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23 22:57
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是六放珊瑚亚纲的1目,通称石珊瑚。在生态上分为两个类群:一类分布在热带浅海区,以群体为主,而且有一种单细胞双鞭毛藻与其共生,通常是构成珊瑚礁的主要成分,所以称造礁石珊瑚。最适水温25~29℃,13℃以下就会死亡。适宜盐度27~40‰。生活条件要求洁净的海水,水中陆源物质多而混浊的河口区不宜生长;要求坚硬的基底,否则不能生存。另一类分布在深海冷水,以单体为主,没有双鞭毛藻共生,不成礁,所以称深水石珊瑚或非造礁石珊瑚。最大栖息深度可达6000米。北冰洋和南极的海底都有分布。
石珊瑚的分类主要依据外骨骼的外部形态和骨骼的附属结构。古珊瑚(六射珊瑚)的分类依据骨骼磨片的微细结构(见六射珊瑚(化石))。浅水造礁石珊瑚在印度-太平洋区约有86属1000余种,其中8~9个是地方属,16个属只有1~2种,余下的属在整个印度-太平洋区普遍分布。鹿角珊瑚属已知325种,蔷薇珊瑚属约100种,滨珊瑚属和陀螺珊瑚属各约50种,杯形珊瑚属和石芝珊瑚属各25种(图1)。大西洋-加勒比海区只有26属68种。深水石珊瑚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上部种类很多,估计其种、属数不会小于浅水石珊瑚。大西洋-加勒比海区掌状鹿角珊瑚是大西洋珊瑚礁的骨架生物;印度-太平洋区的美丽鹿角珊瑚是优势种(图2)。石珊瑚除可作石灰的原料和充作建筑材料外,还可作为经济藻类(麒麟菜和凹顶藻)的养殖基石。此外,石珊瑚中还含有甾醇类、萜类和多肽等,可作药用的天然化合物。
石珊瑚目可以是含有虫黄藻或不含虫黄藻的。在含有虫黄藻的珊瑚中,其内皮层细胞充满了共生藻类。这类共生可以将接近95%虫黄藻所产生有机物转化为珊瑚虫的食物。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及虫黄藻所制造多余的能量可以帮助石珊瑚生长快达3倍之多。这类石珊瑚目被限制在浅水(约60米水深)、有光、温暖、适度至快速流动、充满氧气的地方,较喜欢坚实及非泥泞的表面。
不含虫黄藻的珊瑚一般都不是形成礁的,大量分布在约水深500米的地方。它们可以生活在更寒冷及完全黑暗的地方,以吃浮游生物及悬浮有机粒子来产生能量。大部份不含虫黄藻的珊瑚的生长率都较为慢,而典型的结构都是含较少钙质的,故较易受到机械性破坏。
石珊瑚目可以分芽及相对生长率来控制群体的形状。分芽可以再分为内触手芽及外触手芽。珊瑚虫在口道简单的分裂,每一颗芽则保有部份原有的口道,并重新发展余下的部份,这称为内触手芽。外触手芽则是在主体的触手环以外发生,分芽不会享有主体的功能
有关石珊瑚目的起源,现时有两个不同的假说。第一个是指古生代不同的四射珊瑚科直接(可能是多系群)演化出不同的石珊瑚目亚目;第二个则指石珊瑚目与四射珊瑚的相似性是源自古生代初期没有骨骼的共同祖先。近年发现古生代的珊瑚化石却拥有石珊瑚目的两个重要特征:霰石骨骼及隔壁的成形,故此增强了石珊瑚目是独自演化的假说。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