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2:37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元逸人在由汉武帝所筑的玄都坛中修行。诗的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它犹如一架照相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其居处进行“拍照”从而展示出隐士的生活情态和旨趣。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故人1昔隐东蒙峰2,已佩含景3苍精龙4。
故人今居子午谷5,独在阴崖6结7茅屋。
屋前太古8玄都9坛,青石漠漠10常风寒。
子规11夜啼山竹裂12,王母昼下云旗翻13。
知君此计14成15长往,芝草16琅玕17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18,致身福地19何萧爽20。
1.故人:老朋友。
2.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
3.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据《抱扑子》载,道术诸经,可以却恶防身者有数千法,如含景、藏形等,不可胜计。景,同“影”。
4.苍精龙:东方苍龙。据《史记索隐》引《文耀钩》云:“东宫苍帝,其精为龙。一说,苍精龙,为道术之名,即所谓青龙符。据《抱扑子》载,道术诸大符出于老君,其中有青龙符等术,用之可以得仙。
5.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
6.阴崖:背阳的山崖。
7.结:一作“白”。
8.太古:远古,上古。
9.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
10.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11.子规:鸟名。即杜鹃。
12.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
13.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
14.此计:指隐居。
15.诚:确实,的确。一作“成”。
16.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
17.琅玕:美玉。据《汉武内传》载西王母曰:“太上之药,有广庭芝草,碧海琅玕。”
18.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
19.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
20.萧爽:高敞超逸。
老朋友昔日隐居终南山的东蒙峰,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老朋友现在居住在长安正南,秦岭山的子午谷中,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冷风刮起的时候青色的石头遍地都是。
杜鹃鸟夜里啼叫,竹子和山竹裂开,王母鸟白天自天而下,云旗霓裳拥簇。
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此诗当作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是诗人写给其在玄都坛修行的好友元逸人的诗。玄都坛是汉武帝所筑造的,在长安南山子午谷中,在道家的著作中有玄都之说,也就是传说中大禹去世前将《五符经》封存在名山古函的地方。
这是一首杜甫为隐遁高士——元逸人写照的诗,元逸人可能是与李白交往的元丹丘。诗说他原隐居在东鲁蒙山,现已得道,来到终南山子午谷中玄都坛附近的阴崖筑茅屋修炼。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它犹如一架照相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其居处进行“拍照”从而展示出隐士的生活情态和旨趣。
第一个镜头:“独在阴崖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崖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三个镜头:芝草琅玕日长,崖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唐代散文家,李云:“高格微言,咀咏不尽。”(《杜诗镜铨》)
明末清初文学家,申涵光:“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二语大类长吉,见此老无所不有也。(《杜诗详注》)
终南山玄都坛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峪(古称子午谷)内,距离市中心约40公里,距离西安环山旅游公路4公里。子午谷是自汉代至近代长安通往南方的一条主要干道,即历史上有名的子午道。20世纪80年代,有西北大学教授李之勤等人因调查古道遗迹,在谷内发现了一方摩崖石刻,其内容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赞元逸人玄坛歌》(即《玄都坛歌寄元逸人》)和新罗人唐留学生金可记传。此消息发表后,引起了韩国学者的关注,相继有人前往实地考察。2001年秋,韩国金仙学会会长崔炳柱由中国道教学院学院刘嗣传(时由楼观台派出)陪同,邀请陕西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光春教授,共同前往子午谷寻找此摩崖石刻。鉴于当时长安区文物部门正在切割石刻准备移走(现存长安区博物馆,碎裂为数块),韩方建议在楼观台重刻此碑,次年落成。
子午谷摩崖石刻前半部分内容是杜甫的诗,此前没有引起学界注意。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