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4-24 20:47
现代工业设计,现代主义设计,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现代工业设计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设计的代表人物主张:设计师要摆脱传统设计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以人为本。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个人色彩,又称为现代工业设计。
通常又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或“技术美”,或“机器艺术”。
从意义上来说现代工业设计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
“现代设计”与”当代设计”在设计领域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当代设计”是指目前、近期的设计。在艺术史、社会学、工业设计中,“现代”是一个专用术语,它是针对“后现代”而言。什么叫“现代”?这要区分三个范畴: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工业设计领域。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现代”指工业化以后的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次现代化时期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出现以流水线为代表的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1920年代形成了以柏林为中心的科学艺术繁荣时代。第二次现代化时代指1950年代后期到1960年代后期西方的经济繁荣和美国式的消费时代。这两个时期被称为现代时代,又叫机器时代。在这几百年中西方国家一直信仰科学技术,追求物质和现代性,它的发展过程往往处在繁荣、危机、耗尽、创新的循环中。
在文化艺术领域,“现代”的含义往往受上述影响,因为艺术总反映时代精神。但是严格说,它还有另一层含义。从广义上,有人认为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时代都被称为“现代”,因为从文艺复兴以后,艺术界的价值追求不同与以前,开始追求以人为本。从狭义上说,“现代”艺术是与工业现代化紧密相关,现代艺术二十世纪以来跳出模仿古典而新出现的主要运动潮流,象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功能主义、无调派、印象派、连续派、意识流等,每种思想流派都有其代表人物。1970年代以后,艺术界出现“后现代”,实质上是对科学技术追求“现代”的修正。
建筑和工业设计领域中的“现代设计“含义
什么是建筑和工业设计领域中的“现代设计”?四本著作中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1934年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和历史学家瑞德著《艺术和工业》,1936年培夫斯内著《现代运动的先驱》,1990年马库斯著《功能主义设计》,2000年李乐山著《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现代设计”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瑞德和培夫斯内把功能主义成为是二十世纪设计思想的主线条,“本世纪的天才”和 “正统风格”,工业化时代以来功能主义设计主要代表是:帕克斯顿于1851为世界工业展览会设计的伦敦水晶宫,以英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先驱莫瑞斯为代表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1910年代德国工作联盟和1920年代德国著名设计学校包豪斯。按照这种观点,功能主义还包括1950-60年美国模仿包豪斯的家具革新和建筑的现代设计,1950年代德国乌尔姆市设计学院,斯堪底纳维亚国家的设计思想。马库斯认为,现代设计首先改变了19世纪末建筑和物品的古典审美观,它追求外形简单、诚实、直接,形式符合目的,没有附加装饰,采用标准化制造,价格合理,表现结构和材料特性,这些建筑物都采用白墙、平顶、大条形窗户,激进使用玻璃。20世纪50年代后又发展成为玻璃墙高层建筑。这一评价的肤浅之处是,把功能主义看成只是各种“艺术流派”中的一种,认为功能主义在建筑、室内、和家具设计中突破了以前那种模仿古代风格的古典主义美学,减少或者消除附加装饰,强调可用性。 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以功能为核心,而不是形式。德国功能主义的具体设计思想是,要首先发现事物的本质、目的和用途(需要),正确充分发挥事物的功能,形式应当反映这种本质和目的,而不要画蛇添足,也不要文不对题。后来,有人用美国建筑师苏里文(1856-1924)的一句话“外形跟随功能”来概括功能主义设计思想。苏里文在“所考虑的高层建筑”一文中写道:“一切有机体和无机体,一切有形的和形而上的,一切人类的和超人类东西,一切内心和精神真正的表现形式(只要其生命在这一表现中可被辨识出来),都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形状总跟随功能。”他举例说,“一个银行大楼的外形应当反映银行的本质或功能,而不是反映传统庙宇的功能。”
目前比较流行的软件有Studio、UG、Pro—ENGINEER和CATIA等。
其中A1ias|wavefront公司的Studio软件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设计软件之一。Studio软件包括Studio/paint、Design/Studio、Studio、Surface/Studio和AutoStudio等5个系列,提供了适用于从早期的绘制草图、造型,一直到制作可供加工采用的最终模型等任一设计阶段的工具。Studio软件巧妙地将设计与工程连接起来,先进的动画工具还可让设计师更真实地观测到设计方案,另外还可应用逆向工程把模型数字化。整个设计流程天衣无缝,完完整整地将产品送到最终生产线。
现代工业设计在现实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它所涉及的设计方向大致如下:
1.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它将原料的形态处理为更有价值的形态,设计师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分析,从而进行产品在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并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成本等因素,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2.环境设计——作为沟通人与环境(建筑、交通、居室、商场、街道……)之间的界面语言,工业设计通过对人的行为、目的和需求的认知,运用设计语言使人与环境相融合,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
工业设计是工业现代化和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工业设计对现代人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又受制于生产与生活的现实水平。
——摘自《浅谈对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 作者: 秦方
把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趋势大体体现在其一:生理需求即“以人为本”满足人们使用上的功能性;其二:心理需求即“情感诉求”与人们在内心产生对产品本身认知上的共鸣。
1.现代工业设计趋势之“情感诉求”
对于情感设计主要是指艺术设计师通过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产生的一般规律和原因的分析研究,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加以提炼和表达,有意识的激发人们对作品的共鸣,以达到创作作品的目的性。它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简单说来,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将其融于产品“形式美的设计”和“产品文化设计”两个方面。
A、现代工业设计形式美中的“情感诉求”:通俗说来就是指设计要从内心深处挖掘构思,表露于形式的过程。而设计的主题是基本不变的,它其中蕴含着设计的情感诉求,而表达的形式却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形式美。我们可以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它们来寄托情感彰显形式美感。如:a、产品的造型因其在空间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形状,所以它势必会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造型本身的形式美和环境相协调可以增强产品的亲和力,产品设计中的“仿生”就是对这一原理的应用;b、色彩的形式美是最大众化的,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最为直接。它不但可以增强对产品的识别记忆,对于色彩冷、暖色的区分就能说明这一理论,儿童用品的设计大多以鲜艳的暖色为主,满足孩童活泼、烂漫的情感诉求。而对于成年人的用品就可以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等适当的选用暖色或冷色去进行设计。c、材质的形式美它对情感的表达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材质质感的感受。
B、对于现代工业产品文化设计中的“情感诉求”:产品文化设计中情感表达是符号式的,它是一个时代人们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拿“传统”产品文化来举例,“传统”产品文化在中国有着广袤的发展市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怎样在产品设计中运用文化促进设计发展,设计反作用推动文化进步的人文设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人眼里是神秘的、博大精深的,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对其合理的运用必定会提升产品的设计品位,增加产品的设计分量。
2.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趋势之“以人为本”
对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以人为中心即是“以人为本”,它是为人的需要而设计,它所提倡的是面向人的设计思想。而将其放回到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在自然经济环境下的手工艺设计,还是在工业化社会大生产背景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工业设计或是信息时代的现代设计,它们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人,而不是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协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师又将这一理念进一步细化为“普适设计”和“绿色设计”。
A、“绿色设计”的提出对我们来说其实不陌生,它在被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发展至今站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去实践。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关注自身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而可利用资源的日趋枯竭无疑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又将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及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所以“绿色设计”是立足于现实,规划未来。
B、“普适设计”的受众就是广大的群众,他们是社会消费结构中的中坚力量,为大众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合理的生活产品和方式即满足人之“使用”的需求是其设计宗旨。“普”字的含义本身就体现了设计服务对象范围之广,而“适”字又是对设计本身“实用”要求的注释。
——摘自《浅谈对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 作者: 秦方
柳冠中被誉为“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之父”。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多年来勤奋耕耘、为人师表,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其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大江南北,培养了大批该专业的教学和设计精英、骨干;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