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

更新时间:2024-04-13 09:14

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为害叶鞘,其次是叶片、果穗及其包叶。其主要症状为叶鞘基部及叶片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或云纹状的灰白色大斑,最终导致叶鞘腐败、叶片枯死。

病原特征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初生菌丝无色,较细,分隔距离较大。分枝近直角或锐角,分枝处大多有缢缩现象,离分枝不远有隔膜。菌丝体的细胞间,经常不断发生细胞融合,进行以核为单位的基因交换。处在异核体状态下的不同基因重组,由营养菌丝过渡到生殖菌丝,宽度加大,长度缩短,分枝密。细胞核的数目由多核变成了双核。双核菌丝一再分枝, 最后膨大形成原担子。原担子内的两个单相核进行细胞核融合而成一个双相核,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4个单相核,在担子上形成4个担孢子梗,核移到柄的顶端形成担孢子。随着菌龄和分枝的增加,新分枝的菌丝细胞逐渐变粗短,达一定程度后纠结成菌核。菌核组成细胞不定,有圆形、馒头形、椭圆形或融成大团块,表面粗糙,细胞联结处有明显缢缩。

玉米纹枯病的初生菌丝和组成菌核的细胞最粗,细胞长度中等,菌核最大,一般单个菌核直径为1-5毫米,最大可达15毫米以上。断面为外层与内层,外层为死细胞腔,内层为生活的细胞层。菌核的颜色最深,初生菌核为白色,后变为不同程度的褐色,越年菌核有时呈灰白色。立枯丝核菌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害水稻、小麦、大麦、高梁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此外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病重要的病源菌,但引发典型症状的主要是立枯丝核菌。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AG-4、AG-11两个菌丝融合群,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

为害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侵害玉米的叶鞘,其次是叶片、果穗及其包叶。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最初从茎基部叶鞘感病,后侵染叶片及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由灰绿色逐渐变成白色至淡黄色,后期变为红褐色云纹斑块。叶鞘受害后,病菌常透过叶鞘而为害茎秆,形成下陷的黑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斑上常出现很多白霉,即菌丝和担孢子。温度较高或植株生长后期,不适合病菌扩大为害时,即产生菌核。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褐色。当环境条件适宜,病斑迅速扩大发展,叶片萎蔫,植株似水烫过一样呈暗绿色腐烂而枯死。

侵染循环

玉米纹枯病属于土传病害,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和以菌丝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或以病株上存活的菌丝接触寄主茎基部而入侵,表面形成病斑后,病菌气生菌丝伸长,向上部叶鞘发展,病菌常透过叶鞘而为害茎秆,形成下陷的黑色斑块。湿度大时,病斑长出许多白霉状菌丝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造成再次侵染。病菌可通过表皮、气孔和自然孔口三种途径侵入寄主,其中以表皮直接侵入为主。

流行规律

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封闭都是引发玉米纹枯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干旱和低温条件不利于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因此通常不会发生此种病害。但是一旦温度较高,又具备良好的湿度和土壤条件就会促进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引发病害。

不同玉米品种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异,有研究表明植株低矮、阔叶的玉米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很低,发病率更高;此外杂交玉米品种及玉米穗低矮的玉米品种的病害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品种。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玉米病害,受气候影响较大。温度超过24℃,田间湿度较高,玉米纹枯病开始发作,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升高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一般6、7月份湿度和温度较高的季节是玉米纹枯病的高发期。

植株的生长情况、地势、土壤通透性、田地排水性能、肥料使用都会对玉米纹枯病造成影响。玉米植株生长不健壮,相应的抗病还能力机会减弱,因此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自然会提高。如果植株过于密集,田地通风性能差、土壤通透性不好,不利于通风,会相应的增加田地的湿度和温度,为玉米纹枯病生长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此外地势过低也会增加田地的湿度,不利于排水,水分堆积,也为玉米纹枯病病菌的繁殖提供了便利。另外有研究发现氮肥的过量使用也会催生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而钾肥则对玉米纹枯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为了防止玉米纹枯病从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降低防治成本和防治难度,减轻危害,治理策略上树立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指导思想。在玉米纹枯病零星或轻发生区采取应用抗病品种和农业治理措施,即可控制其危害,并压低田间菌源基数。在玉米纹枯病中度或重发生区,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从根本上控制该病的发生,切忌单一采用化学防治来控制。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