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纳西民族乡

更新时间:2024-09-05 14:30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辖乡,属民族乡。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辖乡,属民族乡

盐井名称

纳西族人称盐井为“察卡”,“察”是食盐,“卡” 是洞眼。

地理环境

位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南部。

盐井纳西民族乡简称有盐井乡、纳西乡、纳西民族乡、纳西族乡几种。

人口民族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乡共有4382人。

农村经济

2018年,盐井纳西民族乡累计完成葡萄种植3018.3亩。

基础设施建设

1962年3月,国道214线云南省德钦县奔子栏至西藏芒康县盐井乡段修通。

1970年后,国道214线盐井乡至芒康县城段修通。

2005年8月3日,国道214线盐井乡境内的角笼坝大桥正式通车,角笼坝大桥项目全长2.2875公里,其中大桥长357.2米,程总投资1.1亿元。

2009年,途经盐井乡的国道214线芒康至隔界河(藏滇界)公路改建工程交工验收。

2020年6月,盐井灌区工程试通水成功,该水利工程总投资4580万。

文化教育事业

1951年8月,盐井小学正式成立,1975年附设盐井小学初中班。

1978年,创立盐井中学,是西藏第一所在乡村设立的中学。

2019年6月,盐井中学有学生1500多名、30个班级和百余名教师,属初级中学,生源来自周边6个乡镇。

2020年5月,盐井中学共有教学班级30个,学生1500余人,教职工131人。

历史文化

盐井在历史上曾是吐蕃通往南诏国的要道,也是茶马古道驿站。

2010年,芒康盐井加加面被西藏自治区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井红酒酿造历史较为悠久,可以追溯至1855年西方天主教传入盐井时期,来自法国的两位神父把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带到盐井的同时也带来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

地方特产

盐井腊肉以藏猪肉做原料,用盐井特产的粗盐、花椒、藏白酒等进行腌制,经过风干、脱水形成腊肉。

盐井产藏橘、葡萄、樱桃、枇杷、李子、石榴、核桃、杏子、水蜜桃、苹果、贡龙等水果。

盐井面又称加加面,主要特点是坚韧有弹性、口感好。制做方法独特,制做时用草木灰水加鸡蛋和面,使盐井面变得劲道、柔软、有弹性。吃面条时把煮好的面倒进冷水中换水,后将面条挑进小碗里用盐井腊肉熬制的卤汤进行重复加热,再放上葱花。

红酒是盐井纳西民族乡一种“土特产”,以葡萄为原材料,采用传统自然发酵方法,当地很多人家都会酿制。

风景名胜

盐井古盐田位于盐井纳西民族乡,澜沧江东西两岸,至2019年已有千余年历史。2019年,从事盐业生产的居民仍然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生产方式制盐。2008年6月,盐井古盐田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盐井古盐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国道214线旁,占地面积 6000 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兼藏汉之长,并保留了部分西洋风格,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1865年,天主教传到盐井,1865至1949年间,先后有17名不同身份的外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1987年,国家拨专款,教徒们投工投劳,重新盖起了天主堂。

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29日,盐井纳西民族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