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7 13:12
痴人说梦(拼音:chīrén-shuōmè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宋·耐得翁《就日录》。
最早出处
陶渊明有云:“痴人前不可说梦,而达人前不可言命。”(宋·耐得翁《就日录》)
后人由此引申出成语“痴人说梦”。
相传唐代有一位高僧,法名僧伽。龙朔年间,僧伽常在长江、淮河一带云游,他修行高深,心存四海之间,行迹奇特。
一天,僧伽云游到一处河滩,他看那远帆、白云,心中甚是空旷、超脱。正一人不知不觉散步间,迎面走来一位书生。书生见这位僧人气质不俗,便上前与他攀谈。
书生问:“敢问高僧,姓何?”
僧伽双手合十,低眉闭眼,回答道:“僧何姓。”书生接着又问:“不知道高僧是何国人?”
僧伽手捻佛珠,很自然地脱口答道:“何国人。”
僧伽去世后,大文人李邕为他立碑刻文,因为不明白他所说的话的意思,只好根据当年的回答来刻碑文,碑上刻着“大师姓何,何国人”。
僧伽作为出家人,四海为家,无所谓姓氏和故乡,所以对别人的问题都随口而答,是极为自然的。但是李邕竟然信以为真,刻的碑文实在有点儿像对痴人说梦话,不知道要说什么。
这则故事改自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痴人说梦梦中说梦》。
“痴人面前,不得说梦”,因为愚笨的人会将你说的梦,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惠洪法师如此说,是在嘲笑李邕等不理解奇特和尚的言行,将和尚的玩笑话当真,而闹出了笑话。
“痴人说梦”现多用来比喻说话荒唐,违背常理,完全不切实际。如今的网络化社会,各种讯息铺天盖地,要学会进行必要的剔除、分类、选择,否则,可能就真会成为“痴人”了。
“痴人说梦”原指对着傻子说梦话,傻子却信以为真。现用来讥讽那些天真幼稚的说法。也指某些荒谬、怪诞的话。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含贬义,常作“好比”“等于”“可谓”“无异于”等词语的宾语,也作“痴儿说梦”。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痴人说梦梦中说梦》: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衢州乌巨雪堂道行禅师》:“佛说三乘十二分,顿渐偏园,痴人前不得说梦。”
宋末元初·叶李《纪梦》:“痴人说梦聊一快,我独知命不少惊。”
宋 无名氏《爱日斋丛钞》第三卷:“苏公肯亦效痴人说梦邪?”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三回:子牙笑曰:“邓将军,你这篇言词,真如痴人说梦。”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莫与痴人说梦!思量海外寻龟。”
清·李汝珍《镜花缘》三五:“也不管事已八九,还要胡思乱想,可谓‘痴人说梦’了。”
现代·钱锺书《围城·五》:“鸿渐笑道:‘你真可怕!可是你讲孙小姐的话完全是痴人说梦。’”
现代·萧乾《幸福在萌芽》:“如果不是看到蓝图室里那一件件的蓝图,如果不是看到整个郊区的一片建设忙,真会以为叔叔只会痴人说梦呢!”
现代·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编》:“把这种缺乏都不放在眼里或甚至盲昧无所睹,只在治人治法的畸轻畸重上兜圈子,真可以说是等于痴人说梦。”
白日做梦—想入非非—痴心妄想—荒诞不经—胡思乱想
“白日做梦”的意思是大白天做梦,比喻幻想根本实现不了的事。“想入非非”的意思是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痴心妄想”的意思是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荒诞不经”的意思是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胡思乱想”的意思是没有根据、不切实际地瞎想。“白日做梦”和“痴人说梦”都有“瞎想、很荒唐”的意思,都常用来讽刺人。但“白日做梦”偏重于“幻想根本不能实现的事情”,包括荒唐的话和无法实现的打算;“痴人说梦”偏重于“说话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