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6:41
甜瓜霜霉病,是一种针对甜瓜发作的真菌性病害,俗称“跑马干”。该病害主要针对温室全年种植瓜类,可不断发生。此病一旦发生,通常控制不住,而且流行极快,造成中下部叶干枯,并很快向上发展,损失也大。为害的真菌为古巴假霜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常年存活不断侵染。该病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或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
甜瓜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浅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紫色霉层。成株染病,叶面上产生浅黄色病斑,沿叶脉扩展呈多角形,清晨叶面上有结露或吐水时,病斑呈水浸状,后期病斑变成浅褐色或黄褐色多角形斑。在连续降雨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或融合成大斑块,致叶片上卷或干枯,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有时仅剩下生长点附近几片绿叶。果实发育期进入雨季病势扩展迅速,减产30~50%。
以成株期结瓜后最易发病,且损失也大。开始叶背出现水浸状斑点,叶正面呈浅黄色病斑,受叶脉限制病斑成多角形(但不如黄瓜明显)。湿度大时病部叶背长出灰色霉层。叶面病斑后期变黄褐色,并很快融合成大斑,使叶卷曲干枯。
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属于鞭毛菌亚门。孢囊梗1~2枝或3~4 枝从气孔伸出,长165~420微米,多为240~340微米,主轴长105~290微米,占全长的2/3~9/10,粗5~6.5微米,个别3.3微米,基部稍膨大,上部呈双叉状分枝3~6次;末枝稍弯曲或直,长1.7~15微米,多为5~11.5微米;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具乳突,大小15~31.5×11.5~14.5微米,长宽比为1.2~1.7;以游动孢子萌发;卵孢子生在叶片的组织中,球形,淡黄色,壁膜平滑,直径28~43微米。
甜瓜霜霉病多始于近根部的叶片,病菌5~6月在棚室黄瓜上繁殖,后传染到露地黄瓜上,7~8月经风雨传播到甜瓜上引致发病。相对湿度高于83%,病部可产生大量孢子囊,条件适宜经3~4天即又产生新病斑,长出的孢子囊又进行再侵染。病菌萌发和侵入对湿度条件要求高,叶片有水滴或水膜时,病菌才能侵入。
对温度适应较宽,15~24℃适其发病。生产上浇水过量或浇水后遇中到大雨、地下水位高、株叶密集易发病。
多始于近根部的叶片,病菌经风雨或灌溉水传播。病菌萌发和侵入对湿度条件要求高,叶片有水滴或水膜时,病菌才能侵入,相对湿度高于83%发病迅速。
(1)选用黄河蜜瓜、红肉网纹甜瓜、白雪公主、随州大白甜瓜等抗霜霉病的品种。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
(2)避免与瓜类作物邻作或连作,有条件的采用避雨栽培法。
(3)7~8月雨后不宜浇水,若需水应浇半沟水。切忌大水漫灌。
(4)合理施肥,及时整蔓,防止生长过嫩,保持通风透光。
(6)植物杀菌。发病初期,亩用小尖椒、生姜或大蒜各0.2kg捣碎,包于纱布中,置入50kg水中滤出汁液,混匀后喷施,3天后再喷1次,之后每7天喷1次,再连喷2-3次。
(7)7、8月甜瓜发病初期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15%庄园乐水剂200倍液、15%消灭灵水剂600倍液,每667平米喷对好的药液70升,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喷后4小时遇雨须补喷。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对72%克露、克霜氰、霜脲锰锌(克抗灵)及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产生抗药性时,可改用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或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