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南木特藏戏)

更新时间:2024-09-26 11:18

藏戏(南木特藏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南木特藏戏的产生是以1946年初在拉卜楞“囊佐颇章”大院内《松赞干布》公演为标志。1937年,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1916—1947)前往西藏朝佛学法,其间看过“阿吉拉姆”藏戏。1940年1月,他回到拉卜楞寺面临时局,为了维护宗教威严、弘扬佛法、安定民心,经拉卜楞寺“议仓”商议并邀请大德卜算:“若能在拉卜楞寺编演一出以法王松赞干布为历史背景的剧目来弘扬佛法,祈祷佛法蒸蒸日上,利益众生,才能免除祸患,众生安宁,香火旺盛,世道太平”。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知晓卜算结果后,忆及在西藏朝佛学法期间观赏的“阿吉拉姆”藏戏并获得启发,遂决定编排一部使用安多方言,具有安多地方特色的藏戏,并“指导喇嘛演习藏剧”琅仓活佛、章尤加措、图布丹旦增等人被委此大任,分工明确,决定由颇有才华的章由加措执笔,琅仓活佛和喇嘛职业学校老师图布丹旦增负责组织、编导,演员由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的学员担任。基于《嘛呢全集》《王朝历史明鉴》《青史》《西藏王臣记》等著作,历时一年多编排,于1946年完成并首次演出了甘南第一部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奠定了甘南南木特藏戏的发展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

《松赞干布》开启了南木特藏戏编创先河,诸多力量加入了南木特藏戏的发展队伍,促进了南木特藏戏的传播与发展。1946—1958年,南木特藏戏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期。1955年,拉卜楞红教寺高僧完玛仁增、完玛昂杰、曲登组织编创了《智美更登》一剧。同年夏,夏河红教寺藏戏队赴兰州市参加了甘肃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人民剧院、西北民族学院礼堂演出。1956年,琅仓活佛根据《噶当政教史集》,编创了剧本《达巴丹保》,拉卜楞寺藏戏队组织演出。1956—1957年,夏河红教寺藏剧队编排了《卓娃桑姆》,并于1957年演出。1957年,红教寺藏戏演出队根据民间流传的说唱故事改编而成《卓娃桑姆》并组织演出。

1958—1959年,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南木特藏戏禁演,很多编剧人员、演出人员,包括琅仓活佛等或以“日本特务”等罪名被抓,很多南木特藏戏道具和服装被没收,演出停止。

1960年,南木特藏戏在拉卜楞寺恢复演出。琅仓活佛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部分情节描写,编写创作了《热玛娜》,由松热等担任主角,拉卜楞寺藏戏队演出。1962年,由拉卜楞红教寺编剧,导演完玛仁增根据《格萨尔王传》中《地狱救妻》改编创作了《阿达拉姆》一剧,由完玛仁增本人担任主角,红教寺藏戏队演出。

1964—1976年,受到国内时局影响,南木特藏戏再一次遭遇禁演,其发展几乎空白。如藏戏专家“琅仓活佛因创建‘南木特’戏被诬为散布、宣扬封、资、修毒素,再次入狱达七年之久。造反派抄了他家,毁了佛殿、昂欠(活佛府邸),他收藏的六千余部藏文典籍(内有珍贵的金刚经一部)被劫掠一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南木特藏戏获得再生,出现了很多表演南木特藏戏的业余组织和专业机构。1978年,夏河九甲乡昂去乎村成立了藏戏队,排演了传统藏戏《诺桑王子》《降魔》。1980年,拉卜楞红教寺藏戏队排演了《赤松德赞》。1981年,成立专业藏戏表演机构甘南州藏剧团,同年,碌曲县文工队排演了《松赞干布》。1982年,在甘南州州府合作市举办了首届南木特藏戏调演,夏河、碌曲、合作等县藏戏队和甘南州藏剧团参加了历时7天的南木特藏戏汇演。随后,夏河县九甲、达麦、阿木去乎,合作市的佐盖多玛乡、曼玛乡、勒秀乡乔吾滩吉昂村,碌曲县双岔二地村,玛曲曼日玛、齐哈玛小学,卓尼县尼巴乡等先后成立了藏戏队,走村串乡为群众表演南木特藏戏。

2006年3月,甘南州藏剧团与甘南州歌舞团合并重组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剧院,并加挂甘肃省藏剧团牌子。多年来,剧团踏遍了甘南草原的360多个乡村、帐圈,行程10万多公里,演出近4000余场次,观众达350余万人次。截至2013年,甘南州共有36个藏戏剧团,活跃在群众之中,都是民间自发形成,分布在夏河、合作和碌曲等地。

文化特征

演出形态

南木特藏戏的演出形态与西藏藏戏不同,它创建不久就开始从广场搬上舞台,较接近汉族戏曲样式。即便是在农牧区演出,也要搭起三面围严、一面面向观众的帐蓬,形成舞台剧框架结构。其演出形式为先由一人介绍剧情,并向观众致祝词,然后开始正戏。随着演出剧目的不断丰富,甘南藏戏的艺术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它融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以载歌载舞为主要艺术特征,在服饰、化妆、灯光、布景等舞美方面也渐趋完善与成熟。

南木特藏戏的表演艺术,在夏河地区流行的民间歌舞、法会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一些汉族戏曲 (主要是京剧)的表演程式而形成,其中显现着宗教文化色彩。寺院的宗教仪式和神佛形象对藏戏有很大影响,甚至被直接移入表演中,从而构成庄严、简练、纯朴、粗犷的表演艺术风格。甘南南木特藏戏表演中有大量的舞蹈场面,这些舞蹈来自夏河地区的民间舞蹈,舞蹈在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凡剧中涉及登基、降生、嫁娶、迎宾、祝福、喜庆团圆以及场次间隔、序幕结尾等,都会有各种形式的舞蹈场面。

程式动作

南木特藏戏的唱白采用安多藏语方言,表演不分行当。初创时期没有女演员,表演动作很少,后增加了女演员,表演动作亦更为丰富,并形成一些成套程式动作。因演出不戴面具(动物除外),故注重人戏表演,演员擅长以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作细腻的艺术表现。其表演基本接近生活原形,强调艺术的真实性。而对于非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则要求神仙祥和、慈悲,动作幅度较小,右手多采用寺院神佛塑像的手势;鬼怪凶恶、恐怖,动作幅度较大,并戴各种头盔以示其身份;动物亦以面具、头盔造型;身姿奔腾跳跃,采用拟兽舞蹈进行表演。此外,甘南藏戏还吸收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神佛塑像壁画中的各种手势,以丰富自己的表演形式。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汉族戏曲的程式动作,如生旦台步、上下马、走圆场、舞马鞭以及刀、棒、箭、拂尘等道具的持法等。

音乐唱腔

南木特藏戏的音乐,综合藏传佛教音乐和夏河附近的民间歌舞、弹唱、说唱音乐发展而成。其所含曲目甚多,但一般曲体比较短小,多带分节歌体性质。运用时无严格规范,随意性较强,可按剧情需要自由联缀和发展变化。其音乐体制属特殊联曲体结构,可分为唱腔音乐、舞蹈音乐、间奏音乐三部分。

唱腔音乐是甘南南木特藏戏音乐的主体,由众多单段体歌曲汇集而成,可细分为戏剧性、抒情性、叙事性、说唱性、宗教性唱腔五类。其主要来源于民歌、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演唱时男女腔在音区上略有小别,可根据人物性格、表演内容和唱词格式灵活选用唱腔。舞蹈音乐的总体特征是以唱带舞、唱主舞辅,其主要来源于民间歌舞。按其使用场合和节奏特点,大致可分为节奏自由的造型舞蹈音乐和节奏规整的“圈舞”音乐两类。间奏音乐的使用广泛,演出中除演唱时无伴奏外,间奏音乐贯穿全剧始终。任何一首优秀的舞曲、弹唱或唱腔,都可用来作间奏曲,但也有专用伴奏乐曲。主要伴奏曲牌有【江飞】【曲拉桑波】【哲桑若】【阿玛莱】【桑达罗】等。

舞台美术

南木特藏戏的舞台美术比较先进,由于它一开始就在舞台演出,故而注重舞美设计与创造。其艺术造型体现了雕塑、绘画、刺绣、酥油花等藏传佛教文化,既塑造了人物、景物形象,又充满了神秘宗教色彩。南木特藏戏没有固定的穿戴规制,一般是根据不同剧目、角色的演出需要,由演出单位自行设计、制作或购置。在实际演出中,汉族人物多穿汉族戏曲的行头,藏族人物多用美化的藏民生活服装,无论男女色,均采用面部化妆,男性还需画胡须或挂髯口,国王等显贵人物则戴墨境。舞台装置也颇有独到之处,如布景的运用,一般台后挂有彩绘布景,类似汉族戏曲中的“守旧”,布景随剧情变化而不断转换,有时一部戏可用四、五幅,在《松赞干布》一剧中,就先后运用了布达拉宫、唐朝长安、尼泊尔皇宫等景片。

代表剧目

甘南南木特藏戏的演出剧目,自《松赞干布》始现已发展有10余个。其题材来源有三:一是据历史典籍改编,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二是据民间神话传说改编,如《诺桑王子》《卓娃桑姆》《达巴丹保》;三是据文学名著和佛经改编,如《智美更登》《罗摩衎那》《阿达拉茂》《降魔》。这些剧本的主题,大都是去扬佛教思想,宣扬正义战胜邪祟,美善战胜丑恶,深受当地僧俗观众的欢迎。

早期拉卜楞九个南木特戏剧目及相关情况如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文化始终是随着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演进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藏族拥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蕴藏丰富的民族的传统文化,藏戏这一藏民族传统的戏剧大系统就是这样的底蕴下发展和丰富起来的,而南木特藏戏更是不同时期人们对藏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杰作。

南木特藏戏大都以歌颂正面人物为主,用丰富的想像,浓郁的神话色彩,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戏剧情景,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不仅僧侣编排,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活动,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的团结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承状况

南木特藏戏发展面临演出活动范围狭小、道具不全、演员匮乏、演出难成规模、认识不足、传统表演技艺失传、资源流失严重、文艺人才断层、表演市场与观众萎缩、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基层文化机构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亟待保护。

保护措施

2004年,在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会议上,南木特藏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民族民间保护工程首批省级10个试点项目之一。

2005年,南木特藏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之一。

自2005年至2013年,甘南州文化馆先后多次派员深入夏河、合作、碌曲等地收集资料,整理南木特藏戏剧本15个,藏文版剧本《南木特藏戏剧本精粹》已经出版,并整理了完整的视频资料5部。

2011年,甘南州文化馆进一步完善了南木特藏戏资源数据库建设,重点进行抢救性资料搜集和整理。

2012年,国家下拨资金162万元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甘南南木特藏戏保护和发展,对濒危剧目进行抢救性记录、为一些戏团建造舞台并提供演出设备、培养演艺人才等方面。这是甘南南木特藏戏传承与发展首次获得国家资金支持。

2013年2月21日,甘南州南木特藏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碌曲县双岔乡二地村正式命名,这是该州命名的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甘南藏族自治州美术馆)获得“藏戏(南木特藏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藏戏(南木特藏戏)项目保护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甘南藏族自治州美术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11月10日晚,甘南州首届民间艺人绝活展示大赛暨“南木特”藏戏调演颁奖晚会在甘南大剧院举行,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在颁奖晚会上演出。

2019年9月14日晚,“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场演出——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在兰州市黄河剧院上演。

2020年11月11日至12日,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昆山开幕,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在百戏盛典的甘肃省折子戏专场演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