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小象甲

更新时间:2024-04-09 21:23

甘薯小象甲是鞘翅目蚁象科甘薯小象甲属昆虫,又称甘薯蚁象、甘薯象、番薯臭虫。成虫除触角、前胸、中胸、足为赤褐色外,鞘翅、腹部为暗蓝色,有金属光泽;体型细长,喙似象鼻;雌虫触角末节膨大成长卵圆形;雄虫触角末节膨大成长筒形。幼虫乳白色,形似小白蛆,体表有稀疏的白色细毛,背部隆起向腹侧稍弯曲,无足。

形态特征

成虫:体细瘦,光亮,形似蚂蚁。雌虫体长4.8-7.9毫米,雄虫为5.0-7.7毫米。体躯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其余部分均为蓝褐色。头部前伸似象鼻,复眼黑色,位于喙基部两侧,突出呈半球形;触角10节,直形,柄节1节,索节8节,棒节不分节,特长(雄虫此节圆筒形,长度为前9节之和,雌虫此节长卵形,长度小于前9节之和)。前胸细长,在基部1/3处缢缩成颈状。两鞘翅会合在一起呈长卵形,显著隆起,明显宽于前胸,表面各具不甚明显的纵刻点列11行。足细长,腿节棒状,跗节为隐5节(拟4节)。

卵:椭圆形,长约0.63-0.69毫米,宽约0.38-0.45毫米。初产时呈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表面散布许多小凹点而无光泽。

幼虫:体长简形,两端小,稍向腹侧弯曲,老熟幼虫体长5.0-8.5毫米。头部淡褐色,左上颚具2齿,右上颚具3齿,内唇棒直,两侧平行;下领须2节,下颚叶末端具刚毛1列;下唇须2节,短小。胸腹部乳白色至污白色,散生稀疏白色细毛;胸足退化为革质小突起。幼虫共5龄,第二至四龄的胸、腹部各节较细瘦,背面和两侧有淡紫色斑;第一龄和末龄的胸、腹部各节肥粗,且无斑纹。

蛹:椭圆形,长4.7-5.8毫米。初为乳白色,后期呈黄色。复眼褐色。管状喙弯贴于腹面,末端达胸腹部的交界处。腹部较长,各节节间细缢,背面隆起,具1横列小突起,上生细毛;末节具尖而向背侧弯曲的侧突1对。

生活习性

甘薯小象甲每年发生代数各地不同。中国浙江年发生3-4代,福建的福州、晋江和广西的桂林、柳州4-6代;广西的南宁、广东的广州和潮安6-7代;台湾和广东的徐闻及海南6-8代。世代交替现象存在,春末夏初成虫较多,秋冬幼虫和蛹居多。无明显生理滞育期,只要条件合适,全年都可发生。多数以成虫在野外杂草、石隙、土缝中、田间残藤枯叶下越冬,部分以成虫、幼虫或蛹在被害的薯块中越冬。在广东的广州和广西的南宁等温暖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

越冬成虫开始活动时间、各代发生期及为害历期因地而异。浙江温州,越冬成虫于2月下旬即开始活动,3月下旬大量出现,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盛期,甘薯扦插后即陆续迁入薯田为害。各代成虫盛发期分别为7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上、中旬及10月中旬,为害历期为7-9月。福建同安、晋江一带各代成虫盛发期分别为6月上、中句,7月中、下句,8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和11月,为害历期为4-6月及7月下旬-9月上旬。广西柳州,全年成虫高峰期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一、二代主要在苗床为害薯苗,第三代主要为害早薯,第四、五代主要为害晚薯。

甘薯小象甲成虫怕强光,故白天多躲藏在藤蔓枯叶下等隐蔽处,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成虫爬行能力强,并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可作短距离扩散,一般能飞3-6米,借助风力可达2千米以上,有假死性和趋甜性,耐饥力强,可延续150天左右。

甘薯小象甲幼虫整个阶段都生活于薯块或藤头内。幼虫孵出后即在薯块和藤头向内蛀食成弯曲的隧道,虫体后方堆满白色或褐色虫粪。幼虫在薯蔓内蛀食,一般向下钻蛀成较直的隧道,并致被害处逐渐膨大,部分还可经薯蒂蛀入薯块。每个隧道中一般仅有1头幼虫,每个薯块少的只有1-2头,多的可达100头以上。

甘薯小象甲主要的寄主植物是甘薯。除甘薯外,还能取食蕹菜野牵牛月光花、砂藤、登瓜薯等旋花科植物,但是只有在甘薯、砂藤和登瓜薯上能完成其生活史。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東埔寨、越南、日本、缅旬、菲律宾、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圭亚那、加纳、刚果、扎伊尔、毛里求斯、乌千达、马尔加什、波多黎各、古巴、海地、巴拿马、夏威夷、洪都拉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马达加斯加、斐济等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浙江、福建、江西、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区)。

繁殖方式

甘薯小象甲成虫初羽化时体乳白色而软,匿居著块内,3-5天后,体色变深,体躯变硬,爬出取食活动。羽化后5-7天,开始交尾,一生交尾多次。交配后2-10天开始产卵。卵产于外露薯块表皮下居多。产卵时先以口器将皮层咬成圆形或长圆形小孔,卵产其中。通常一孔1卵,偶有2-3粒。产卵期11-15天,每雌一生可产30-200粒。产卵最适温度为27-32℃。卵期为5-15天。

物种危害

甘薯小象虫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但以幼虫为害损失大。成虫咬食薯块、藤头、茎、叶柄、嫩梢、幼芽。薯块被害后,使水分散失干缩,其伤口还容易使甘薯黑斑病甘薯软腐病等病菌侵入而发病、腐烂,造成更大损失。幼虫钻蛀薯蔓和薯块,造成许多不规则的纵横潜道,并排粪其内。薯块被害后,呈蜂窝状,变为黑色或黑褐色,并诱发病害,容易腐烂,产生一种特殊的腥辣味(故称“臭薯”),完全不能食用,作为饲料,能引起家畜中毒死亡。甘薯小象甲在发生地区,常年损失15-20%,严重时可达50%,甚至绝产。

防治方法

严禁从疫区调运种薯、种苗,对从外调运种薯、种苗要严格检疫,一旦发现检疫对象要全部烧毁。

提倡采用甘薯小象甲性诱剂诱杀雄性成虫,以压低田间虫口基数为主。制作诱捕器,用可乐瓶改制。在瓶中部钻1对直径约3厘米的小口,将铁丝从瓶盖直接穿入。其使用方法:在铁丝上悬挂1个橡皮塞诱芯(铁丝两头要打弯作钩状),在瓶底盛上5厘米左右的洗衣粉水层。将诱捕器挂在1根固定在田中离地40-50厘米高的木棍或竹竿上。667平方米可悬挂2只诱捕器,采用棋盘式或梅花式排列。每个月换1次诱芯,每3-5天换1次洗衣粉水,以防发臭。在使用过程中诱捕器必须绑牢,以防大风、大雨将其打落。

注意事项:除用于诱杀害虫外,切勿将诱芯随意放置,换回的诱芯必须带回家中销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