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更新时间:2024-09-14 09:47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释义

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常见嗜肝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型。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病因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人体感染肝炎病毒所致。病毒性肝炎患者和携带者均是传染源。粪-口消化道途径、血液、母婴、性传播等是主要传播途径。

发病原因

粪-口传播:患者食用或接触了被甲肝或戊肝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玩具等物品,病毒入口导致感染。

血液传播

带有病毒的血液经输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注射器、手术、针刺、公用剃须刀等方式,进入人体,就可以导致病毒感染。

性接触传播

肝炎病毒患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病毒,若进行无保护性措施的性接触,可以感染病毒。

母婴传播

母体经过胎盘给胎儿传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病毒也可经此途径感染胎儿,称为宫内感染。在孕妇分娩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婴儿皮肤或黏膜破损,并且接触母亲血液、羊水和分泌物也可能导致感染,此为围产期传播;婴儿分娩之后,母婴之间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导致感染,此为分娩后传播。

高危因素

症状

不同肝炎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多表现为身体倦怠、食欲减弱、厌恶油腻食物、肝功能出现异常,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

病毒性肝炎进展不同,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可很轻甚至无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水、食管胃管静脉曲张和肝性脑病等。

典型症状

患者可能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皮肤瘙痒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区疼痛、肝脏增大、按压或叩击肝脏部位时疼痛明显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厌恶油腻的食物、上腹部不适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或疾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腹水,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尿液颜色加深、皮肤和眼球巩膜黄染等典型的黄疸症状,患者粪便颜色可能变浅。

肝掌

因肝功能异常,患者手掌两侧的大小鱼际肌处皮肤出现充血或红色板块状。

蜘蛛痣

皮肤小动脉分支末端呈辐射形扩张,如同蜘蛛一般。

肝掌蜘蛛痣这类特征性改变按压中心位置时,充血会暂时消退,停止按压症状仍然存在。

一般见于长期控制不佳或疾病进展迅速的患者,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伴随症状

肝炎患者可能伴随有发热、寒战等表现。长期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不佳,可能会导致出血等症状。

就医

当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腹胀、食欲不佳、厌油腻、皮肤巩膜黄染等病毒性肝炎相关症状时,均应及时就诊。

若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改变,如神志改变、躁狂、昏睡等症状,或者出现呕血、黑便、血便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时,应马上就诊或拨打120寻求帮助。

就诊科室

肝病科、传染病科、消化科。

诊断依据

医生将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肝区是否存在异常,是否有肝掌、蜘蛛痣等症状,之后会结合相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不仅要求病因诊断,也要求进行临床类型诊断。

甲型肝炎

有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抗HAV IgM阳性,抗HAV IgM急性期阴性,恢复期阳性,粪便中检出HAV相关指标可确诊。

乙型肝炎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度或检测不到,一年随访三次以上肝生化指标均正常。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血清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且有肝炎临床表现。

丙型肝炎

HCV RNA阳性,相关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丁型肝炎

有HBV感染,血清HDV RNA阳性或相关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戊型肝炎

急性患者抗HEV抗体阳性,或血HEV RNA阳性,或从粪便中检出HEV相关指标。

急性肝炎

起病较急,患者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急性感染症状,也有肝脏典型症状,ALT明显升高,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正常或升高、尿胆红素为阳性,病程不超过6个月。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无法明确,患者常有乏力、倦怠、肝区不适等症状,可有面色灰黄的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重型肝炎(肝衰竭)

急性肝炎病情急剧恶化,两周内出现较明显的肝性脑病或其他严重表现为急性肝衰竭;15~26天出现为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肝功能出现急性失代偿为慢加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病情恶化为慢性肝衰竭。

淤胆型肝炎

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相似,但黄疸持续时间更长,但症状轻,有肝内淤胆的表现。

肝炎肝硬化

该类患者多有慢性肝炎病史,患者还有脾脏肿大、腹水、下肢水肿、胃食管静脉曲张、白蛋白下降、肝功能受损等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将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双手是否有肝掌,身上是否有蜘蛛痣,腹部有无静脉曲张,肝区是否疼痛、压痛和叩击痛,肝脏是否肿大等。

病原血清学检查

甲肝:抗HAV IgM:甲肝新感染的证据,发病数天后阳性,3~6个月转阴。抗HAV IgG出现稍晚,是具有免疫力的标志,若滴度增长明显,也可作为诊断甲肝的依据。

乙肝:

HBsAg和抗HBs:HBsAg(乙肝表面抗原)是感染HBV的重要标志。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急性发作及潜伏期;慢性乙肝患者、慢性HBsAg无症状携带者中也可持续阳性。抗HBs(乙肝表面抗体)在常见抗体中出现最晚,若出现则表示患者获得了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力,对于注射疫苗的患者,则标志着疫苗起效,患者具有免疫力。

HBeAg和抗HBe:HBeAg(乙肝e抗原)常在HBV感染的早期出现,可作为病毒复制且具有传染性的标志,若患者HBeAg逐渐转阴且抗HBe逐渐出现,则表示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且预后良好。

抗HBc:乙肝核心抗体,包括两部分,其中抗HBc IgM和IgG,其中抗HBc IgM表示体内有病毒复制,抗HBc IgG表示曾感染过或感染呈慢性经过。

HBV DNA:是病毒感染、复制、血液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丙型肝炎:HCV抗体(抗HCV IgM和抗HCV IgG)是感染丙肝的标志,HCV RNA是感染的直接标志。

丁型肝炎:HDV RNA是感染的直接标志,HDVAg是诊断急性丁肝的直接证据,抗HDV IgM和抗HDV IgG提示感染存在。

戊型肝炎:HEV RNA是感染的直接标志,HEV抗体(抗HEV IgM和抗HEV IgG)是感染的标志。

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可正常或偏高,黄疸期可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肝炎肝硬化时期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均减少,重症肝炎时白细胞可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

尿常规

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阳性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阳性为主。

肝功能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常用指标。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重型肝炎患者ALT下降,胆红素却升高。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病时血清AST升高,病情易持久且较严重,急性肝炎时若AST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有转化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胆红素: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提示肝性脑病存在。

超声检查是肝脏检查最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帮助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了解导致黄疸的各种原因,对于肝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也可观察肝脏表面、肝脏供血、脾脏、胆囊是否存在异常。

CT与MRI应用价值与B超类似,灵敏度更高,但价格更为昂贵。炎症期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时,可见肝脏表明有不规则结节或不平滑,肝脏缩小,胃底和食管的静脉曲张,病情严重时可见腹腔积液。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明确诊断、评估肝炎活动程度、纤维化程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鉴别诊断

该类患者有贫血、发热、血红蛋白尿、腰痛等表现,黄疸相对较轻,多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可与黄疸型肝炎鉴别。

有使用肝损伤药物的病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进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

治疗

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应充分休息、进行合理的饮食,辅助以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患者应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

急性期治疗

症状较重患者如已经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应紧急处理。

胃食管静脉曲张导致出血时,应尽快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奥曲肽、垂体加压素等,无效者在内镜下进行套扎和注射硬化剂等治疗,也可进行肝内门静脉分流手术,如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降低血管压力,或者采用气囊压迫的方式止血。

一般治疗

充分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助于身体恢复健康,症状较轻时可进行较轻的活动。

合理饮食:避免饮酒,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但无需刻意摄入高营养食物,以免营养过剩导致脂肪肝。

药物治疗

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病变,延缓或减少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判断,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可用于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治疗,但血清胆红素高于两倍以上正常值,肝硬化失代偿期,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器官病变的患者和育龄期妇女不宜使用。使用干扰素后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和粒细胞减少的骨髓抑制现象,也可能出现精神神经异常的症状,需根据情况观察、减药或停药。

仅用于乙肝的治疗,此类药物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恩曲他滨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和艾米替诺福韦等,用药前后、用药中均有对患者的ALT、AST、胆红素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查,对病毒载量、病毒学标志物等也均需进行检查,且停药后至少随访12个月。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为一线治疗药物。

可用于丙肝的治疗,该类药物有索磷布韦、达拉他韦等,根据丙肝病毒不同的分型,可选择不同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一般治疗12或24周。

此外,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可能进行抗炎、抗氧化、保肝、抗纤维化、调节免疫等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重型肝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肝或肝移植进行治疗。

前沿治疗

目前有多种新药进入药物快速审批通道或临床试验阶段。

预后

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诊断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后,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发现较晚,患者肝功能可能出现严重损伤,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部分患者可能转变为肝细胞癌。

治愈性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不会发展为慢性,多数可治愈且预后良好。乙肝无法彻底治愈,丙肝半数以上可进展为慢性,但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使慢性丙肝预后得以改善。

严重性

作为传染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传染他人,疾病若不经及时规范治疗,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寿命。

并发症

随着病程延长和肝功受损程度的加重,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

包括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

肝性脑病

肝功异常时,尤其是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时期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

肝功能异常时,尤其是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和血流血压异常、血液中凝血物质也出现异常,上消化道出血是该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肝肾综合征

是慢性重型肝炎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少尿、无尿、电解质异常。

复发

有复发可能,因此停药后应遵医嘱按时复查,并严格遵循预防措施,避免再次感染。

预防

甲型肝炎系由摄取甲型肝炎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故流行率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传播程度与生活经济条件和卫生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为:

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

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

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然而有些肝炎病毒(如HCV)因基因异质性,迄今尚无可广泛应用的疫苗。甲肝疫苗已开始应用,乙肝疫苗已在中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

医保

2024年9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会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稳妥有序扩大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的通知》。通知指出,2024年底前,所有统筹地区作为就医地提供病毒性肝炎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统计数据

根据《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22年病毒性肝炎发病例数为1105865例,死亡人数为543。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