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1:57
白脸卷尾猴(学名:Cebus capucinus):是卷尾猴科、卷尾猴属的灵长类动物。体长可达43.5厘米,尾巴更长些,可达55厘米,体重3.9千克。雄性要比雌性大许多。它们的脑重量为79克,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该物种体毛多为黑色,脸部周围为白色或黄白色,脸部和肩膀部位为粉红色,喉部为白色。头顶处有一个V字型的区域。尾巴卷曲,因此被叫做卷尾猴。
分布于哥伦比亚的白脸卷尾猴是卡尔·林奈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最初描述的众多物种之一。它是卷尾猴科(Cebidae)家族的成员,卷尾猴科是包含卷尾猴和松鼠猴的新大陆猴子家族。是卷尾猴属(Cebus)的模式种,该属包括所有16种卷尾猴。
直到21世纪,巴拿马卷尾猴(Cebus imitator)被认为与哥伦比亚的白脸卷尾猴同种,作为白脸卷尾猴的亚种。一些灵长类动物学家继续将巴拿马卷尾猴和哥伦比亚的白脸卷尾猴视为一个物种。2012年,Boubli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巴拿马卷尾猴和白脸卷尾猴分裂的时间长达200万年。尽管巴拿马卷尾猴是研究最充分的卷尾猴物种,但截至2014年,还没有对哥伦比亚的白脸卷尾猴进行实地研究。
白脸卷尾猴在评估以前包括4个亚种,但该物种已被视为仅限于哥伦比亚,只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ebus capucinus capucinus)和戈尔戈纳岛亚种(Cebus capucinus curtus)。而曾经的亚种“imitator”被确定为是一个独立物种(来自巴拿马)。这些变化基于Ruiz-García等人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白脸卷尾猴雄性体重在3-4千克之间,雌性体重在2-3千克之间。这是卷尾猴中最大程度的两性异形。该物种有独特的标记,将它们与其他卷尾猴区分开来。它们的背部和后躯是纯黑色的,而上胸部、前臂和脸部周围的皮毛是白色的。脸颊皮肤呈棕褐色,头上戴着黑色帽子。有可卷曲的尾巴,用于抓握和携带食物以及增加姿势支撑。该物种在8岁时达到成年体型。它们主要是四足街的动物,但也是出色的跳跃者和登山者。
白脸卷尾猴适应性强,栖息地范围广泛。它们生活在各种潮湿、干燥、原始和次生的森林中,但更喜欢热带常绿和干燥的落叶林。喜欢高达2100米的繁茂密集的森林,但主要占据1100米左右的中层。该物种在湿度高和排水良好的低地地区很常见。偶尔会在火山山麓和沿海平原出没。
在巴拿马,出现于太平洋沿岸的干燥落叶林(降雨量小于1.75毫米)、红树林和次生林中。在哥伦比亚,该物种出现于原始森林和残余的高级次生林、退化森林和棕榈树集中的森林中,特别是海拔高达2,000米的大果直叶椰子(Scheelea magdalenica)。在厄瓜多尔,它生活在从海平面到1,800米的潮湿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
白脸卷尾猴的栖息地约为80公顷或0.8平方公里。领地意识强,会保卫领地免受其他卷尾猴的侵害。当注意到入侵者时,个体会发出警报,该族群将逃离或蜂拥而至攻击入侵者。
白脸卷尾猴是高度社交性的物种,沟通非常重要。个体会花费大量时间建立社会联系和建立信任。例如用手嗅闻,一只猴子会将它的手指伸入另一只猴子的鼻子,然后另一只猴子重复该活动。这可以持续几分钟,并以恍惚的表情完成。它们也可能长时间吮吸对方的手指和尾巴。白脸卷尾猴也玩嘴巴游戏,一只猴子会在嘴里插入一些东西,无论是另一只猴子的手指、一块皮毛还是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把物品从别人嘴里撬出来,然后把物品放回嘴里开始新的游戏,或者它们轮流交换角色。当捕食者靠近时,白脸卷尾猴会使用颤音发声来协调群体的运动。不同的警报呼叫用于提醒其他猴子附近有捕食者或入侵者。
白脸卷尾猴生活在18-20只的多雄性及多雌性的群体中。雄性在4岁左右离开,在新的群体中寻找一席之地。这些昼行性活动的灵长类动物,白天非常活跃,晚上睡觉。它们很顽皮且好奇,玩耍和游戏的内容广泛,并且对拆开东西特别感兴趣。这种行为在圈养环境中更常见,但也发生在野外。白脸卷尾猴精力充沛,活跃。社交游戏在所有团体成员中都很常见,尤其是青少年,会花费大量时间玩耍和摔跤。青少年也严重依赖社会学习;观察成体学习基本的行为和技能。
白脸卷尾猴吃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主要饮食是各种水果和坚果,但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也被时常摄取。吃的脊椎动物包括松鼠、树鼠、蜥蜴和鸟类。食物因地区和季节而异,但通常由约50%-80%的水果、20%-30%的动物食材和10%的其他植物食材组成。它们总是在吃东西,并且在食物选择上很冒险,几乎什么都会试着去品尝一下,并通过反复试验来了解什么是可食用的或可取的。一项研究表明,白脸卷尾猴在圣罗莎公园吃了来自34个科的63种不同植物。它们从小就是优秀的觅食者。在年龄仅达1岁时,就几乎可以像成年猴一样寻找食物,唯一的限制是体型和力量。
白脸卷尾猴最常见的天敌是蛇,尤其是美洲树蚺属(Corallus)和矛头蝮属(Bothrops)、凯门鳄、美洲虎和豹猫等猫科动物以及角雕等大型猛禽也捕食这些卷尾猴。白脸卷尾猴在发现捕食者时会发出警报声。生活在紧密的社会群体中有助于它们对掠食者保持警惕。受到捕食者威胁的群体要么逃跑,要么围攻捕食者。
白脸卷尾猴原产于中美洲新热带地区。分布于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厄瓜多尔沿岸,以及哥伦比亚的戈尔戈纳岛。据报道,有些个体远至阿根廷南部。该物种是所有新大陆猴子中分布最广的物种之一。
白脸卷尾猴是一夫多妻制,雄性和雌性都有多个伴侣。雄性之间存在统治等级,雄性头领有更多的交配机会。但是,下属雄性也可以交配。雄性头领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阻止掠食者和外部群体的雄性。为自己的群体提供这种保护使雄性头领在交配机会方面优先于其他雄性。雄性和雌性在交配前会进行一系列特定的发声、面部表情和姿势。雌性大约每2年产下一个后代。繁殖有季节性,1-4月是生育高峰期。交配也可以发生这几个月之外,但很少导致受孕。妊娠期平均持续160天。
成年雌性在4岁左右性成熟,但通常要到7岁才分娩。雄性在7-10岁时性成熟。幼猴的初级养育由母亲提供。雌性携带、保护和喂养幼崽,直到它们能够照顾好自己。雄性不帮助照顾幼猴,但一旦幼猴成长至独立,雄性会在社会等级中帮助其他年轻的白脸卷尾猴。雄性头领帮助保护自己的群体成员免受入侵者和掠食者的伤害。
白脸卷尾猴在人工饲养下的最长寿命为55年。野生动物的寿命可能不到它的一半。诸如捕食、疾病和战斗中伤口感染等因素每年都会导致许多猴子死亡。砍伐树木、伐木和砍伐是间接导致白脸卷尾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们会大大减少合适的栖息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ver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没有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信息。由于栖息地退化和宠物贸易,三代内的物种数量减少了30%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