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

更新时间:2024-01-30 17:25

《理查三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591年,描述了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时期,是莎士比亚第二长的剧本,长度仅次于《哈姆雷特》。

内容简介

此剧的开端是在约克家族经过战争取得王权之后。身处歌舞升平年代的理查因生得一副畸形陋相而找不到乐事消磨时光,理查对此颇为不平,自此便打定主意要以歹徒自许、阴谋篡逆。理查首先陷害他三哥克莱伦斯公爵乔治,制造谣言,说在爱德华四世的继承人中有个名宇以G字开头的人弑君篡位。爱德华王死后,理查篡夺了王位,即位为理查三世。他恶毒残忍地消灭异己:先派人杀害了亨利六世的王子爱德华亲王,随后花言巧语骗娶了爱德华的寡妻安夫人为后,后又因为怀疑和猜忌把她处死;他强娶长兄爱德华之女为后,以免她继承王位。总之,他极尽阴险狡猾、凶恶残忍之能事。后来,里士满伯爵亨利发动了反对理查三世的战争。决战开始前夜,理查三世梦中看到所有被他杀害的人的幽灵都来诅咒他—愿他“绝望而死”。两军交战,理查三世被杀。

创作背景

《理查三世》约写成于1592年。题材主要来源于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尔的编年史《兰开斯特和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霍林谢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以及托玛斯·莫尔爵士所著的《国王爱德华五世的悲惨一生》和《理查三世史》。另外,一般认为莎士比亚创作《理查三世》,还可能参考了当时在伦敦已出版的一个作者不详的剧本,其名为《理查三世的真实悲剧》。

利物浦大学英文系教授肯尼特·穆厄在他的《莎士比亚剧作的来源》一书中详细剖析了莎士比亚三十七部剧作所采用的原材料。他在书中指出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采用的多是托马斯·莫尔(1487 -1535)的《理查三世的历史》和稍后霍尔与贺林希德分别编纂的《编年史》中的材料,剧作体例上明显受古罗马作家锡尼卡和同时代作家马洛影响。但穆厄特别强调莎士比亚决不是照搬历史材料,而是根据自己的原则和创作需要进行了大胆改编,比如:剧本所跨的时间从1471年5月亨利四世之死到1485年8月暴君理查三世被杀死的波士委战役。历史上葛罗斯特(即后来的理查三世)的三哥克莱伦斯被送进伦敦塔是1477年,乃理查三世和安夫人结婚5年后,并非莎士比亚所写的在二人结婚之前;历史上爱德华四世驾崩应是1483年,而非莎士比亚所写在1472年之前。同时,莎士比亚省略了诸如理查三世与司各特之战、理查三世儿子之死与亨利·都德王1483年企图进犯英国而未果等大量历史事件。莎士比亚安排了很多诸如安夫人在她公公亨利六世灵枢旁与葛罗斯特相遇等戏剧性场面,这在历史上不可能发生。还有玛格莱特皇后回到法国的时间是1476年,但莎士比亚却留下她在英国一直到理查三世覆亡,作为发出咒语与见证其应验的证人。而莎士比亚对历史最大的改编是对理查三世这个人物的描写,不再是莫尔所写历史上那个简单的恶棍,而是挖掘出其生动丰富的内涵。

人物介绍

登场人物

详细介绍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是一个从身心到身体都丑陋无比的暴君,他为了登上不属于自己的帝位,满足自己的野心,总是不择手段,在任何的罪恶面前,都毫不踌躇。这样,在他通往王位的路上,布满了他的兄弟、侄儿、大臣的尸体,洒满了无辜者的鲜血。

《理查三世》中的理查天生一副畸形相。出生时就“两服先下地,满嘴长牙”,显出一副凶相。长大后,他的一只胳膊萎缩得像根枯枝,脊背高高隆起,两脸一长一短,没有一部分是匀称的,在他狰狞的外貌下是他邪恶的内心。外形的丑陋和灵魂的丑恶是一致的,由于他奇丑的外貌,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似乎都与他无缘。如果他是平民,可能对自己的处境泰然处之。可他偏偏又是个地位特殊的人,是个王族的显贵,又有着充沛的精力和过人的勇气。这就使他感情上产生了极大的痛苦,转而对一切人产生憎恨和报复的感情,有了毁灭一切的变态心理。

白金汉

起初,在理查的肆无忌惮的两面派活动中,白金汉起着帮凶的作用。理查利用他沟通伦敦市民,以保证王子名声的败坏和敬献王位阴谋的得逞。他还帮助理查扳倒了海司丁斯勋爵。在这一切勾当中,白金汉自以为有着理查同样的狡诈和精明,但颇有嘲弄意味的是,在观众面前,他始终显得是一个被人利用的工具和傻瓜。第三幕第五场开始时的对话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葛罗斯特:“来,老弟,你不能身子发抖,脸上变色,一句话没讲完就拦腰截断,从头讲起,又在中途打住,装出疯癫模样,惊惶失措?”白金汉:“嘿!我就会扮演老练的悲剧角色,讲着一句话,回头看看,四下窥视,战战兢兢,草木皆兵,而满腹狐疑”。

爱德华与理查(囚于伦敦塔中)

威尔士亲王爱德华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历史上的爱德华十三岁),弟弟理查比他小六七岁。两个孩子来伦敦参加爱德华的加冕典礼,其时理查王子高兴地玩弄叔叔理查的刀剑,询问“因为我长得小,像个猴儿一样”。是否可以骑在叔叔的肩上。而爱德华却尖锐地质问为何没有“更多长辈来接我”。后来,他们被带往伦敦塔,爱德华以同样尖锐的口气让弟弟不要相信后来证明是极其准确的预感,并对他说,要担心的不是死去的叔叔而是活着的叔叔。这个孩子第二次出场时为鬼魂在波士委战争前夜骚扰理查。

安夫人

《理查三世》中,安夫人是位美丽却不幸的女人。她所深爱的丈夫,亨利六世的儿子爱德华被理查杀害,她愤怒、咒骂,却又无济于事;她知道凶手是谁但没有能力替夫报仇,甚至被蒙骗而嫁给她的杀夫仇人,沦为理查三世的玩物,最终为其所害。显然,安夫人是理查罪恶行径的受害者,然而他却将自己种种倒行逆施统统归罪于安。

玛格莱特

玛格莱特是一位不幸的女人,她由一位尊贵的王后,一下子亡夫亡子,家破人亡,变为一个被驱逐的流浪者, “过去的一切都成了梦境、泡影、一块高贵的招牌、一面炫耀的旗帜,突兀招展着供人射击。”过去的尊荣、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快乐的妻子成为最不幸的寡妇、幸福的母亲却在因为身为母亲而悲伤。”从前人人怕,如今人人欺。地位的失落,家庭的残破、荣华富贵的消失,使她悲痛万分,使她对她的仇人——那些王公贵族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诅咒。然而她的诅咒乃是从极端的个人利益出发,是一种极端的复仇心理,而不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前途出发。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人生来就有种欲望,它不可更改,而现实往往难以满足,因而导致冲突。人的欲望与外在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永恒冲突的必然性,以人自身的妥协而告终是消极的。理查三世的欲望是摆脱受歧视的地位,像其他王公贵族一样享受男欢女爱,享受权术带来的喜悦,倘若理查三世而对屈辱歧视而屈从,那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悲剧精神,也就丧失了人的本质和人性;如果他安于现状,缺乏超越意识和冲动,甚至追求对生命的解脱,对生活的厌倦,同样也丧失了悲剧精神。缺乏悲剧精神的人无论多么不幸都够不上美学悲剧性的高度。然而,理查是积极的,他是敢于抗争的,他的生活倾向就是尽量实现自我。他要享受生活的欢乐,要享受人的权利,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尝尽人间辛酸的幼年经验使他逐渐养成恨世的感情,人性的一面减弱了,代之以兽性方面的增强,所以他寻找到了一种方式——恶,他以恶的方式抗争,以恶的方式超越,以恶的方式报复人们对自己的歧视。想在别人身上产生痛苦以减轻自己的痛苦,这就他是生活意志,这就是他人性扭曲的悲剧性。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于理查企图超越现状的欲望形成了意志力,这必然要破坏自身的现实情况,掀起波澜和引起矛盾。但是,在这种方式下,理查便渐渐在自己身上显出真正的残忍和恶毒来。这就导致了他在恶中超越,又在恶中毁灭的悲剧。

莎士比亚以诗人的觉醒和忧思敏锐地写出了一个赤裸裸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对世界神圣秩序构成的巨大冲击。这样一个两面三刀、口蜜腹剑的人物可能任何时代都有,而莎士比亚在此剧中表达的独特忧思在于:在人文主义觉醒、神圣价值失落的时代,理查三世干这些罪恶勾当时,莫不打着神圣信仰的幌子。理查三世这样的人物正是工具理性的代表者,其典型特征就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赤裸裸的个人本位和世俗倾向,而别人都成为他利用的工具,一切神圣价值也被纳入他强大的计算理性中。

莎士比亚固然希望国家不要陷入动乱混战中,希望政权稳固长久,也曾寄希望于有道明君出场。但总的说,莎士比亚同样写出了神圣价值失落和内在良知缺失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比战乱更为可怕。穿越重重迷雾,莎士比亚又写出罪恶累累的事实黑夜中,良知的蔚蓝色光辉如何发挥作用,提醒人们注意神性的力量。在这微光面前,哪种性格并不重要,不管是麦克白斯的英雄性格,还是理查三世的恶魔性格,莎士比亚都揭示了人类违背良知所受到的内在惩罚和神圣价值失落后人类的迷惘彷徨,让观众在厌恶之余也对人性有所悲悯,对自我有所反省,对神圣有所皈依。

艺术特色

风格

《理查三世》艺术特色之一是情节集中,性格突出。作者在塑造理查三世这一形象时,将他置于剧情发展的中心地位,所有的情节安排都与他一系列阴谋活动有关。全剧以他上台作恶开始,随他人头落地告终,一个场面紧跟一个场面,情节进展十分迅速。全剧五幕,理查这个反面形象一直占据着观众的心。

借用鬼魂幽灵的出现和不可违抗的神谕,以及先人的咒语预言,来威镇邪恶,严惩不义,造成一种恢宏强大、神秘莫测、使人敬畏恐惧而不敢违抗命定天罚的艺术氛围,这是《理查三世》的第二个艺术特色。

独白

约克与兰卡斯特两大家族之间的玫瑰战争结束,理查英俊潇洒的同胞兄弟爱德华成为国王爱德华四世。理查不安于和平的环境,反而觉得前所未有的失落,心理失去平衡。不过天生畸形丑陋的理查却“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物,他高高在上,脾气急躁,他高傲、凶残、狡诈、厚颜无耻,他知道如何将实力与诡计并用,他出身高贵,但还是不择手段往上爬。

他在独白中透露了他想篡夺王位的野心:“我这里已设下圈套,搬弄些是非,用尽醉酒逛言、毁谤、梦呓,唆使我三哥克莱伦斯和大哥皇上之间结下生死仇恨:为的是有人传说爱德华的继承人之中有个G字起头的要狱君篡位,只消爱德华的率直天真比得上我的机敏阴毒,管叫他今天就把克莱伦斯囚进大牢。”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使读者与观众一眼便看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圣经》典故的运用

莎士比亚将基督教《圣经》典故灵活地运用于剧作中,不仅有助于戏剧观众与读者对照《圣经》对戏剧中的人物进行评判,丰富了戏剧的内涵与艺术感染力,而且起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戏剧主题等作用。

作品影响

《理查三世》不仅在莎士比亚众多的历史剧中堪称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在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中亦卓有特色,是获得当代莎剧研究者们很高评价的一部杰作。

1913年,《理查三世》成为最早被搬上银幕的莎士比亚剧作之一。1955年,劳伦斯·奥利佛自导自演了一部《理查三世》。1996年,伊恩-麦克莱恩领衔主演了一部改编电影《理查三世》,其内容已刷新,被放置一个现代法西斯国家。

作品评价

德国剧作家莱辛《汉堡剧评》:理查三世虽是个暴君,但也给人们带来重重诸如好奇、娱乐、勇敢、伟大、恐怖等等复杂感受,这出悲剧的力量正在于贯穿全剧的这种情绪。

出版信息

《理查三世》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之一,仅晚于《亨利六世》三部曲和最早期的喜剧。这部作品被认为创作于大约1591年。尽管《理查三世》于1597年10月20日由书商安德鲁·怀斯登记到出版业公会(Stationers Company)的目录,怀斯于当年晚些时候出版了第一四开本(Q1),然而克里斯托夫·马洛的《爱德华二世》不可能创作晚于1592年(因为马洛于1593年去世),而该书被认为受《理查三世》的影响。第二四开本(Q2)于1597年发行,扉页印有莎士比亚的名字,并有可能被改写。Q3于1602年发行,Q4为1605年,Q5为1612年,Q6为1622年;如此频繁地发行表明了该剧本的流行。《第一对开本》于1623年发行。

演出情况

《理查三世》最早被确认的演出时间为1633年的11月17日周六,当时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和皇后亨莉雅妲·玛利亚在皇后生日那天观看了演出。然而毫无疑问,在此之前,该剧本之前已经被演出许多次。菲利普·亨斯洛日记记载了一部他称作《白金汉郡》的流行戏剧,该戏剧于1593年12月和1594年1月上演,很有可能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科利·西伯制作了最成功的莎士比亚改编版《理查三世》,从1700年开始在特鲁里街皇家剧院演出。西伯自己担任主角直到1739年,他的版本在之后的一个半世纪一直在舞台上表演。1845年,萨德勒斯威尔斯剧院上演了莎士比亚原创版本。

2011年凯文·史派西演绎《理查三世》在英国国家剧院首演,并在国际巡演中来华演出。

2012年4月,由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执导的中文版话剧《理查三世》在英国“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上首次亮相,后在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等地上演。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