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

更新时间:2024-07-05 15:33

百合,是一种文化术语,指代女同性恋,用于表述女同性恋的爱情。1971年由杂志《蔷薇族》的编辑提出,作为女同性恋的象征,其后因出版的系列书籍而广为流传,渐成固定用语。

词语定义

“百合”一词是用以指代“女同性恋”的专门用语,是用以指涉“女同性恋的爱情”的隐语。以此作为题材的各种作品,包括漫画、小说、动画、同人志等文类,女同性恋文学、真人电影、真人电视剧、游戏等也被涵盖其中。其爱好者不限于女同性恋,也受到非同性恋者的男女性的支持。

百合用于描述人的属性时,表示为女同性恋;百合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时,表示为女同性恋的爱情;也可表示女同性恋题材的作品类型。

“女同性恋题材”作品称为百合作品。在文化接受度和内容表现上,所谓的“真百合”作品通常直接且明确地探讨女同性恋的爱情关系,而不是仅仅暗示或者将其作为剧情的一部分。

应用演变

起源

1970年代,《蔷薇族》编辑长伊藤文学首次将“百合”一词指称女同性恋者,伊藤提议,由于男同性恋者被比喻为红蔷薇,为呈现对比以及强调女性形象,因此选用白百合,此外,有谚“立如芍药、坐如牡丹、步如百合”,以百合比喻美丽纯洁女性是普遍用法,以“百合族”为名,设立女同性恋者投稿园地“百合族的房间”,作为该杂志以“蔷薇族”指涉男同性恋者的对照语出现。从此“百合”一词成为用以指代“女同性恋”的专门用语。百合文化的根源和演变紧密与社会对女同性恋的看法和表达方式相关。从这时起,百合文化悄然萌芽,逐渐演化成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跨越了漫画、动画、小说,甚至扩展到了电视剧、电影和游戏。

从《蔷薇族》开始,百合这一术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尤其是漫画和动画,这些作品中通常描绘了女同性恋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复杂关系。例如,日本的“少女漫画”经常探索青少年女同性恋之间的亲密友情和爱情,而这些内容有时借用或发展了百合的意象和主题。

赤枝香奈子考据“百合族”一词,指出最初伊藤文学的用词原意在用以指称女同性恋者,惟早期在《蔷薇族》中自称“百合族”的女性,其实并不是同性恋者,而是对男同性恋抱持理解态度,甚至愿意与男同性恋者结婚的女性。后来“百合族”从“蔷薇族亲卫队”转变为“Lesbian”,“百合族”一词回归到“女同性恋”的本意。

发展

1970 年代,早期百合作品在此时出现。池田理代子《青兰圆舞曲》(1974),池角千惠子《孔雀的微笑》(1976),五十岚优美子《巴洛士之剑/栗本薰》(1987)等,皆是明确描写女同性恋的作品。

1980年,杂志《ALLAN》创刊,该杂志设立女同性恋者征求恋爱对象的“百合通信”专栏,该专栏中“百合族”一词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百合”、“百合气”这样的词语。

1998 年,集英社コバルト文库的今野绪雪所著小说《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非常热门,该作以少女之间的S情谊(女学生的亲密友谊)作为题材,数度改编为动画、漫画以及真人电影,成为许多后进含百合元素作品的互文对象,对含百合元素作品的推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3 年6 月,マガジン・マガジン出版社推出的百合漫画专门志《百合姊妹》,标志着百合文化的成型。此后多家百合刊物陆续创刊。百合漫画专门志/合集定位明确,并不避讳女同性恋乃至情色性质的描写,促成以女同性恋作为主题诉求的百合作品回归。

2014年11月12日,《ユリイカ 2014年12月号 特集=百合文化の現在》记载《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作者今野绪雪的访谈,今野绪雪在访谈中含蓄的否认《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是百合作品,并表示百合就是指女性间的爱情及百合并不是那种广泛的、不明白的、模糊的感觉。该访谈结束了以“《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是百合文化正统”作为依据模糊并广泛化百合定义而造成的中国百合文化混乱的局面,“百合”一词再度回归到“女同性恋”的本意。《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虽无百合之名,却对含百合元素作品的推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重要澄清不仅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定义混乱,还重申了百合文化作为女同性恋爱情的象征和文化价值。这一阶段的清晰界定,有助于确保百合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度,避免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定义的回归,百合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重新确立其作为探讨和表达女同性恋情感及性取向的重要文化形式的地位。这一文化的中国化及其全球影响深刻展示了文化符号从模糊到明确的重要性以及其涉及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层面的深刻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百合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加深了公众对女同性恋情感的理解与接纳,而且成为性别与性取向议题探讨的重要舞台。其在日本、中国的深入发展及逐步演化为全球性文化现象,反映了全球对性别和性取向认知的变化,且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推动了跨文化传播,增强了女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可见性,推动了性别和性取向议题的广泛接受。百合文化的演变显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力和重要性。

文化成型

2003 年6 月,マガジン・マガジン出版社推出的百合漫画专门志《百合姊妹》,标志着百合文化的成型。

百合漫画专门志以《百合姊妹》开先锋,以不定期方式(后改为季刊)发售,刊出六册便于2005 年2 月六号志宣告停刊,但《百合姊妹》的作者群转移到一迅社旗下于2005 年7 月创刊的《漫画百合姬》,继续发表原载于《百合姊妹》的作品,此后百合漫画专门志逐渐受到各出版社的注意:一迅社2007 年6 月推出另一本百合漫画专门志季刊《コミック百合姬S》(漫画百合姬S);芳文社于2009 年2 月推出季刊《花蕾》,至2010 年10 月更改为双月刊;ライスリバー出版社2010 年5月推出双月刊《Comic リリィPLUS》(Comic Lily PLUS);エンターブレイン出版社于2011 年10 月推出双月刊《百合缶》(百合罐)。迄2011 年结束为止,除了《漫画百合姬S》于2010 年10 月并入《漫画百合姫》,停刊者唯有《Comic リリィPLUS》。

在百合漫画专门志之外,另有将描写女同性恋的百合作品,以短篇合集方式发行单行本的情况,譬如一迅社在2004 年至2011 年间,便发行五部合集,オークス出版社发行两部,コスミック、新书馆与富士美出版社则各发行一部。

百合漫画专门志/合集则定位明确,并不避讳女同性恋乃至情色性质的描写,促成以女同性恋作为主题诉求的百合作品再度回归。待百合漫画专门志刊行,发展出明确以女同性恋主题的百合作品,其间更透过少女漫画来为百合文化拓荒,如此文化脉络促成百合文化发展壮大。

混乱时期

2000年代,蓬勃发展的百合文化走向世界。在“百合”一词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即已采用与BL(Boys’ Love)相对的用词“GL”(Girls’ Love)一词来比喻女同性恋。《COSPLAY‧同人志之秘密花园》是中国最早注解“百合”一词的书面纪录:“百合(日文为“ゆり”)是指GL──‘女同性爱漫画’……‘百合族’指‘女同性爱者’。”这项纪录说明当时中国对“百合”一词的普遍认知:“百合”与“GL”同样指向“女同性恋”。即“百合”、“GL”、“女同性恋”三词在中国早期百合文化没有区别,与日本原生百合文化的定义相同。

在2004年-2014年期间,百合定义经有意无意的模糊及扩大化而形成了中国百合文化的混乱时期,该时期百合定义撕裂、百合受众争端激烈,随着2014年今野绪雪在访谈中含蓄的否认《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是百合作品而结束混乱局面。“百合”一词再度回归到“女同性恋”的本意。

开端

2004 年10 月,中国“百合会论坛”设立,该论坛由喜爱《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的团体创立。“百合会论坛”广集日本百合作品的相关情报并译为中文资源,是当时中国百合文化最大的资源集散地,因而成为百合文化由日本移动至中国的关键路径,成为当时中国百合受众的主要网路活动场域。当描写女校高中生之间细腻情感互动的《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成为“百合会论坛”的典律之时,中国的“百合”便更倾向于精神性的情感关系。这便是中国当时所谓“狭义“百合””被定义为“友达以上、恋人未满”之女性爱的缘故。

2005年,百合会论坛为百合文化所下的叠图式定义和光谱定义如图,对“百合”、“GL”、“女同性恋”三者加以区隔的定义方法首次出现,将“百合”定义为“友达以上、恋人未满”之女性爱、将“百合”与“女同性恋”完全断裂的观点开始形成。自此开始频繁出现关于三者异同的讨论。

高潮

2007年,“百合会论坛”中大多数触及女同性恋的话题被迅速锁帖,譬如“百合会论坛”中〈绝美,内地首个女同性恋结婚照曝光〉讨论,十分钟之内便以“这类话题请发往LES论坛谢谢”为由将该讨论关闭;又如〈【调查向】百合控中有多少个是les的〉针对百合受众性向进行调查的讨论,不到半小时即遭关闭。“百合会论坛”面对女同性恋话题的讨论时,经常采取打压或锁帖对策,非常介意触碰到“百合是否等同同性恋”之类的问题,“避谈女同性恋一事”成为“百合会论坛”的明规则。自此开始,存在指向明确女同性恋的百合作品,并不受到“百合会论坛”形构而成的百合文化的重视,甚至很少被讨论。

该时期“百合会论坛”中“女同性恋”元素遭受排除的现象相当明显,因而就在“百合会论坛”作为该时期中国百合文化的重要传播地的影响之下,促成该时期中国百合文化“百合作品”和“女同性恋作品”产生了断裂。然而,描写到女性恋情的“百合”作品,实际上很难与“女同性恋”进行切割,因此定义为女性之间恋情与肉体关系的“GL”再度派上用场,成为“女同性恋”的对照语。这便是该时期中国百合文化中“百合”、“GL”、“女同性恋”三词之所以形成看似同义、又似对立,实则差异之关系的历史缘由,此时百合定义达到混乱的顶峰。

结束

2014年11月12日,《ユリイカ 2014年12月号 特集=百合文化の现在》记载《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作者今野绪雪的访谈,今野绪雪在访谈中含蓄的否认《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是百合作品,并表示百合就是指女性间的爱情及百合并不是那种广泛的、不明白的、模糊的感觉。该访谈结束了以“《玛莉亚的凝望/圣母在上》是百合文化正统”作为依据模糊并广泛化百合定义而造成的中国百合文化混乱的局面,“百合”一词再度回归到“女同性恋”的本意。这一重要澄清不仅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定义混乱,还重申了百合文化作为女同性恋爱情的象征和文化价值。这一阶段的清晰界定,有助于确保百合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度,避免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误解和冲突。

定义回归

在哲学领域,语言和定义的精确性是理解和沟通的基础。维特根斯坦在其语言哲学中指出,概念的明确性是避免思想混乱的关键,因此,一个文化符号的明确定义对于其传播和接受至关重要。在百合文化的全球传播过程中,明确其作为女同性恋爱情的核心意义,是防止文化误读和符号混淆的基础。特别是在非源起文化背景中,准确的文化翻译和适应是必需的,以确保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和纯粹性。

进一步来说,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一个稳定而一致的定义对于任何文化现象的健康发展和长远传播都是必不可少的。文化传播理论强调,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在不同文化间正确传达和接受核心概念。百合文化通过回归其作为女同性恋间浪漫爱情的定义,不仅恢复了其作为特定群体情感表达的专属性,也加强了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识别度和理解度。这种清晰的文化界定帮助消除了文化背景不同所导致的解读偏差,确保了文化交流的准确性和效果。

百合文化的定义回归在推动性别和性取向多样性的全球讨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性别平等和性取向多样性议题日益受到重视。百合文化作为探讨女同性恋情感和性取向的重要文化形式,其定义的明确化不仅提升了其在文化艺术中的地位,还为性别和性取向多样性的讨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工具和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对相关议题的深入理解和宽容态度,也促进了社会对这些重要议题的接受和正视。从哲学的语言清晰性到文化发展的稳定传播,再到性别议题的全球推广,百合文化的定义回归展示了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深远影响力。这种回归不仅是对百合文化内涵的重申,更是对其作为现代社会重要文化和社会现象地位的确立,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促进理解、宽容与文化交流的关键角色。

通过定义的回归,百合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重新确立其作为探讨和表达女同性恋情感及性取向的重要文化形式的地位。这一文化的中国化及其全球影响深刻展示了文化符号从模糊到明确的重要性以及其涉及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层面的深刻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百合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加深了公众对女同性恋情感的理解与接纳,而且成为性别与性取向议题探讨的重要舞台。其在日本、中国的深入发展及逐步演化为全球性文化现象,反映了全球对性别和性取向认知的变化,且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推动了跨文化传播,增强了女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可见性,推动了性别和性取向议题的广泛接受。百合文化的演变显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力和重要性。

受众调查

百合文化研究者杨若晖于2011 年1、2 月间,以网路问卷对百合受众进行相关调查。问卷以〈动漫画迷群属性之研究〉为题,透过my3q网路问卷网站设立,发送方式则透过批踢踢实业坊的GL板及BL板、百合会论坛以及Facebook相关群组进行发送,回收有效问卷共815 份。

据815 份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五成五的问卷受试者认为百合作品的受众以男性为主,这项调查颇符合百合受众以男性为主的刻板印象。然而就实际状况而言,调查结果则显示自认为是百合受众的人,女性是男性的六倍之多,针对百合同人志创作与贩售人员的性别比例进行的调查,结果亦显示百合同人志的创作者与贩售者,女性在男性的八倍以上,皆能显示百合受众确实以女性为主流。

与此同时,杨若晖透过追寻百合作品的脉络,指出百合作品乃是脱胎自以女性为目标客群的少女小说乃至少女漫画,以作品自身的性质来说明百合作品乃以女性为主要受众。

受众的形成

历史因素是使百合作品难以摆脱“男性向”刻板印象的主因,在人们的固定看法中,最早为人所知的女女恋的作品,并非少女文学,而是男性观看的成人读物,并且是仅有肉体欲望而欠缺情感欲望的情色描写。审视成人读物中的女女爱,便能得知这类成人读物根本不是“女性欲望女性”,而是表面上“女性欲望女性”、实则是“男性欲望女性”的作品。

“百合文化”之所以能成为自成流派,显然不是喜爱“男性欲望女性”下“女女爱”的男性的增加所促成,这类男性并非是对百合作品产生认同,因此不能归类在百合受众之中,亦不一定认同同性恋,这类男性观看“女女爱”只是满足性欲或者增添新鲜感的选项之一,通常会透过器具(男性象徵)得到代入感而获得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同时享受两种不同类型的客体化女性)。

百合作品呈现的是“女性欲望女性”下的女性客体,关照的是体验欲望的女性主体,因此百合受众才会多是女性,而难以取得女性主体认同、基于其他因素观看百合作品的男性,便成为百合受众的小众族群。再者,因为欲望的客体是女性,致使同性恋女性的百合受众多于异性恋女性,百合文化的成形,不是单纯的同性恋女性影响力扩张的象徵,展现的实际上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建立。

百合受众的形成,亦可从二方面切入观看:一是欲望的主体为女性而客体亦为女性,二是百合受众的女性认同以及女性样貌多样化的可能性展演。

女性的需求

百合作品除了能满足以女性为主体所呈现的女体欲望,还能满足另一个区块,即是情感的部分。

文学界少有以女性情谊为主题的作品文类,对于男性之间友情的描写,属于少年文学关注的重点,也是主流体裁,但女性情谊的描写则欠缺,包括少女小说及少女漫画,其中固然有涉及女性情谊的桥段,但始终不是主题焦点,普遍状况下强调的多是竞争关系。这或许是由于少女小说与少女漫画在尝试建立女性主体的过程中,女性乃是透过女性“他者”(other)的存在来形塑“自我”主体,造就文学界中女性主体孤立成长的现象。

这种缺憾便成为百合文化关注的重心,百合作品不仅以女性欲望为主轴,也注重女性与女性之间的联结性,以及互动过程中纤细情感的内心描写,展现出女性情谊的正面价值与光明面,这也说明了百合作品之所以注重爱情和友情的缘故,促成百合作品的观看者得以吸收同性恋女性以外的成员,包括具备女性主体认同的异性恋女性以及基于其他因素而观看百合作品的男性。

女性主体的各种可能

百合作品除了能满足女性的情和欲需求之外,还具备另一个优势,即女性样貌的多样化。百合作品中女性角色的面貌不再平板,并摆脱传统对女性角色必须拥有“女性特质”的束缚,使女性角色可以具备一般刻板印象中属于男性的特质和能力,提供了女性由配角跃身为主角的可能,具备女性主体认同的女性受众看见女性角色得以挥洒才能的空间,更是百合作品吸引女性受众的关键之一。

百合文化所蕴涵的女性情和欲展演,实有松动传统思维的力量,女性追求情和欲出口标志着对传统男性霸权的反抗力量。百合作品彰显了女性的情和欲可以透过女性而满足,建立了女性情和欲不需要仰赖男性的观点,摆脱了传统男性本位思想的束缚,从而获得女性对身体的自主权与女性追求爱的自主权,当女性不透过男性也可以获得爱的满足,更是对传统男性霸权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

肯定、赞美与鼓励女性具备主体性的男性和女性,包括共产主义者、男女平等主义者、妇女解放运动支持者等,也可能成为百合受众的一员。

百合作品因为关照的面向较广,而能容纳面向较复杂、属性较多元的成员,终使百合文化汇流而形成一股新势力。

文化影响

百合文化作为一个演变而来的概念,已经成为具有深刻文化和社会意义的象征。它不仅代表女同性恋间的情感连接,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在性别与情感方面的深入探索。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情感真实性与多样性的追求,并在全球文化中展示了这种追求如何塑造社会动态。从一种含蓄的美学表达发展到全球性的文化现象,百合文化的演变揭示了社会对性别和性取向认知的变化,并展示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百合不仅是女同性恋情感的象征,还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性别多样性和性取向的开放态度。随着社会对这些议题的持续讨论与重视,百合文化预计将继续扩展其影响力,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接纳作出重要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百合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女同性恋之间情感和关系的艺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通过漫画、电视剧、电影等多种媒介,这种文化不仅促进了公众对女同性恋间情感的理解与接受,还提供了一个讨论和探索百合文化的平台。

在社会层面,百合作品的流行引发了关于性别、性取向和文化的广泛讨论。这些作品通过展示女同性恋间的复杂情感互动,增强了女同性恋群体的可见性和声音,推动了百合文化的社会接受与理解。

通过深入探讨“百合”,不仅理解了其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深层文化意义,还见证了其在全球文化中日益重要的角色。百合文化涉及性别和情感的讨论,更体现了如何理解和尊重每个人的真实感受。通过故事和文化的呈现,百合文化表达了对一个更开放、包容和尊重的社会的渴望。

常见疑问

1.一些经官方认证的国外百合作品,为什么在国内经常被理解是友情系作品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有的国家热爱亲密,也有的国家喜欢保持距离。在一些国家,无论异性间还是同性间,人与人之间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交谈也不会靠的太近,起码保持半米到一米左右的距离。在中国,“中国男人间手挽手”是极为鲜见的现象,外人会认为他们应该就是同性恋者,所以中国男性在公共场合不会这么做。但“中国女孩间手拉手”却很常见,甚至中国的女生“没事会拉个小手”,甚至“亲个小嘴”,“天冷了一起睡”,“相约一起上厕所”。但她们一般不是同性恋者,是“和钢筋一样直”。这就造成了在国外女性间牵手和更亲密的肢体接触,含义为恋人间才会做的事情;而在国内其含义则是为了表达友谊深厚,是表达“非性亲密”的亲密关系,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闺蜜情谊。

2.女性间的同性依恋是百合吗?高浓度友情是百合吗

产生同性依恋的女性不一定是百合,可能只是心理上的互相依赖。产生高浓度友情的女性不一定是百合,异性恋也能产生高浓度友情。女性间的同性依恋是初中阶段的普遍现象。初中两个女生特别要好,每人潜意识都需要同性友谊,这比异性友谊更深。青春期女孩在某一阶段可以对同性产生好感和亲密感受,她们愿意和同性朋友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另外,很多中学生由于身处较为空虚、孤单的环境,渴望情感交流,就很容易将强烈的感情投向同性,但这种感觉不会持续很久,便自然过渡到对异性的爱恋。一些所谓的中学生同性恋是伪同性恋,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理解、生理发育理解的一种心理认知障碍。

3.百合的爱情是无性的爱吗

女同性恋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女性。百合强调精神性且包含肉体性,既有爱也有性。有一部分人对同性恋者性欲方面的表现有所不适,出现了把向性关系发展的百合称作ガチ百合、没有性表现的百合称作ソフト百合的现象,和其他许多LGBT的别称一样,这些属性划分带有歧视性色彩,充斥着“百合无性”的想法,出现以猎奇、俯视的心态视角来研究实验体的时候,而不是在平等看待同性恋者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词汇。

4.女性、男性跨性别者和女性异装癖者是百合吗

跨性别与同性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跨性别是一种性别认同,即一个人内心深处所感受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而同性恋是一种性倾向,指在身体、情感和性的方面受到相同性别的人吸引的人。跨性别并不与某种特定的性向相关。同性恋者没有性别认同障碍,他/她们认可,并喜爱自己的性别,不会用异性视角去和同性谈情说爱,不会将形象装扮往异性靠拢的需求,也不想要变为异性的想法。性别认同障碍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和医生所定义的精神医学用语,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装癖相关的情况。异装癖是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的满足的一种性变态形式。这种性变态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虽少见但也存在,只是女性着男装易被世人所接受,而男性着女装通常遭到世人鄙夷,这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男性社会角色有关,通常男性生来即被赋予家族家庭重大责任与义务。女性穿男装通常会被认为“个性,有男子汉气概”,反而容易得到认可。异装癖者不一定是跨性别者,大多数跨性别者穿着异装时不会引起性兴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才穿着异装。异装癖与同性恋没有必然联系,大多数异装癖者是异性恋,少数是双性恋。当异装癖者身着异装时,就好像异性在自己身边或“拥抱”着自己,因此可引起性兴奋。而同性恋者不会对异性产生性欲,自然也不会有这种癖好。世界精神病学会很明确的将跨性别者归类到了LGBT中的Transgender(跨性别)行列,在DSM-IV的诊断判定中也详细的介绍解释了跨性别的定义。但社会民众仍然会无意或故意的将跨性别、异装癖、异性化和同性恋划上等号或扯上关系,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的跨性别者和异装癖者本身也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

5.女性异性化者很受百合欢迎吗

根据心理学的角度和各种调查统计,真正的同性恋者对异性化者无感。同性恋者喜欢的是同性,他/她们认为异性化者不爱惜自己的性别魅力。自身的性别特征越明显,就越有魅力。为了吸引优秀的同性,他/她们首先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吸引对方,同性恋者不喜欢往异性化发展。同性恋者不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对异性的特征不会有好感,不希望自己身上有异性特征,更加不会去喜欢异性特征明显的同性。喜欢异性化者,恰恰证明他/她对异性潜意识的喜爱,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不一定喜欢异性化者,但喜欢异性化者的人可能是伪同性恋者。他/她们的潜意识是对异性是会产生爱情和性欲的,可由于是潜意识,所以他/她们自身并不会发觉,也会坚定的声称自己是绝对的同性恋者。但在喜好上却已经暴露出潜意识里喜欢异性的一面,通常,他/她们喜欢上真正的异性只是时机的问题,一旦潜意识被触发,变成表意识,他/她们就会成为完整的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

6.百合中女性特征明显的人是双性恋吗

有些人认为:很有男人味的男同性恋者和很有女人味的女同性恋者多是双性恋,通常暗指男同性恋者中的1和女同性恋者中的P。并认为他/她们都很喜欢异性化者,深信通过某种手段能让他/她们喜欢上异性,这些言论建立在“性取向可改变”、“同性恋者=异性化”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发表的一篇科学文献表明:长期的实验记录证明,真正的同性恋者是无法被“矫正”的,以确定的性取向是无法改变的。传统观点所认为的:纯粹的男同性恋者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点,纯粹的女同性恋者则表现出明显的男性化特点,这被证实为是错误的。结合以上疑问的论证,“性取向可改变”、“同性恋者=异性化”等观念观念并不正确,百合中女性特征明显的人是双性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7.女性双性恋是百合吗

双性恋是一种对男女两性皆可产生爱情和性欲的性取向,为独立性取向,不是同性恋的分支,即便双性恋者在与同性交往中,也不能用百合、gay、les、同性恋来形容双性恋者。同性恋者是只会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即“身心性别一致的人只喜欢身心性别一致的同性”,爱上一个人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对方必须是同性,然后才有可能产生爱情。双性恋者对异性是会产生爱情和性欲的,而同性恋者对异性不会产生爱情和性欲,无论异性长相多么好,性格多么优秀,同性恋者都无感,这就是双性恋者和同性恋者最基本的区别。双性恋者对异性、同性的偏好类型都和异性恋者差不多。同性恋者则喜欢性别特征很明显的同性,即很有男人味的男人和很有女人味的女人。有些双性恋者可能会喜欢异性化者,同性恋者却不会。在角色分工上,同性恋者并非扮演“夫妻”、“男女”角色,而是根据兴趣、能力来平等分担责任和义务,且并不喜欢角色扮演。而许多双性恋者,则多少会不自觉地把异性恋模式代入到同性关系中,所以即便双性恋者在和同性交往中,可能也会看到“男女”的影子。因此,是能很好区分双性恋者和同性恋者。

8.百合热衷划分属性吗

现今,许多真正的同性恋者并不提倡同性恋之间划分属性,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任何属性划分都毫无意义。女同性恋者中的T、P、H是同志圈里最常见的属性划分,通常解释为T是同性恋情侣里扮演男性的一方,P是扮演女性的一方,H是两者皆可的人。TPH原本指的是性爱关系中的位置,而不是指形象性格上的区分,更不是玩异性恋情侣的角色扮演,这些称呼、划分最初也并非源自同性恋者本身。和其他许多LGBT的别称一样,这些属性划分带有歧视性色彩,以性爱为源衍生的属性称呼,充斥着“同性恋者只有性”的想法。这种根据肉体来取昵称、做划分的行为,基本只出现以猎奇、俯视的心态视角来研究实验体的时候,至少不是在平等看待同性恋者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词汇。再者,同性恋者的性爱位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时调换的。至于根据角色进行属性划分的定义,则是在伪同性恋者逐步涌入同志圈后,才渐渐代替原有定义的。在思想成熟的人眼中热衷分属性是幼稚、刻板观念严重和伪同性恋的象征。

9.有人在观察了百合群体的社交圈子后,会有一种疑问:百合群体里的女性异性化者为什么会这么多吗,难道真正的百合没有女性跨性别者多吗

异性化者如此高频的出现同性恋群体里,其实是有原因的。除上述疑问的多种因素外,影视作品也在曲解同性恋者形象的工程里“帮了大忙”。有相当多的影视作品都会刻意把同性恋者的形象刻画的很异性化,例如:男同性恋者手翘兰花指、身姿扭捏、着装花俏;女同性恋者身穿男装、形象男性化、举止粗鲁。这种刻画手法让人们对同性恋者产生了错误的刻板印象,也让跨性别者误会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制片人对同性恋者、LGBT不够了解,或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去了解同性恋者。例如:接触到了伪同性恋者、在同志圈(网络和现实中专属同性恋的社交圈子,包括社交平台、社交软件、酒吧等)里寻找演员或了解同性恋者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对同性恋者产生偏颇的印象和理解。在这个缺少对性取向正确科普的社会里,连LGBT本身都有可能是性盲(不了解性取向的人),由此产生了大量错误定位自己性取向的人和跨性别者涌入同性恋群体中。虽然伪同性恋者的数量远远没有真正的同性恋者多,但却相当的集中、强势且高调、活跃,大有鸠占鹊巢的趋势。如果制片人本身就是个性盲又随意接触同志圈的话,一不小心就会跑偏,很容易拍出错误的作品。除了影视作品外,各种五花八门且高产量的娱乐综艺、访谈纪录、科普文章等自媒体作品也会出现以上错误,并且往往因为对LGBT半吊子水桶的认知度,导致内容半真半假,反而更加具有迷惑性、散播性和危害性。伪同性恋者导致了错误的作品出产,错误的作品又导致了伪同性恋者的扩大,而伪同性恋者又十分的高调活跃,经常出现公众视野中。真正的同性恋者很容易被当做哥们、闺蜜,很难看出来,且很多不待在满是伪同性恋者的圈子,因此很难见到,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同性恋群体里有很多异性化者的原因。

相关作品

书籍

注意:收录已经完结出版的书籍(漫画、小说、纪实文学、游记等文学作品),同一书籍只收录一个版本。

影视

游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