在陕西省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设计的治理方案上看到,防治工程概算在 340 万元左右。勘察费用在17 万元左右,两项合计起来总共350万元左右,其中最主要的是遗址保护的注浆加固工程,这一项工程总计需要费用220万元左右。

具体实施

2000年以来,蓝田猿人遗址文物管理所曾多次向上级提出申请,要求对遗址尽快实施保护,到2007年为止奏效不大;2004年,在出现问题以后,经过上级主管部门一些努力,进行了相对有效的巩固加固,但是从整个遗址的保护来说,目前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当然,这个由于地方上财政收入有限,还需要咱国家进一步的加强保护;2005年,上级下拨了10万元经费用于蓝田猿人遗址滑坡灾害治理,但由于资金有限,只能是对局部进行加固,主要是针对展厅的西边进行加固。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6年,由于地方上财政收入有限,治理保护费用还未得到落实。蓝田猿人遗址的保护工作无法开展,需要国家进一步的加强保护;2007年,政府办公厅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针对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学校、古建筑、旅游地和部队营房进行预测,提前告知预防。

遗址现状

参观蓝田猿人遗址的游客比较少,游客减少的同时,门票收入也就相对的有所减少。蓝田猿人遗址每年只有门票收入,平均每年2万元左右,县财政补贴每年2万元,共计4万元。门票收入对于职工的工资发放都比较紧张,当然也就谈不上遗址的维修。2004年遗址受灾时连7名职工的工资都被不同程度地拖欠着,所以进一步整体加固等工作迟迟未决,类似的隐患早已多次向上级反映,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陈家窝-----陈家窝遗址在小路陡峭的山中间。遗址没有提示和图标,考古结束后,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地质断面至今仍在风雨中自生自灭。由于诸多原因,已经快要成为垃圾场。(2015年)

公王岭-----山路路况很差,到达遗址门口,可随意停车。遗址内只有展览大厅和后山上的八角亭(“蓝田人”化石出土点),除了工作人员,无任何游客,大约半个多小时即可全部游览完毕。(2014年)

陕西“蓝田猿人”的发现,无疑丰富了人类学的知识宝库,作为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类,中国三大猿人遗址之一,如果不加以保护,对以后遗址的科学研究维护治理以及工作人员、游人的安全问题,都会造成巨大的威胁。

交通信息

乘车路线:

(1)西安三府湾汽车站,乘西安→许庙班车下车至景区;

(2)西安火车站乘西安→蓝田高速,换乘蓝田→许庙班车前程下车至景区;

(3)西安体育场乘926路公交,换乘蓝田→许庙班;

(4)乘从西安到商州的班车,在九间房站下车后南行1公里可达。

自驾车路线:

(1)西蓝高速→312国道→101省道→景区;

(2)西蓝高速→环山公路→景区;

(3)环山公路→景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