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7 09:28
1969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党中央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离开上海到遵义县插队落户。73年9月考入贵州大学外语系学习,76年7月毕业作为优秀学生留校。90年10月到1995年5月,他在大英北爱尔兰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学习、讲学,并获硕士学位。96年4月转入阿尔兰特大学(Erlster University)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毅然回国,并主动留在贵州大学,02年出任该校外国语学院院长。他为贵州的外语教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知青的几年中,王博士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工余一直认真自学英语。同时,他还在农村开展科技活动。一次王博士回上海带回一支农作物增长素“九二0”试管,他们知青组就用这只试管作母本,买来有关设备,成功地培育生产出“九二0”成品,用“九二0”产品喷洒蔬菜等农作物,使农作物增产丰收。此项科技活动开展非常成功,在全县产生了很好影响,王博士被选为代表出席了贵州省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大会。
1973年9月,王志云考入贵州大学外语系学习。大学里,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在同年级100名学生中,他的学习成绩是最拔尖的,年年都是三好生,他的学习和为人都深受同学赞赏和老师爱戴。1976年7月毕业,本届有两名优秀学生留校,一名王志云,一名李炳林。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大学校园,贵大和国外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起来,全省出国机会增多,然而高层外语人才缺乏,这中现象严重影响了贵州对外的交流、合作、发展,为了解决贵州经济发展中的这一迫切问题,在省教委指导下,王志云等在贵大外语系成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外语培训中心,将大学传统的基础知识教育改为教学与社会不同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了长达四年的努力后,贵大为我省有关单位、部门、产业、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经贸和科研人才。这一举措,打破了当时我省出国学习指标多,但外语水平合格人才少的僵局,为我省优势产品、工艺产品、民族文化走出贵州,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王博士始终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钻研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盼望有朝一日能赴英国深造。
二、十年赴英留学读博深造
1990年,王博士终于得到一个赴英学习的机会,组织派遣他赴英作访问学者。从1990年10月到1995年5月,他在大英北爱尔兰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学习、讲学,并在该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王志云转入阿尔兰特大学(Erlster University)学习,攻读博士学位。
在英生活10年,是王博士学识重大突破和人生成熟的一段重要岁月,刚去英国,生活消费高,靠国家津贴支撑生活,费用已觉紧张。转入攻读学位后,全靠勤工俭学生活就更难了。如果当时王志云弃学找份工作,过日子当然不成问题,但他一心要学有所成,不获得博士学位不罢休,于是他又和夫人刑小敏商量,叫她也去了英国,并且由夫人打工,支持王博士完成学业,其夫人刑小敏难能可贵,居然离开国内舒适的省级工作单位,夫妻双双在英勤工俭学长达八年,使王博士终于修成正果。这实在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一则佳话。2000年通过论文答辩,王志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王志云在英讲学、学习期间,其为人、品格、学识均受到学友和教师的称赞,特别是他的博士学位导师(Pritchart)普里查德女士,对他更是大加赞赏,评价他是中国学生中学习最勤奋、学得最扎实的学者。
王博士英学习期间,在努力学好各科必修课的同时,还努力开展一些教学科研活动,他经常深入一些中小学开展调研,特别喜欢到华人学生较集中的中小学调研考察,他观察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外语发音、语法、词汇、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反应,调研这些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输入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还特别注意调研观察了华人子弟学习英语对汉语母语的心理变化。对这些研究,王博士和英国学者进行了交流。这方面的语言教学科研情况,国外研究已取得较高成就,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王博士深知这方面的成果对今后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把自己在国外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经过整理加工完成了《语言输入和第二语习得》这本专著,并于2002年6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内在这些方面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王博士在回国后算是先驱者,2003年4月王博士被邀请出席在广州召开这一科研领域的首届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重点专题发言。
当王志云在英国学有所成,获博士学位后,担任了Erlster University大学大量硕士生的教学任务,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国内已在轰轰烈烈开展西部大开发活动,贵大不失时机地向他发出回校召唤,在这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名牌大学、科研单位也都纷纷邀他到该校或单位工作,并给较高待遇条件。同时英方也竭力挽留他留校教学,因为王博士在中国留学生影响较大。但他把上述关系一律封存,义无反顾重返贵大,他要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发光发热。
三、贵大外语教学在他们手中升华
离别10年,王博士又回到母校。
回到贵大,回到贵大外语系,他觉得母校比想象的变化要小,其教学设备、条件、环境还是老样子,而教师中相当一批有才华的人却在前几年离开了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看着母校这个情况,与自己考察过的国内几所名牌大学相比,相差甚大,学校条件虽差,却不能动摇王博士回校施展抱负的意志。
尽管学校条件较差,但此时贵大正孕育着巨大发展,王博士回来,正是发挥其才华,施展其抱负的好机会。他回国前夕,贵大已完成了和农学院等多所院校共同组建新的贵州大学的工作,紧接着贵大又在内部进行重组,新学院相继成立。2002年月,“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经批准成立,组织上任命王志云作院长,之前,王志云的正高职称也已经解决,省政府拨款修建的博士楼,王志云夫妇也已入住,这些使他感到组织的温暖。象他这样的博士,特别是他这个从中学毕业就从上海到贵当农民,在国外学成后又义无反顾地回贵州工作的博士,贵州党政领导和贵州人民,是把他们当“国宝”的。因此,组织上一定会制定最佳方案,让其发挥出最佳人才效应。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王博士任院领导后,他深感责任重大,王志云决心以实际行动履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努力促进贵大外语学院的发展。王博士采取了有力措施:
一是抓了师资队伍建设,抓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抓教学条件的改善。在抓师资队伍建设的方面已初见成效,2000年王志云回校时,外语系教师中只有一名硕士研究生,经过选调、培训等努力,硕士研究生教师已增加到170人,教职工26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8人,讲师53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具有硕士学位。年轻教师中50%具有硕士学位或为在读硕士研究生。
二是丰富教学内涵。在认真开办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陆续增加日、德、法、俄等语种的教学。同时也扩大了学生招生来源,现学生招生来源已扩大到全国十几个省市区,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三是认真抓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经过努力,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已由2000年的每年两三个,经费数千元增加到每年项目二十多个,科研经费几十万元。
四是充分利用与国外的关系,与国外有关地区、国家联合办学,现学校已和格林威治、切尔切斯、伯明翰、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签订协议,和该地区联合培养硕士生、学生在贵大外语学院学习一年半后,再到该国学习半年,获硕士学位,并给予相关资助。
在抓日语教学,促进中日教学交流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学校争取到日本政府1000万日元的资助,争取了日本政府日语学生颁发奖学金,还争取每年日方邀请学院师生赴日考察。同时,学校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也在日愈增多,学院正在不断加强与国外教学与科研的广泛联系。
王博士在做好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并带头组织科研活动,积极开展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在他和贵大外国语学院其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以从未有过的大手笔,努力谱写贵大外语教学的新篇章。
王志云博士是我在大学本科的院长和英语老师,作为学生干部,我平时和他打交道比较多,根据对他平时的了解,如果要用最简要的字来概括出王志云的特征的话,首先凸现在我脑子里的就是一个大大的“学”字。他是学者,是贵州英语学习教学和研究集大成者,他代表了贵州现代英语水平。他学成回国后,正在用自身渊博的外语知识,努力提升贵大外语教学水平,为贵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默默奉献,努力谱写着贵州外语教学的新篇章。一、早年的求学和教学生涯
王志云博士出生于上海。1969年高中毕业后,为响应党中央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毅然离开上海,到遵义县的娄山关人民公社插队落户。在农村生活的三年中,贫穷而美丽的贵州山水,勤劳而善良的贵州人民给王博士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立志在贵州奋斗一生,为贵州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