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9 14:20
石头饼是流行于山西,陕西地区的一种传统面食,中国传统的烙制食品。石头饼又称石子馍、干饼,唐朝时称石鏊饼,明清朝称天然饼。
石头饼(又称沙子馍)顾名思义是在制作过程中有石头参与到的。具有明显的古代石烹遗风。黄河人类用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石烹法的出现,应该说与人类谷、麦等粒食食物的食用有一定的关系。植谷为食,始于神农时期。神农氏是黄河先民中的一位圣人,即传说中的炎帝,是黄河民族的祖先之一,他首创农业生产,教人食谷。《白虎通》云;“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吕,教民劳作。”然谷物粒食,不宜于火上直接烧烤,先民就发明了“石上燔谷”之法。《古史考》云:“神农叫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关于“石上燔谷”,其它典籍中也多有所载《礼记·礼运》有“其燔黍捭肠人。污尊而杯饮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之。”、“臂析肠肉加工于烧石之上而熟之也。” 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在制作的前一天就先调好酵母;然后将麻油倒入瓷盆内,按比例(0.2公斤麻油、加入两酒盅碱汁)将碱汁加入其中,搅拌均匀,随即倒入开水,再搅拌;油碱水晾冷后倒入面粉(倘油碱水不够使用,可用凉开水代之),用手搅匀呈棉絮状时,把面和好,软硬程度类似于干饼。面和好后,放的十分钟,再制作。
制作前,先将石子淘洗干净,倒入砂鏊,擦点油(以防石子粘在面饼上),然后反复搅拌,吃起来咸酥成香而深受人们喜爱。后经民间不断演化,流传至今。其形玲珑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经久耐储,携带方便,已成为人们探亲访友的必选礼品。
有白面和豆面两种,后一种一般供自家食用。由于人们的食性不同,所以白面饼又分为包馅石子饼、糖石子饼与一般石子饼。主要原料为白面、麻油、酵母(比例为白面1公斤、麻油0.2公斤、酵母0.1公斤)、碱面,如制豆面石子饼最好放些炒熟的麻子、花椒水、食盐。制包馅的,则是红糖馅。
一般石子饼:1.在制作的前一天就先调好酵母;2.泼油碱:将麻油倒入瓷盆内,按比例(0.2公斤麻油、加入两酒盅碱汁)将碱汁加入其中,搅拌匀,随即倒入开水,再搅拌。3.将油碱水晾冷后才可倒入面粉(倘油碱水不够使用,可用凉开水代之)。用手搅匀呈棉絮状时,把面和好,软硬程度类似于干饼。面和好后,放的十分钟,再制作。
制作前,先将石子淘洗干净,倒入砂鏊,擦点油,(以防石子粘在面饼上)然后反复搅拌,使石子升温均匀。制作时,先揪一块面团,反复揉之,使之看似光滑即可。然后,把揉好的面团檊成圆状薄饼。将烘热的石子向鏊子的四周摊开,中央留下薄薄的一层,将圆状饼胚置于其上,再将四周的石子覆盖于上。一般每公斤面可制作15个左右。
1.事先将红糖馅拌好,内放点芝麻,与炒熟的白面和熟麻油拌均匀。2.制作与包月饼法雷同,但馅仅是月饼馅的一半,其余与前一种制法相同,但需防流出糖汁。
1.和面前将白糖用开水溶化;2.油碱水应酌情减少;3.和面时要先用油碱水,再加白糖溶汁;4.其它制作与前同。
1.事前将麻子炒黄,要注意防止炒焦;2.将食盐用开水溶为液体,再注入花椒水;3.和面时,先注入油碱水,再加盐汁水,拌匀后,反复揉搓;4.制作与烧烤法同前。
这种烙制食品的方法虽然古老,然而由于焙烙传热均匀,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吃起来咸酥成香,非常可口。石子饼的身价倍长,已成为人们访亲问友小孩过生日的礼品。
在诱人的蒲城县桥陵风景区流传着大量的传说故事。在景区浏览,你会发现这里的五对石马没有嘴巴,据说是由于当地特产的面粉醇香,引得附近的石马经常到村民处来偷吃,成了马精。后来被愤怒的当地人去掉马嘴所致。
品名:石头饼
保质期: 6个月(勿置于阳光直射及潮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