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07 19:35
相关部门或官员在解释某些热门事件时的官方用语,比如“保护性拆除”和“维修性拆除”,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北京故居、蒋介石重庆行营被拆掉后,当地文管部门给公众作出的解释。
从俯卧撑到躲猫猫,再到如今的这些矛盾词组,其实都反映了网民对所谓“官方解释”的不认可,“这些词被大家单独拎出来,特别放大,非常具有戏剧性,听上去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每次当网民们把‘保护性拆除’此类词汇拿出来说时,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就像听到他们在说‘我不同意’!”
有媒体评论,明知道这些说法出炉后,网民们一定不会轻易接受,为什么“当事者”还会频频挑战大家的幽默底线,这当然不是因为出面解释的一方太低估网民们的智商,从他们的角度来说,绝对不是不够聪明,也不是纯心要挑战网民们的智商,而是他们需要想出一个解决办法,给出一个交代,想要通过文字游戏来蒙混过关,结果反而使事态更加恶化,可以说是弄巧成拙。这是一个怪圈。
这些矛盾式词组并非真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实中国的语言词汇自古就流淌着这样“暧昧和隐晦”的基因,像以前皇帝逃难,不能叫逃难,而要叫西狩,向西狩猎去了。还有军队打了败仗,也不能叫撤退,而是要说转进,其实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大家心知肚明,但人家就是不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