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16:27
盘县大洞古文化遗址,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距县城49公里。
1990年,盘县大洞被发现。
1992—199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六盘水市文管所和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组队对遗址作了3次发掘。美国辛辛那堤大学和加州大学斯坦尼士劳斯分校的考古学家参加了1996年的发掘工作。
1998年至2000年,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家和六盘水市考古专家组成的盘县大洞工作站与美国上述两所大学联合发掘。
1991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人考察。
1996年11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大洞遗址被列为“国宝”。
大洞洞口和主洞厅紧紧相连,两者为遗址只要所在。洞口朝向东北85度,宽55米,洞厅纵深220米,高约30米。主洞厅为一顺直洞道,平坦干燥,长240米,高、宽各30米左右,富含有古人类活动信息的堆积物自洞口向大厅缓倾,面积达9900平方米,露头厚度达19.5米。
洞口堆积物表面海拔1674米,上面建有一栋面阔5间、大梁题记为民国六年重修的木结构建筑物(北面2见已记),现内住赵姓农户。
木屋前有两道清代同治六年修筑的石恒将洞口维护。洞口前为一斜坡,面临十里坪坡立谷,坡立谷平均海1640米左右,平坦开阔,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
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石叶及工具。工具类型有砍砸器、边刮器、钻具、凹缺器,锯齿刃器,端刮器,雕刻器,琢背石刀、手斧、手镐等。修理台面技术表现突出且比例较大,有勒瓦娄哇技术制品出现。
1992年4月,发掘面积为12平方米,出土石制品700余件,化石标本500余件,包括人牙化石一枚和数十种哺乳动物及少量鸟类、鱼类等化石。
1993年对盘县大洞进行了正式发掘,获得4颗古人类牙化石、2,000余件石器制品和近万件动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古人类文明遗物。
1998年至2000年,对遗址又进行了3次发掘、6次清理,发掘面积86平方米,共获人牙化石5枚、石器制品3000多件、含43种哺乳动物的化石标本上万件,还有大量的烧骨、炭屑。
盘县大东内古人类活动堆积物的巨厚、丰富的内涵以及多学科、高水平研究结果,遗址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11月20日,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根据古生物判断,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这一时期的人类属“早期智人”,人的智力发展起来。
大量的动物化石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狩猎相当兴盛,捕捉动物的范围很广,而且有能力捕捉大动物、猛兽以及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
保护措施: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国发〔1996〕47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气候特点:景点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5℃,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热基本同季。
开放时间: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