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协领

更新时间:2023-03-16 23:52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南海(满文穆麟德:julergi mederi)地方捕打海獭之库雅喇(kuyara)人编为三佐领(niru),分属正黄、镶黄、正白三旗(gūsa)下,设协领(gūsai da)一名于珲春(满文太清:huncun gaxan,新满汉:hunchun gashan),称珲春协领,兵额一百五十人,其后累次补入兵额,至嘉庆末年增至四百五十人。

管辖区域

根据志书描述,珲春协领的辖境是:“南至海一百一十里,北至佛思恒山一百二十里宁古塔界,东至海二百八十里,西至图们江二十里朝鲜界。左环沧海,右带门江(图们江),外控高丽,内屏重镇,是珲春之形胜也”。

发展历史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设珲春协领,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珲春河(huncun bira)之北,并开始建城。珲春协领下设卡伦(哨所)。珲春处初设十三卡伦,各年有增减,至道光时有十六座。卡伦分永设卡伦(enteheme tebuhe karun)与堵设卡伦(yaksime tebuhe)两种,永设卡伦一经设立便不轻易裁撤,堵设卡伦与每年二月初一日派出,十月入冬召回,累有移设增减,因其非定制,故又曰增设卡伦(nonggime tebuhe karun),珲春协领的实际管下范围即噶哈里河(gahari bira,今嘎呀河)、布尔哈图河(burhatu bira,今布尔哈通河)、珲春河(huncun bira)三河谷及沿海(mederi cikireme)地区,以及海中岛屿十四座。该协领隶属于宁古塔副都统。该协领的主要职能就是负责查禁私垦、犯越等破坏清廷封禁制度的行为,并负责当地旗民的生计、刑讼、治安等问题。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珲春协领与宁古塔协领辖区的噶哈里河畔(gahari bira dalbade)堆设鄂博(obo,即土堆)以为二者明确分界。

1859年(清咸丰九年),珲春协领升为副都统衔协领,同年为防备俄国,在沿海昂帮必拉、绥芬河口、霍勒吞洪阔一带设防增兵。1860年,因《北京条约》签订,珲春协领辖区沿喜彰山、佛多喜山至蒙古河(monggo bira)、昂帮必拉(amba bira)河源以南以东、绥芬河(suifun bira)以西地区及海中十四座岛屿俱割让给俄国。但珲春协领的影响力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光绪元年时还可以征募已在俄境之苏城地区的猎户当兵。

同治年间,在原属三佐领的基础上增设正红旗佐领和正蓝旗佐领。1881年(清光绪七年),改副都统衔珲春协领为珲春副都统。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继续在珲春筑城,初在今珲春市靖和街东部,俗称旧城。同年设吉林边务督办、珲春招垦局,开放荒围。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珲春厅,辖密江以东之地,治所仍在珲春城。添设吉林省东南路分巡兵备道,珲春厅抚民同知衙门与道台衙门同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