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范式

更新时间:2023-11-30 23:16

研究范式是通过研究方法、论述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体现出来的学科范式。学科范式是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统一,研究范式就是学科范式中的方法部分。

经济学研究范式

经济学研究范式就是通过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述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体现出来的经济学范式。经济学范式是经济学内容和方法的统一,经济学研究范式就是经济学范式中的方法部分。如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还原论方法、假设方法、一般均衡方法、边际效率分析方法、数理模型方法、可证伪方法、刊物级别与论文引用率排名的学术评价标准,就是体现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最本质特征,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简称为线性思维研究范式。对称逻辑思维方式、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公理方法、对称平衡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边际效益分析方法、典型分析方法、原创理论与经世致用的学术评价标准,就是体现中国经济学范式的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根据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最本质特征,可以把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简称为对称思维研究范式。在经济学范式中,经济学研究范式决定经济学内容,西方经济学线性思维研究范式产生一般均衡理论、理性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改进理论、价格经济学、增长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对称思维研究范式产生对称平衡理论、主体性理论、平等理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论、价值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总体上,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是科学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体现了科学的方法论;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是不科学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体现了不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不科学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使经济学成不了一门科学,只能使经济学成为假说或有用的工具。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经济学者不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方法论上的根本原因。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产生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局限性与历史必然性的统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变与启示

宏观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进行了新古典综合的保罗·萨缪尔森(1998年)认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这两个领域一度界限分明,但是近年来,这两个子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

1936 年凯恩斯《通论》的发表使西方经济学由一分为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且传统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造成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隔离。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滞胀”问题的出现使经济学家们更多地注意到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八十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成功地在拉姆齐模型这一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内由技术冲击生成了较完美的经济周期的努力奠定了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标准研究范式。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在当代范式内的复兴进一步证明了微观基础对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性。经济学家们寻找西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努力使得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一体化成为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经济学家们都倾向于从微观层面的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出发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

(二)、在统一的研究范式内,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流派有实现微观基础互补的必要。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争论,西方经济学已有实现新的综合的可能,这就需要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流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统一的研究范式内有实现微观基础的互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微观问题上采用的是纯粹抽象的演绎完全竞争的假设使其以动态一般均衡的模型统一微观基础成为可能。新凯恩斯主义则在微观假设上更贴近实际,但其假设的选取和模型的构建就有些随意,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由两者在微观基础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两者理论上可以存在互补性。萨缪尔森(1998年)断言:“经过20年的争论,对新旧理论的综合过程已开始启动。”他认为这种综合在宏观经济学中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特征而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数量可以迅速调整以适应经济冲击和预期的变化,这样价格的粘性和弹性则可以通过市场的分割得到统一,也就是说,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微观基础可以在同一经济中得到调和。一些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已经引入名义刚性假说,并承认货币变动对产出和就业的短期影响。另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在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和IS-LM模型之间找到某些联系,通过吸收IS-LM模型的一些思想,然后用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来取代IS-LM 模型,使之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斯诺登和文(1999年)预言,如果实际经济的其他重要的特征,如货币因素、价格刚性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融合为一体,将会产生一种“新新古典综合”。

社会学研究范式

范式: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它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

(1)社会事实范式(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的,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他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2)社会定义范式(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民俗方法学)。以韦伯的思想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一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如国家、制度、阶级等)都不是有形的实体,它们是由人们的主观定义建立的,因此社会现象是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这也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论点。社会定义范式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是如何建立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行动的。

(3)社会行为范式(行为理论交换理论)。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地分析,主张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对人的外部行为进行经验观察,才能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地解释社会现象。

以上几种研究范式都只是强调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但他们对于全面认识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这几种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设、概念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不过在实际研究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范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