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1 11:58
王洪刚,男, 1955年生,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山东(泰安)分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第三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麦类品审专家。
1978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
1990—1991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合作研究。
曾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系主任、农学院院长,现为农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山东(泰安)分中心主任。
国家第三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麦类品审专家。
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产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山东农学会理事。
山东省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负责人。
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
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
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全国优秀科技著作暨科技进步(科技著作)一等奖1项。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理论成果奖3项。
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所获荣誉
1992年被选拔为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
山东省农业系统优秀教师。
山东省农科教先进工作者。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
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山东农业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发表研究论文
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6部。
科研经历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攻关研究课题和山东省重点研究课题8项;
正主持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和山东省农委、山东省科技厅研究课题6项。
长期从事《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细胞遗传学》、《植物遗传改良的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作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以小麦及其多种近缘野生植物为材料进行外源基因的功能鉴定、转移、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转化等研究工作。育成15个八倍体小偃麦,将小麦多种近缘野生植物携带优良基因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转移进小麦,选育出一批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种质材料,丰富了我国小麦育种的种质资源。利用多个小麦关联RIL群体构建了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小麦的产量、品质、抗逆等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进行了小麦遗传改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育成一批小麦新品系。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7部。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和山东省教学成果奖4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