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4 21:57
生物产业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分、结构、功能与作用机理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
生物产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最现代的产业。人类最早开始认识生物与人体自身,开始了农耕渔牧与医疗卫生、食品餐饮等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生物技术的进展导致生物产业的技术升级,从生物工艺学到生物技术学,20世纪诞生了生物工程学,从发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到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物技术革命,还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技术进步,后基因组时代又兴起了系统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进入了人工生命系统设计与纳米生物技术时代,从而开启了21世纪的细胞工厂与生物反应器、生物计算机研发,将带来新的一轮产业革命,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形成生物材料、生物能源与生物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未来。
生物医药产业:保障中国未来的人民健康、经济增长、国家安全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如何真正健康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和商业财富?
从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石产业做起:
向:研究、生产、应用的工具和材料产业投资——对产业的基础架构下注,取得近期和中期回报(企业、政府 )。
向:高质量的医学、生物、工程、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等教育领域投资——对人下注是根本,取得中期和远期的回报(政府、社会爱心人士)
为什么要从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石产业做起:
首先,中国很快将拥有10亿城市人口——教育和医疗始终是老百姓所需求的绝对基础。
第二,医疗是一个上层建筑,是一个高端领域,是生物技术的一个主要领域。医学人才短缺、质量不高。在药品和医疗器械方面,研究、开发、生产的工具和材料都大量依赖进口,财富大量流向海外。
第三,医学领域,依赖于基础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这些是医疗的基石,国内往往难以建立起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
第四,国内医学服务,药品质量,医疗器械质量落后于发达国家——结果就是:健康人变成慢性病人,慢性病人变成重病,导致大量医药资源浪费和恶性循环,政府财政吃紧,医患矛盾增加。
第五,随着政府在各个开发区,高新区建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各种资本投资于不同类型的医院、诊所,必然会对医学研究、生产、应用的工具和材料产生巨大的需求。世界医药(生物)领域的巨头集体在长江三角洲建立仓库、和市场部,吞噬中国本土资源。外资企业吸取了一大批国内的博士从事技术宣讲,一批研究生从事销售工作,但并没有,也难以把真正的技术传授给这些博士和研究生,不仅资源浪费,也会打击中国本土企业的信心,以及投资人的信心。
第六,投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人多半都会头大:风险巨大,回报时间长。现在仍然活跃在医药产业领域的很多企业购买国外的进口产品或原料进行贴牌,打价格战,增加国内的销售量,争取上市,或者依赖政府的赞助。国内一大批博士,硕士成了公司的门面,才华又无法施展,进一步导致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当前,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大致是在25%-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中国生物医药15年大致增长了100倍。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已列出10大领域、35类关键技术,力争培育1000多家大型企业,以实现生物经济强国战略。未来中国将重点发展新兴疫苗、小分子药、新兴中药、高产优质农作物、生物农药、生物制药业、生物能源、环境生物技术。同时,扩大生物技术产业链,发展生物材料。
截止2000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200多亿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企业200多家。
截止2006年,中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产值达到600亿元,传统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2007年,全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年产值近万亿元。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体目标包括:
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明显提高,获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多,境外授权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
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形成较完善的生物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建立鼓励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生物安全保障和产业统计等服务体系。
社会效益加快显现。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产业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
但中国生物产业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应当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中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
生物产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将成为今后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但相对产业快速发展的潜力和需求,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经成为许多生物高技术企业面临的瓶颈。生物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介入。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产业。
与传统制药产业不同,生物技术产业在一个月内即感受到金融海啸带来的严寒隆冬。整个生物技术行业亦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资本市场崩溃。经过这次金融海啸洗礼之后,多数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将回归自然,投资者也会更谨慎,这对产业或许是件好事。这个行业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在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它将永远保持其创造力,它会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强大。
年均增速将超20%
国务院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目标。
《规划》还提出,未来三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较2010年翻一番,生物医药产业将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
生物制药优先纳入医保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未来将全面加快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促使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并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和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和中药等各类药品都将得到扶持。
其中,生物制药,生物疫苗、蛋白多肽药物和血制品将是扶持重点,《规划》明确将优化生物制药审批程序,并制订完善生物药物纳入医保产品目录的相关政策。此外,一批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资源库、菌株库、细胞库、毒株库个生物药产业化研发平台等都将由国家牵头建立,未来还将建设上述抗体药物、蛋白多肽药物和新型疫苗的产业化示范工程。
对于通用名化药,未来将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和精神性疾病加速化药创新产业化,其中将重点推进缓释、靶向、长效等新型制剂的研发。对此国家未来将完善化药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标机制,推行药品原辅料的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以及建立药品参比制剂遴选指南目录。
此外,生物医疗设备创新也是未来支持重点。《规划》表示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其中将优先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活体检验、体外诊断等医学装备发展。
细分产业均获扶持
除了生物医药和生物医疗设备,《规划》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未来发展也明确了支持措施。
在支持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方面,《规划》表示将推动生物基产品、特别是非粮生物醇、有机酸、生物烯烃等的规模化发展应用。未来将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制度,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和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此外,绿色工艺产品也将获补贴,预计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将达7500亿元。
生物农业方面,预计到2015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特别是将通过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种业发展合作关系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在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方面,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利用总量将超五千万吨标准煤,相关产业产值将达1500亿元,特别是未来将建立有利于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的市场准入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未来三年,生物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速将在15%以上,到2015年年产值将达1500亿元,其中用于水土修复的各类特种酶制剂和微生物菌剂产品将是支持重点。
截至2001年底,德国生物技术产业有公司540家,从业人员达1.44万人,较之2000年增长35%,企业数增长10%,数量居欧洲首位。同时该行业的销售额也达10.5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加强了德国作为欧洲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之一的地位,亦拉近了它与美国同行业的距离。
英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从业人员有1.4成万多人,年销售额约40亿英镑,生物制药是该产业中的强项,涉及这一产业的企业除了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Zeneca、GlaxoWellcome和SmithKliheBeacham之外,还有约250多家较小的独立公司,且每星期约有1家新的生物技术公司诞生,数量占欧洲同类公司的1/4以上。
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导地位,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上,还是在产业规模和所占市场份额上都是如此。据统计,到2001年年初,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已有公司1400家(这一数字还不包括为数更多的相关技术公司和传统制药公司),雇员达17.4万人,超过了玩具和体育用品产业的就业人数之和。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自1993年以来规模扩大了2倍以上,收入从当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285亿美元。
近年来,发改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目前已经批准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为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源集中投向重点地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各地方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资源。按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选择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开放性强的地区,分批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已认定了石家庄、深圳、长沙、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昆明、青岛、成都、重庆等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西安、天津、泰州、通化、德州、郑州、南宁、哈尔滨、杭州、南昌等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在国家引导、地方推动下,极大地引导和推动了生物产业的集聚化发展,逐步在全国培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促进生物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生物产业向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07年,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45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国生物产业的近一半。为促进生物产业聚集发展,各地方通过健全机构、调动资源,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为大力发展一批生物产业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基地的建设对于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环境、大规模聚集国内外生物产业资源、优化生物产业结构与布局、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增长极、辐射和带动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5年6月)
石家庄基地
特色基地依托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7平方千米,拥有华药、石药、四药股份等相关生物企业40余家,总投资超百亿元。目前重点建设项目共178个,分为四大类:一是化学制药领域;二是生物制药领域;三是现代中药领域;四是公共配套领域。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
建设目标 到2012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485亿元。
长春基地
特色 基地将由3大模块构成:医药产业核心区坐落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工业核心区布局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农业核心区布局在城东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面积13.4平方千米。
目前为亚洲最大的疫苗和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在生物制造领域,长春大成实业集团为世界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商。在生物能源领域,乙醇汽油项目为国家唯一试点城市;大成集团投资100亿元年产100万吨化工醇项目为全国最大的化工醇项目之一。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00亿~1000亿元。
深圳基地
特色 核心区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展区为光明和南澳两个片区。产业用地将近3平方千米。200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数量为123家,其中产值1亿~10亿元的企业数量为36家。
通过建立完整的生物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和产业配套系统,使深圳成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成果转化基地,最具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技术含量最高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700亿~1000亿元。
第二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6年10月)
长沙基地
特色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基地设“一园五区”。基地已形成11个医药产业群,其中,中药戒毒药列全国第一、生物疫苗和抗生素制剂列中南地区第一、减肥类保健品列全国第三、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列全国第二。2007年,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70.63 亿元。
建设目标 到2015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800亿元。
广州基地
特色基地规划由两个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总体规划面积约13平方千米。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药物等四大生物医药领域,着力发展生物农业,推进生物服务业(生物技术研发等)发展。现具有各类生物企业300余家,其中上规模的70多家,19家年产值超亿元。广州医药集团规模和效益居于全国医药行业前列。2007 年,广州生物产业完成总产值约35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2.5%。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上海基地
特色按“1+4”架构进行空间布局,“1”即一个核心区,是张江高科技园区;“4”即四个扩展区。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新产品,积极推动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大型生物企业集团整合和中小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创新体系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国家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2007 年上海市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88.96 亿元,已连续7年保持年均17%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上海市主要新兴产业之一。
建设目标 到2010年,基地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培育若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品牌。
北京基地
特色基地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3个核心区构成。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传媒中心、央企总部中心,拥有大量信息资源。另外,人才和研发机构密集。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了150多家分支机构,其中研发机构70余家。国内大型企业也在京纷纷设立研发机构。基地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
建设目标 到2010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以上,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超过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第三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7年6月)
青岛基地
特色 产业技术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农业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及传统生物技术等领域。2007 年,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86.4 亿元,同比增长32.7%。
建设目标 到2010年,海洋生物企业达到300家左右,生物产业年产值实现220亿元;到2015 年,海洋生物企业达到500家左右,生物产业年产值实现600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
武汉基地
特色 核心区包括东湖开发区关南生物制药园、江夏现代中药园、葛店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园、南湖生物农业园四大特色产业园区,面积为30平方千米。2007 年生物产业产值81.12 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6.3%。
在生物制剂、诊断试剂及芯片产品、诊疗中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生物疫苗位居全国第五位。
建设目标 到2012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300亿~350亿元;到2015 年,力争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最大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成都基地
特色 核心区是成都高新区,2007年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总产值421亿元,其中生物医药193亿元,生物农业228亿元。
一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包括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服务;二是加快发展资源技术主导型的生物农业、生物能源。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
昆明基地
特色 基地重点发展以良种产业,跨国重大动物疫病,有害生物物种入侵安全性评价、检测产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为主的生物农业产业。
建设目标 到2010 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500 亿元;到2020 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200 亿元。
重庆基地
特色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现代制药、兽药及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特色生物育种、生物质工程、生物技术服务业。
建设目标 至2012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至2020年,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
第四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8年2月)
哈尔滨基地
特色生物医药产业是哈尔滨市重点培育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另外具有资源优势。哈尔滨是全国重点粮豆产区和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哈尔滨辖区及周边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畜产品的深度开发潜力巨大。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400亿元,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占全部产值75%以上。
德州基地
特色 全市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02家,现有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8家,过亿元的38家。
2007年生物产业实现产值22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业达到160亿元,占全部生物产业产值的73%。低聚木糖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木糖醇生产能力世界第二、低聚糖生产能力亚洲第一,综合生产能力达5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70%。现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大豆高蛋白生产基地。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到2020年,全市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 亿元。
泰州基地
特色已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生物能源、生物农药等辅助发展的产业体系。2007年,生物产业销售额为256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销售额为180亿元,占比70.3%。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连续5年,经济效益连续9年居江苏省第一。扬子江、苏中、济川、江山等在内的龙头企业均已跻身全国医药行业的前百强。
建设目标 到2010年,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为550亿元;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销年均增长20%。
郑州基地
特色 郑州生物农业特色突出。研发水平、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41.1%。
建设目标 到2010 年,生物产业年产值达到450亿元,增加值达到130 亿元以上;到2015 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500 亿元。
通化基地
特色 建设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3个功能分区的9个产业园区和两个物流中心。2007年,通化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02亿元,占全市GDP的27.2%,占吉林省医药产业的37.4%。
建设目标。到2010年,现代中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到2015年,现代中药产业实现增加值375亿元。
南宁基地
特色 重点发展非粮生物能源产业。根据南宁市现有的产业分布并考虑生物产业发展潜力与方向,初步拟定南宁市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即设立生物能源产业分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分基地、生物制造产业分基地、生物农业产业分基地等4个专业生物产业分基地。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90亿元,其中生物能源年产值占生物产业年产值达到250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530亿元左右,其中生物能源年产值占生物产业年产值比例超过38%,达到580亿元。
西安基地
特色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突出生物药业开发,杨凌重点突出生物农业开发。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增加值200亿元,占全省GOP的比重达到3%。
天津基地
特色 努力构建以出口为导向、以现代生物医药为主体,生物工业和生物农业快速发展的生物产业格局,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世界重要的现代生物产业制造基地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化基地。2006年全市生物产业产值近300亿元。
建设目标 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
南昌基地
特色 2007年全市生物产业资产总额4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2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利税78亿元,生物高技术企业80余家。2007年全市生物产业出口额4.1亿美元。
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30亿元。
杭州基地
特色 目前已形成以生物技术药物为核心、现代中药为基础。现代化学药物与新型医疗器械协同发展,生物农业形成特色优势,部分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特色。生物产业一直是杭州市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以医药和农业为主体,2007年生物产业总产值约300亿元。
建设目标 到2010 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50亿元;到2015 年,将杭州建成华东乃至全国一流、面向国际的生物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技术》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的杂志,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的大力支持。本刊立足生物产业,关注技术进步,面向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以及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业生产、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等环节,宣传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布相关技术、生产、市场、产品等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推动国家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和信息性。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内容和企业经营理念,并结合国内实用技术,是一本既能反映国际生物技术发展水平,又能指导和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崭新读物。
重点栏目:专题报道,全方位报道热点及有前景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信息,并进行深度分析;新闻动态,介绍世界各国生物技术及产业信息,并对重要信息综合报道;技术,报道前沿和尖端的生物技术,同时对企业的技术人员开设基础讲座;经营,介绍生物技术产业部分优秀的企业战略和产业化的市场焦点;人物,刊登产业界产业化的代表人物,包括科研代表和相关经营管理人员。
读者对象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生物技术产业中负责生产、科研和经营的决策者、中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投资商、供应商和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