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火绒草

更新时间:2023-12-08 23:23

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 (Hook. f. & Thomson ex C. B. Clarke) Hand.-Mazz.)是菊科、火绒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密集或疏散的褐色鳞片状枯叶鞘。无花茎或花茎短,直立,细弱或稍粗壮,草质,不分枝,被白色棉状厚茸毛,全部有密集或疏生的叶。苞叶少数,直立,不开展成星状苞叶群。头状花序单生或3个密集,稀多至7个。总苞被灰白色棉毛;总苞片4-5层,披针形,深褐色或褐色。小花异形,但通常雌雄异株。雄花花冠狭漏斗状;雌花花冠细丝状,花后增长。冠毛亮白色。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无毛或多少有短粗毛。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垫状丛生,或根状茎分枝细或稍粗壮木质,被密集或疏散的褐色鳞片状枯叶鞘,有顶生的莲座状叶丛,疏散丛生或散生。无花茎或花茎短至长达18厘米,直立,细弱或稍粗壮,草质,不分枝,被白色棉状厚茸毛,全部有密集或疏生的叶,节间短至上部长达3厘米。基部叶在花期生存并为枯叶残片和鞘所围裹;茎部叶较莲座状叶稍长大,直立或稍开展,匙形或线状匙形,长7-25毫米,宽2-6毫米,顶端圆形或钝,有隐没于毛茸中的短尖头,下部渐狭成短窄的鞘部,边缘平,质稍厚,两面被白色或上面被灰白色长柔毛状密茸毛。苞叶少数,与茎上部叶同形,但较短小,与花序同长,稀较短或较长1.5倍,直立,不开展成星状苞叶群。

头状花序径6-13毫米,单生或3个密集,稀多至7个。总苞长4-5.5毫米,被灰白色棉毛;总苞片4-5层,披针形,顶端无毛,尖或渐尖,或稍钝,深褐色或褐色,超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形,但通常雌雄异株。花冠长4-6毫米;雄花花冠狭漏斗状,有小裂片;雌花花冠细丝状,花后增长。冠毛亮白色;雄花冠毛细,有短毛或长锯齿,或上部粗厚;雌花冠毛细,或上部稍厚,光滑或有微齿,花后增长,远较花冠为长,至长达10毫米。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无毛或多少有短粗毛。

生长环境

主要生于海拔1600-5500米的低山和高山湿润草地、泥炭地或石砾坡地。

矮火绒草属寒生小杂类草,是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地植物。适合生长在海拔1600-5500米寒冷山区的气候条件。土壤为高寒草原土和高寒草甸土。抗逆性强,耐寒、喜湿润,但又具有耐生理干旱的特性。据调查,在天山中段北坡海拔2700-3400米的高寒草甸草地,是以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细果薹草(Carex stenocarp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等为建群种草地的主要伴生种。在西昆仑山海拔3500-4100米的高寒草甸,仍以主要伴生种出现在线叶嵩草、珠芽蓼和暗褐薹草(Carex atrofusca)为建群种的草地。地表土层较薄,多为砂砾质,草层高5-10厘米,总盖度30%。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阿富汗、不丹、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中国分布:西藏(西北部、南部、东北部、昌都地区)、四川西部和西北部(马尔康、理塘、巴塘、道孚)、青海(柴达木、河源地区)、新疆南部(昆仑山、塔什库尔干)、甘肃(西北部,西部,中部(肃北、兴隆山、漳县、岷县)、陕西西部(陇县)。

生长习性

矮火绒草春季返青晚,通常在5月下旬萌发,7月上旬开花,8月中、下旬种子成熟,9月下旬枯黄。

主要价值

矮火绒草在草群中出现的较多,但株型小,产量低,草质中等,较耐牧。适口性一般,在放牧前期,不见家畜采食,中期以后,不论青草或干草,各类家畜均采食,绵羊喜食,牛次之,马少食。秋季枯黄后,叶片易脱落,不耐践踏,放牧意义不大,属中等饲用植物。现蕾期的干草在阉牛瘤胃中48小时的消化率较高,可达87.65%,含粗蛋白质高。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