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科

更新时间:2024-09-05 13:41

白花丹科(学名:Plumbaginaceae)是石竹目下的一个科。本科的主要特征是:花两性,花的各部均为5;花瓣或多或少联合;萼宿存而常有色彩;花冠在花后卷缩于萼筒内;雄蕊5,下位,与花冠裂片对生;柱头5,与萼的裂片对生;子房上位,1室;胚珠1枚,基生;蒴果包藏于萼筒内;种子具薄层粉质胚乳。茎、叶上常被有钙质颗粒。

形态特征

小灌木、半灌木或多年生(罕一年生)草本,直立、上升或垫状,有时上端蔓状而攀援,常被钙质颗粒(垩鳞)。茎、枝有明显的节,沿节多少呈之字形曲折;或者(在具基生叶的草本)仅在根端成短缩而通常肥大的“茎基”。单叶,互生或基生,全缘,偶为羽状浅裂或羽状缺刻,下部通常渐狭成柄,叶柄基部扩张或抱茎;通常无托叶。花两性,整齐,鲜艳,无或有极短梗,通常(1)2-5朵集为1簇状小聚伞花序(此基本花序在本科称为“小穗”),有时全部小穗均含单花;小穗通常偏于穗轴的一侧排列成“穗状花序”;穗状花序又可在花序分枝上构成种种复花序;小穗基部有苞片1枚;每花基部具小苞2枚(白花丹族Plumbagineae,紫条木族Aegialitideae*)或1枚[补血草族Staticeae;此族小穗外部的1枚小苞形体特大,并包裹全部或大部花,称为第一内苞;因此其苞片改称外苞],苞与小苞宿存。萼下位,或多或少联合,漏斗状、倒圆锥状或管状,有时上部扩大成外展或狭钟状的萼檐;多少为膜质或干膜质,稀全为草质,常有色彩;具5脉,萼筒(至少下部)通常沿脉隆起成宽钝的棱(故常脉棱并称);花萼裂片5,有时具间生小裂片,在芽中折叠或镊合状;结果时萼略变硬,包于果实之外,通常连同果实迟落。花冠下位,较萼长,由5枚花瓣或多或少联合而成;花冠裂片在芽中旋转状,花后扭曲而萎缩于萼筒内。雄蕊5,与花冠裂片对生,下位,或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扁,线形,基部多少扩张;花药2室,平行,纵裂,近于中着,罕为底着。雌蕊1,由5心皮结合而成;子房上位,1室;胚珠1枚,倒生,具两层珠被,悬垂于由子房基部生出的细长珠柄上;花柱顶生,5枚,分离或基部连合,或完全联合成1枚,平滑或有突起;有时花柱异长;柱头5,与萼的裂片对生,扁头状、圆柱形或横的长圆形。蒴果通常先沿基部不规则环状破裂,然后向上沿棱裂成顶端相连或分离的5瓣。种子具薄层粉质胚乳。

本科的主要特征是:花两性,整齐,花的各部均为5;花瓣或多或少联合;萼宿存而常有色彩;花冠在花后卷缩于萼筒内;雄蕊下位,与花冠裂片对生;柱头与萼的裂片对生;子房上位,1室;胚珠1枚,基生;蒴果包藏于萼筒内;种子有薄层粉质胚乳。茎、叶上常被有钙质颗粒。

带有特征性的解剖构造,是在茎叶上具有垩腺,以渗出水分和钙盐,有时还有不同形式的粘液腺。

本科的胚囊是由4个大孢子发育而成的。在补血草族和紫条木族,其成熟胚囊或具8核(五福花型 Adoxa-type;贝母型 Fritillaria-type),或具16核(蓓蕾花型 Penaea-type),皆有助细胞;在白花丹族,其胚囊通常具8核(白花丹型 Plumbago-type),在鸡娃草 Plumbagella micrantha (Ledeb.) Spach 则具4核(鸡娃草型 Plambagella-type),皆无助细胞。

本科花粉粒外壁层的结构也有两种类型:在紫条木族和白花丹族,其花粉粒的最S和最内外壁层之间有一多少显明的短棒层(白花丹型 Plumbago-type);在补血草族,其最外和最内外壁层之间无短棒层(葶珠型 Armeria-type)。

本科染色体基数(x)为6,7,8,9;已证实部分种有无融合生殖。其染色体已知有12,14,16,18,25,27,28,32,34,35,36,54,64等数。

对于本科的化学成分知道的不多。已确知的,除了某些色素物质外,在白花丹属和蓝雪花属 Ceratostigma Bunge 含有白花丹素(plumbagin,C11H8O3 即5-羟基-2-甲基-1,4-萘醌)和氢化白花丹苷(hydroplumbagin glucoside,C17H19O8);单宁较为普遍,其成分主为棓酸(gallic acid,C7H6O5,即3,4,5-三羟苯甲酸)和鞣花酸(ellagic acid,C14H6O8);植物碱类已知在葶珠属含有4-羟基-哌可酸(4-hydroxy-pipecolic acid)。

* 紫条木族 Trib. Aegialitideae Peng ( trib. nov. ) ——Aegialitidaceae Lincz. in Novit. Syst. Pl. Vasc. 1968: 173, 1968. 1属:紫条木属 Aegialites R. Br.

生长环境

白花丹科一般喜生于日光充足、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或有一干旱季节)、土壤排水良好而富含钙质的地方。

种属分布

白花丹科有21属,约580种,分布于全球,多在北半球热带以外的半干旱地,以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为主,大都为耐盐碱植物。中国有2族7属约40种,分布于南北各省,其中白花丹族(Plumbagineae Meissn.)包括白花丹属(Plumbago Linn.)、鸡娃草属(Plumbagella Spach)、蓝雪花属(Ceratostigma Bunge);补血草族(Staticeae Bartl.)包括彩花属(Acantholimon Boiss.)、伊犁花属(Ikonnikovia Lincz.)、驼舌草属(Goniolimon Boiss.)、补血草属(Limonium Mill.)。

本科模式属:白花丹属 Plumbago Linn.

主要价值

白花丹科有些种中国久已供药用(白花丹属、蓝雪花属和补血草属的部分种);个别多年生草本的根民间用以鞣革;因花美丽而开花期长,有相当多的种在国内外早已栽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