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6:52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是隋末唐初诗人李百药在隋炀帝夺了他的爵位、并贬为桂州司马的那一次取道襄阳时所作。这首诗写随王师渡汉江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先从大处落墨,写江汉沮漳、荆楚大地,境界壮阔。次写汉水径流襄阳,带出杜预沉碑、游女弄珠故事。最后写所感,触景伤怀,望岘沾裳。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导漾疏源远①,归海会流长。
延波接荆梦②,通望弥沮漳③。
高岸沉碑影④,曲溆丽珠光⑤。
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
阅川已多叹,遐睇几增伤⑥。
临溪犹驻马⑦,望岘欲沾裳⑧。
乔木下寒衣,亭林落晓霜。
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⑨。
①漾: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县东北嶓冢山,初出山时为漾水,通过疏导,东北流经陕西沔县西南合沔水,又东经褒城,以下才叫汉水。《尚书·禹贡》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之语。
②荆梦:泛指荆州云梦一带。
③沮漳:即沮漳河,泛指荆襄一带。荆楚:荆州、云梦。沮漳:沮水出湖北保康县西南、东南流与漳水合,又东南流经江陵县西境入于长江。漳水源出湖北南漳县西南之蓬莱洞,东南流经钟祥、当阳合沮水为沮漳河。这里泛指荆襄一带。《左传·哀公六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④高岸沉碑:即杜预沉碑事。杜预,西晋时著名的政治家、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长期驻襄阳。襄阳城西北十里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古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为人所传闻。
⑤曲溆丽珠:曲,河湾。溆,水边。此处有解佩渚。流经万山脚下的汉水边有解佩渚。据《襄阳府志》载:郑交甫在这里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交甫索佩 ,二女解佩以赠,转身走了十来步,佩和二女皆不见了。另《列仙传》载:“江滨二女者,不知何许人,步汉江滨,逢郑交甫挑之。不知神人也。女遂解佩与之,交甫悦,受佩而去,数十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这一故事成为典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详见《临汉文史考析·穿天节与解佩渚》。
⑥遐睇:向远处流盼探望。
⑦溪:檀溪,在襄阳西。古时为湖沼深溪。《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临溪驻马”,是化用这个典故,写自己凭吊檀溪遗迹。
⑧岘:指岘首山。《晋书·羊祜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尝对从事邹湛等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古来今往不知有好多人登临此山,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死后有知,我魂魄犹登此山。”湛说:“公德冠四海,威望学问,令人敬佩,必与此山俱传。”羊祜死后,为纪念他的政绩,“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晋书·羊祜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咏。”尝对从事邹湛等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古来今往不知有好多人登临此山,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死后有知,我魂魄犹登此山。”湛说:“公德冠四海,威望学问,令人敬佩,必与此山俱传。”羊祜死后,为纪念他的政绩,“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⑨山公、高阳:即山简、高阳池。《襄阳耆旧记》载:“山简,字季伦,司空涛(竹林七贤之山涛)子。永嘉三年(309),出为征南将军,假节,镇襄阳。于是,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曰:‘此我高阳池也!’”。《史记·郦生陆贾传》载,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谒刘邦受到礼遇,助汉军占齐七十余城。后遂以为咏豪放嗜酒之士的典故。
此诗主要是写景抒怀,语言刚健洗练,多用襄阳掌故。有人认为这首诗并非李百药所写,而是王师所写,即此诗的标题应为王师《渡汉水经襄阳》,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全唐诗》中此类的张冠李戴的失误很多。但是,从语言风格上看,这首诗其实应为李百药所作。他非常熟谙襄阳的掌故,此诗使用襄阳掌故颇多,也可以作为此诗为李百药所作的佐证。
李百药(565—648),隋末唐初诗人。身为名门子弟,经历非常坎坷。他幼年多病,但博学强记,号为“奇童”,其父李德林隋文帝时任内史令(宰相)。皇太子杨勇召他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即位,李百药失宠,出为桂州司马,旋即解职还乡里。入唐,又遭李渊猜忌,流放泾州。李世民即皇帝位,重其才名,召拜中书舍人,此时他已年过花甲。以后多次拔擢,成为李世民身旁的文学重臣。李百药“藻思沉郁,尤长于五言诗,虽樵童牧竖,并皆吟讽”(《旧唐书·李百药传》)。尤其长期外斥阶段创作,写景抒情,吊古咏怀,多失意愁苦之辞,情真调苦,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