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7 17:55
“环黄海经济圈”的发展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国际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条件。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基本形成,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
山东半岛外经贸实现由资本输入向技术输入,由单纯输出体力向输出技术和智力的转变。
发展国际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条件2007年7月4日,首次对外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6~2020年)》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将致力于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这一战略定位是双向定位。首先是东西向的,即向东面向中日韩联合的环黄海经济圈——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并向西辐射和带动整个黄河经济协作区;其次是南北向的,即向南接受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向北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的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山东半岛城市群必须长期致力于这两个方向的经济合作,才有利于其崛起和可持续发展。
“环黄海经济圈”是离韩日最近的山东半岛利用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区域,向东与日韩产业对接,进一步加深山东与该区域的经贸合作,尽快形成紧密型产业分工体系,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21世纪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国际空间,可以为山东半岛21世纪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日韩欧美的跨国城市协作带和经济走廊,并向西部黄河经济带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的强大的外向型经济体系,通过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分别沿胶济-济邯铁路、日(照)新(乡)-陇海铁路和即将建设的德(州)烟(台)铁路-德(州)石(家庄)太(原)铁路西向延伸,与沿黄经济区实施产业对接,促进半岛地区的西向产业扩散和梯度技术转移,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环黄海经济圈”包括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地区以及苏北地区,韩国西海岸及东南地区,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首先提出了“黄海经济圈”构想,将1990年代的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韩国西部沿海地带,在西海岸建立大规模的工业区,以迎接同中国进行大规模贸易的“黄海时代”的到来,形成一个“黄海经济圈”。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文部省所属的国际东亚经济研究所提出了“环黄海经济圈”规划设想,此事引起了北九州地方政府的关注,并着手倡导实施。
2000年,“环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机制”开始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在三国经济界影响日益扩大,对促进三国经贸、科技、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日、韩三个国家、地区,首先在“贸易投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的各个领域共同协作达成共识,并提出了合作提案,形成了共同文件。共同文件内容务实,领域广泛,涉及高层会晤制度、促进环黄海地区物流合作、日韩企业参与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办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等机电产品、移动通讯等IT产品的采购洽谈活动等多项内容。此后,中、日、韩三方抢抓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机遇,不断扩大区域合作领域,加强地方城市在经贸、节能环保、教育和人才等方面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推动泛黄海区域合作走向务实高效,使环黄海区域合作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山东省在启动半岛城市群战略时,紧紧抓住了环黄海经济圈启动和发展的这一难得机遇,利用其深入黄海、距离韩国最近的区位优势,迅速加快步伐融入了环黄海经济圈的发展之中。这正是2000年五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山东省制订了在“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机制下与日韩合作方案:即建立山东与日韩主要中介机构和大企业交流机制、在山东半岛与韩国“8+8城市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到日本九州地区县市、推进与日本九州地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日韩在人才交流领域的合作等内容。2007年9月27日,山东省青岛市政府与日本北九州市政府,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市与日本国北九州市关于开展中日循环型城市建设的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共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工作。根据“合作备忘录”,日方北九州市将协助青岛市制订《青岛市再生资源产业建设计划》,并根据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所采取的措施,对青岛市政府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养。此外双方还将在建设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示范项目方面,探讨引进技术设备的意向;并就青岛市已经建成或正在规划中的资源再生利用相关产业,探讨合作的意向。另外,双方将成立一个高规格的联合协调委员会,设立专门的工作组,并由两城市环保部门作为窗口单位,推动“合作备忘录”的贯彻落实。青岛市将充分利用这次合作时机开展循环型城市建设,最终将青岛市建设成为中日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建设的合作典范。
2007年来,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已基本形成,它推动“中韩日黄海地区成长三角”的成长。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统计,截至2007年5月,山东累计利用韩资项目18447个,累计韩国投资总额217?65亿美元。随着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的基本形成,山东半岛已经成为韩、日游客休闲旅游热点地区。山东在1989年年接待韩国游客仅为2852人次,到2007年已达到100万人次。
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能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山东半岛城市群由济南、青岛两个副省级城市和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6个地级市组成。围绕把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现代化都市群和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能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一总目标,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积极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共同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之一的地位日益显现。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占全省的2/3,超过了以辽中南城市群为龙头的东三省中辽宁和吉林两省GDP之和,也超过了京津石三市之和以及沪宁两市GDP之和,接近浙江省的经济总量。
山东与东部韩、日两国自然地理位置紧密相邻、产业发展梯度的有机对接性强,在东北亚经济区域中产业互融性和经济互补性强,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态势良好,这为山东经济与韩、日的跨国合资与合作,进而打造国际化的经济发展省区提供了极大可能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地缘、文化、经济基础等影响,韩企在山东的投资热情极高。2003年以来,韩资一直占据山东利用外资的首位。截至2006年底,山东累计利用韩资200?18亿美元,韩商直接投资企业有1?8万余家,约占韩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一半。2007年以来,韩资企业在山东的投资继续增长,并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态势,山东吸引韩资正经历一个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结构调整期。以往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投资多集中于箱包、鞋帽、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2007年以来则出现了一批投资额大、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如造船、汽车和化工等。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以及大宇、马斯特等企业在山东投资布点,日照现代威亚发动机、烟台大宇造船、威海三星造船、青岛马斯特造船以及GS集团芳烃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此外,韩企在鲁投资已由单个项目投资向产业链转移。如现代威亚发动机一个项目就吸引了四五十家配套企业的跟进。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也开始把研发机构设在山东。
与山东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已经成为山东的第三大海外投资来源地。凭借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日本相通的儒家文化背景,山东省抓住日本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了日本在山东投资的稳步增长。据山东省外经贸厅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山东已累计批准日商直接投资企业4269家,实际使用日资额达到了54?13亿美元,在所有投资国别和地区中位列第三位。日本世界500强企业中,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丸红株式会社等国际著名企业在山东都有投资项目。统计显示,日本还是山东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7年1~7月,山东对日本出口5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从日本进口23?68亿美元,同比增长26?1%。为进一步推进山东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山东省外经贸厅已与日中经贸中心、伊藤忠商事、东海日中贸易中心等日本的经济组织和团体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从2003年开始,山东省正式规划建设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大力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抢抓战略机遇,坚持“质”与“量”并举,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造船、石化等重点产业引进了一大批大型外来投资项目,对外贸易坚持“以质取胜”,经济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胶东半岛地区已成为全省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2006年,胶东半岛地区实际利用外资71?18亿美元,占全省的71?2%;进出口总额611?5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64?6亿美元,分别占到全省的64?17%、62?17%。2006年,胶东半岛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9%;青岛、烟台、威海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24%、30?79%、27?0%,均高于全省26?2%的平均水平。
山东半岛城市群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大规模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这一“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继续领跑山东经济。按照建立“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汽车、造船、电子信息、石化等产业集群框架初步形成。青岛、济南、烟台等地主要围绕家电产品、计算机、微电子、通讯设备、软件产品等企业群体,形成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济南、烟台、青岛、威海等地,以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船舶、船舶零部件为机械主打产品,配套其他普通机械产品、专用机械产品、五金、仪表等产品,带动钢铁等冶金工业、煤炭、电力工业发展,形成运输设备和机械产业集群;在石油化工产业上,依托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大企业及项目,形成以青岛、淄博、东营为重点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完善产业配套,构筑大型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围绕盐卤资源、溴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形成以纯碱、溴系列产品和海洋生物化工为主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以纺织企业和名牌产品企业为龙头,按上下游产品配套,形成纺织产品集群;依托半岛的水果、蔬菜、海产品等资源优势,整合食品企业,打造食品加工业集群。2006年,半岛制造业基地进出口611?5亿美元,占全省的64?2%。已有12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投资了313个项目,其中不乏日本松下、三菱、韩国三星、LG,美国国际纸业、微软,法国标致等“大手笔”。在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的同时,山东省又打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好牌”。从“山东制造”到“山东创造”,企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热点,2007年山东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65?1%,所占比重达到13?3%。普华永道、毕马威两大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和英国渣打等外资银行落户青岛,中英人寿等6家外资保险公司落户济南。
日照市是一个年轻的港口城市,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是半岛城市群八城市中人均生产总值最低的城市。自山东省实施半岛城市群战略后,日照迅速开通了到韩国西海岸城市平泽港的客货直达班轮。2004年日照又实施全面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进入山东发展第一方阵的战略,整合港口和航空资源,日照港至青岛港集装箱海运直通航线开通,青岛流亭机场在日照设立的虚拟空港正式启用,实现了日照沿海公路与青岛滨海大道对接,两市“同城效应”开始释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2007年4月18号刚刚投产的日照威亚发动机有限公司,是由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和日照港合资成立,总投资4?9亿美元,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制造业领域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10月29日韩国现代集团投资的研发机构日照汽车研究所奠基,韩国太阳电子项目和韩国瑞荣机械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韩国汽车悬架及控制应用零部件项目正在建设,福华汽车发动机项目等正在推进,标志着日照以轿车发动机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建立。2007年10月29日,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总投资113亿元的二期工程——100万吨木浆项目正式在日照奠基,标志着日照即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纸浆生产线之一,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纸浆生产基地。
由单纯输出体力向输出技术和智力的转变,山东外经贸开始实现由资本输入向技术输入,由单纯输出体力向输出技术和智力的转变。山东经济开始在更高层面上与国际对接,正在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上来。
跨国企业建立中
截至2006年9月份,山东累计批准境外企业(机构)1221家,协议投资总额18?7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总额13?4亿美元。涉及资源开发、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轻工食品等多个行业,足迹遍布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与以往企业多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相比,如今投资国别呈现多元化趋势。2007年前9个月,山东已在发达国家(地区)设立境外企业(机构)76家,占全省境外投资的58%,其中美国13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55家。境外投资大项目增势不减,截至2007年9月,已有9个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6亿美元,占全部境外投资的68%。2007年11月28日,香港交易所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只红筹股中国重汽上市,举行了隆重的开盘仪式。
海尔集团实施“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经营战略。1999年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第一个海外海尔工业园,形成生产中心。以后相继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心,在纽约设立了营销中心。在欧洲,并购了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工厂,加之在法国里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设计中心和在意大利米兰的营销中心,也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2001年4月,海尔海外第二个工业园在巴基斯坦奠基,2002年5月6日,第一台海尔洗衣机在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走下生产线。在东南亚,海尔已分别在马来西亚、印尼、孟加拉、越南等国建立工厂,在新加坡建立贸易公司。在中东,海尔拥有三个制造厂,分别位于约旦、伊朗和叙利亚,生产冰箱、冷柜、空调、波轮机、滚筒机、电视、微波炉、洗碗机等产品,并已在中东地区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售后服务体系。
海信集团在南非、匈牙利、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伊朗拥有生产基地,在美国、欧洲、澳洲、日本等地设有研发和销售机构,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浪潮”集团在委内瑞拉的生产线投产以来,已组装销售电脑8万台。2006年2月,中国重汽与伊朗汽车制造公司签署了价值3?5亿美元的汽车出口合同,在年度内向伊朗出售1万辆重型汽车。
跨国并购、境外上市、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成为山东企业境外投资方式的新亮点。其中,齐鲁安特比奥收购意大利(香港)安特比奥控股,济南轻骑并购法国标致摩托商标等,都是跨国并购的成功案例,为扩大欧洲市场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桩桩跨国并购的完成,国际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山东半岛企业身影——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00万澳元买入澳大利亚海湾铝业有限公司20%的股权,获得该公司年产一百万吨铝矿石的思卡东河铝土矿100%优先承销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园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先进能源体系有限公司股票正式恢复在澳证交所交易;莱阳市江波制药有限公司通过并购美国新世纪技术集团,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
2007年1~9月份,山东省对外承包工程增势强劲,全省新签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4个,其中过亿美元大项目有7个。2007年以来,山东电力印度阿达尼超临界电站项目(合同额9?5亿美元)、巴考4X300MW电站项目(合同额7?044亿美元)、贾苏古达电站二期工程(合同额6?18亿美元)、苏丹阿富拉电站(合同额5?18亿美元)、尼日利亚奥贡联合循环电站(合同额4?5亿美元)等大型电站建设项目相继签约,带动全省工程合同额、营业额分别增长30和40个百分点。
另外,威海国际公司承揽刚果(布)1?58亿美元的布拉柴玛雅国际机场项目,成为中刚果(布)一揽子框架协议下的重要项目。中铁十四局与中央企业联合中标阿尔及利亚东西铁路项目,总合同额达23?18亿美元。山东省冶金设计院、山东鲁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承揽4?6亿美元印度钢厂工程和2?94亿美元巴西电站总承包项目,标志着山东省以设计咨询为先导的项目总承包模式实现新突破。在工程大项目带动下,2007年1~9月份山东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8?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8%和32?4%。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
2006年,山东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拉动全省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出口分别达到185?3亿美元和64?8亿美元,增长36?6%和52?6%;加工贸易出口273?9亿美元,增长21%,占全省的46?7%;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五大市场的开拓有新进展,出口分别为113?4亿美元、97?6亿美元、93?3亿美元、87?3亿美元和37?3亿美元,分别增长26?2%、28?2%、10%、33?1%和18?5%。
一大批落户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大型外资企业成为山东机电产品出口的生力军。2002年韩国LG与浪潮集团合资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海外生产基地。5年间,浪潮LG从注册投资到正式投产,发展成中国最大的CDMA手机生产加工厂和亚洲CDMA手机生产基地。在浪潮LG迅速壮大的同时,烟台开发区充分发挥以LG手机为龙头的强磁场效应,规划建设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生产基地,积极承接手机配套生产企业转移,引导本地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浪潮LG发展壮大,为LG配套的企业也迅速增加,区内直接为浪潮LG配套的企业就达到15家,LG伊诺特等配套企业也迅速做大做强。
山东半岛各城市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首先,积极培育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例如台资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泰烟台公司是烟台市进出口大户,大量的进出口业务成为公司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当前IT产品进入微利时代,通关速度已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原先的通关速度显然难以满足鸿富泰庞大的运营需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烟台海关特事特办,对公司实施海关联网监管,使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泰烟台公司产品通关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1?5小时,极大缩短了企业产品备案及通关时间,为企业赢得市场提供了条件。
其次,狠抓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机电产品特色产业群逐步成长壮大。为加快汽车产业发展,山东省重点支持中国重汽集团、上海通用东岳轿车公司、一汽青岛专用汽车公司为中心的三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2006年,全省汽车、船舶、电子信息及家电类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4类产品共计出口85亿美元,占到全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量的46%。例如,威海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措施,船舶工业呈现出产销两旺、出口加快的良好局面。短短几年间,一条贯串皂北湾、皂埠湾、马兰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的沿海造修船工业带迅速隆起,一批具有企业集聚效应的产业聚集区也逐渐形成,船舶出口业迅猛增长。2007年1~10月,全市出口船舶26艘,以集装箱船、散货运输船、客货两用船和油船为主,总价1?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9%和305%,预计2007年该市全年船舶出口将突破2亿美元。
第三,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增加出口,机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省机电企业完成技改投入760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当年全省技改总投入的1/4。全省过千万美元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达到265家,其中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25家,海尔集团、威海三星电子出口过10亿美元。在全省出口前十位的企业中,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占到了7家,机电骨干企业对全省出口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例如,济南二机床集团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开始搞“开放式自主创新”。每年开发近百个新产品,8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了多连杆、全自动换模、五轴联动等多项国际先进技术,是国内唯一具备独立开发、制造多连杆压力机和多工位压力机的企业。5000吨重型多工位压力机和2台1000吨重型落料压力机出口美国德纳;1500吨多连杆压力机出口美国ODM;冲压自动化产品先后打入巴西福特和巴西通用公司;随后又赢得了泰国汽车行业最大的本土企业——萨密特公司1200吨大型冲压生产线的订货合同,这意味着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线重型锻压产品进入了国际高端市场。
农产品出口
2006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尽管遭遇动物疫病、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多方面的阻碍,但仍取得平稳增长。山东省17个市正在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和“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制订了24种针对日、韩、美及欧盟等国进口标准GAP草案,其中9种GAP草案被国家质检总局拟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到2007年上半年,全省累计通过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到1263个,绿色食品766个,有机农产品200多个。同时,山东省已有22个名特优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原产地保护产品,出口农产品中,果蔬、水产、肉食、禽肉、调理食品等中国名牌达到20多个。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连续7年增幅在20%左右,2006年出口额分别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1/4和全省外贸出口的1/4。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已经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出口农产品主要特点为:一是日本是最大的出口市场,对欧盟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对日本出口28?7亿美元,增长8?5%,占出口总值的35?5%,日本居山东省农产品最大出口市场地位;对欧盟出口13?2亿美元,增长31?5%;对韩国、美国出口分别为9?1亿美元和8?1亿美元,分别增长15?8%和23?4%。对上述市场合计占出口总值的73%。二是水海产品、蔬菜是重要的出口品种,水果出口快速增长,畜产品出口下降。2006年,山东省水海产品出口21?8亿美元,增长16?8%,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6?9%;蔬菜出口16?7亿美元,增长28?6%。水果出口7?3亿美元,增长24?4%;畜产品出口7?1亿美元,下降1?5%。上述产品合计占出口总值的65?3%。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出口超过8成,国有企业出口下降,集体企业出口平稳增长。2006年,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分别出口农产品47?4亿美元、20?4亿美元,分别增长14?3%和44?7%,合计占出口总值的83?7%。;国有企业出口8?4亿美元,下降10%;集体企业出口4?8亿美元,增长12?5%。四是对外出口的农业产品多在山东半岛地区生产,莱阳、诸城、平度、莱西、荣成、寿光、安丘等地成为对外农业出口基地大县。
核心竞争力提高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山东省在推行“以质取胜”战略的同时,更加重视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出口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许多重点企业都设立了新产品研发设计、国际认证和商标注册管理机构,出口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重点骨干出口企业中,出口品牌在国内注册的比例达100%,入选“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的骨干出口企业还在主要出口市场进行了注册。在原外经贸部评选的“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中,山东省有13家企业入选;在商务部评选的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又有23家企业入选,其中既有海尔、海信等老名牌,也有山海、耶莉娅等后起之秀。
继海尔电冰箱和洗衣机被评为世界名牌后,在2007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中海尔品牌居第七位,成为唯一进入前十强的中国内地品牌。同时,海尔集团还荣获亚洲500强最具价值品牌大奖,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获2007年亚洲品牌盛典人物大奖。
山东省确定以具有传统出口优势的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轻工工艺等行业作为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工作重点,以机电、高新技术、医药化工等产业为新的增长点。2006年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122?8亿美元,增长15?7%。山东省出口名牌战略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企业的市场意识和观念得到了很大转变,使山东尽快由出口“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