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9 22:17
玉米大斑病病原为大斑病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y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凸脐蠕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长出,青褐色,单生或2-6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上部有屈膝状弯曲,2-6个(多数3-5个)隔膜,大小(12.5-188.7)微米×10.0微米,基部细胞膨大,色深,向尖端色渐浅,顶端或弯曲处有明显孢痕。分生孢子1至数个顶生,初无色,后变褐绿色,纺锤形,直或向一侧弯曲,多数4-7个隔膜,大小(57.7-140.6) 微米×(15.1-22.9)微米。有性态(Setosphaeria turcica (Lutlr) Leonarol et Suggs)只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异宗配合,子囊座黑色,椭圆形或近球形,高359-721微米,宽345-497微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大小为(176-249)微米×(24-31)微米,一般含子囊孢子2-4个,也有1-6个。成熟的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直或弯曲,3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42-78)微米×(13-17)微米。
大斑病凸脐蠕孢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已知有玉米专化型、高粱专化型、约翰生草专化型、棍合专化型等。玉米专化型区分为1号和2号小种,中国分布的是1号小种。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相连成大的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先出现水渍状斑,很快发展为灰绿色的小斑点,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没有典型变色区域的大型病斑。在连雨天的时候,斑块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这主要是由于病原孢子大量分生而造成的,发病后植株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难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造成大面积减产。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
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湿度条件萌发入侵;经10-14天,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侵染。
土壤肥力对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地,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不良,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测土培肥,补足氮和钾,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发病程度。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温度较低、气候冷凉加上连雨天气,湿度较大则极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利于病害的传播。
不同的品种对于大斑病的抗性是不同的,在实际生长中,要尽可能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地追求产量而使用不具备抗性的品种,因为感病的自交系及感病品种会导致整片田块大斑病的流行,一旦大面积暴发,其损失不可估量。
由于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会以菌丝及孢子形式残存在病残株上,可以越冬第二年发病,许多农户在玉米收获环节,只把玉米穗收获,植株则弃于田中,有的连秆收获,但是一些玉米残茬及病叶仍会留在田中,这样大量的病残体会成为大斑病的传染源头。另外,玉米连片种植的地区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连作,这也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连片的玉米田,通风性、透光性都较差,一到雨季田间的湿度较大,为孢子的分生提供了气候条件。
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发地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