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

更新时间:2024-06-30 15:47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红丝砚、广东肇庆端砚、安徽古歙州(今黄山)的歙砚、甘肃卓尼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历史发展

先秦

砚台,也名“砚瓦”,因其形如台、凹如瓦而得名。《释名》中对砚的释义为:“砚者研也,可以研墨和之濡也。”虽然随着文化的发展,砚已经成为文人赏玩的一大“雅物”,但砚台诞生之初仅是作为一类工具,与刀剑、碗碟无异,因此早期的砚更加重视的是性质是否坚实耐磨。1980年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一套用于彩绘陶器的工具,其中便包括了一方石质的砚台,可见作为一种工具,砚的历史十分久远。到了先秦之时,绚烂的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及书写记录技术的发展使专用于书写的砚随之诞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晚期石砚由鹅卵石打磨而成,外方内圆线条流畅,虽无后世精雕细琢的纹样,但已经展现出有别于此前绘画用砚的精美。除了耐用、易得的石砚,陶、铜等材质的砚也相继出现。

两汉

汉代的砚台形制相对更加精美,石砚多为圆形砚面的三足形砚台,多加盖,状如小鼎,且刻有简单的花纹。在汉代,就地取材的简单砚台十分常见,而略加修饰的外形则体现了汉代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趣味。偏重实用性的汉砚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兼具审美价值的砚台,如敦煌南湖林场所发掘的一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一方圆面三足石砚,并非简单的方圆几何形制,而是雕琢成熊状,砚下三足皆为惟妙惟肖的熊头造型。古拙大气的汉砚为砚文化在被称为“文化自觉的时代”的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唐宋

隋代砚台多见瓷、陶材质,而石砚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扬,且多为足支形砚。但随着唐以来社会稳定、文化发展,聚墨效果不佳的平直砚面逐渐向聚墨更佳的倾斜砚面发展。常见的足支形砚演变为箕形砚,并逐渐向后世多见的无足、深槽砚演变。与此同时,石砚也逐渐兴起,如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便是始于唐武德年间,唐代文学家李肇在《国史补》中提到内丘的白瓷瓯和端溪的紫石砚乃是不分贫富人皆可用之。此时的端砚并无后世雕琢精巧之态,而是更重视其实用功能。到了宋代,文人意趣愈发得到推崇,对日常用具的“雅趣”的追求形成了一股独特的社会风气,砚台的选材、纹饰、工艺等愈发考究,砚台从“器用”走向文化领域,不乏文人墨客将砚台融入文学创作,如苏轼的“清诗未就冰生砚”、辛弃疾的“自与诗翁磨冻砚”等。

明清

明砚集宋砚工艺之大成,雕工细腻精湛,重视对形神的把握,不追求繁复矫饰之美,整体风格更加简约、素雅,展现明人自然生动、简单质朴的审美追求,以简明的线条勾勒流畅的态势,给人以收放自如、毫不拘泥做作的灵秀通达之感。清砚继承了此前中原文化下的精巧雕工,风格与明砚截然相反,追求富丽华贵之态。清代的仿形砚对外形拟真的重视度极高,如雕龙形必鳞须毕全,雕白菜则需将菜叶的纹路褶皱一丝不苟地展现出来,且惯用大量图案纹样对所仿物形进行修饰,乍看之下便生花团锦簇之感,而高超的雕琢工艺有力地支撑起这份繁缛审美需求。整体上看,明砚继承了宋砚的端秀,并以本朝简约自然的审美为导向创造出风格大方的砚文化,对材料的开发以及工艺的运用更加成熟完备,而清代砚台则从砚文化的高度繁荣中走向工不厌精、料不厌细乃至重审美轻实用的道路。

形态分类

几何形砚

几何形砚也可被称为“正形砚”,即圆形、椭圆等外形相对规整、近似规范几何图形的砚台。此类砚台的制作并不以原料的天然形态为重,而是经过设计、切割使其呈现相对规范的外形。这一种砚形的设计思想重在突出“规矩方圆”的理念,是一种常见的契合儒家思想的形态。鲁地作为儒风繁盛的儒家文化发源地,在几何形砚的制作与设计上具有丰富的心得。因此,鲁砚多为正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梯形、六边形、八边形砚也属常见砚形。这类几何形砚在设计时经过精密的推敲与测算,对线条比例等事先做好规划,以求成品线条流畅饱满且比例优美,充满端方稳重的“君子之风”。除了典型的几何形砚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砚形,即琴形、葫芦形等具有较为典型的可辨识形象且其线条构型自有规律的形态,这类砚形虽然并非几何形,但由于在中华文化历史上此类形象形成了一种具备内在规律性的形象符号,因此也可与几何形砚归为同属。

足支形砚

足支形砚不同于如今常见的如盘如盏的砚台,而是砚身下有足支类似鼎的样式。这类砚的产生可溯源至汉,流行于唐及以前。其中,三足砚作为多足支砚最早出现的一类砚形,流行于汉代。而后,砚的“足”愈发多样化,多足支砚的砚足数量不等,多随着砚身在砚下围作一圈,因此也可称为圈足。与圈足形相对应,此类砚面多为圆状,圆形的砚身使砚足能够均匀排布成圈。后来,在足支形砚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了箕形砚,砚下两足使砚面如簸箕状倾斜,是唐砚的主要流行样式。

仿生形砚

华夏地大物博、物种丰茂,因此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许多动植物对于人们来说是具有独特意义的象征。比如鱼同“余”、鹿同“禄”,多为吉祥寓意;比如麒麟、仙鹤,一者为神话中的祥瑞,一者为常与仙神联系在一起的吉禽;再如竹子有君子劲节之风,葡萄多粒成串寓意人丁兴旺、丰收富足。此类形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砚台作为文人之物,也常被雕琢为动植物的形状,如鱼形、蝉形、蝙蝠形、竹节形等,象征文人的风骨气节、理想追求与生活志趣。品鉴此类砚台,通常从其形与神两个层面进行欣赏。一方面,砚形仿生,须得抓住所仿动植物的特征,并不妨碍砚台本身的实用功能,此之谓“形胜”;另一方面,中华艺术理念重视气韵意境,一味求外在形貌的真实未免有“匠气过重”之嫌,因此在设计、琢磨砚台外形时,通常更强调“形神兼备”“意境生动”,品鉴仿生形砚亦应体会其神韵。

什物形砚

什物形砚与仿生形砚有相近之处,都可归属于仿形类的砚形制,但其设计、制作时所选择的题材为人工所制的具体器具,如铜镜、古琴、花瓶等,而非天然生长的动植物。因此,在欣赏什物形砚时,往往不重其神韵而更多关注其设计的奇巧精妙。设计什物形砚的思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具象化设计思维,即真实地展现所仿什物的形貌,力求写实;二是抽象的设计思维,抓住什物的突出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使观者虽不见实貌却可以联想所仿什物的具体样式。所以,什物形砚繁荣鉴赏可以从设计者的巧思入手,通过物形与砚的质地、色泽、纹理的结合感受仿形的趣味。

天然形砚

天然形砚与此前所提及的诸类砚形不同,其虽然也经雕琢设计,但设计的侧重点不是对人的诉求,如展现端肃朴直的思想理念、赞赏松竹梅君子气度的价值体现等,而是从材料本身的特征出发,进行造型与理念的延伸,其砚重在欣赏自然意趣,追求“天工”与“人工”的共美。天然形砚又可被称为“随形砚”,“随”的是石料天然的形态,宋人言“不加斧凿以为砚”,即此释义。根据砚石天然的外形、色泽、纹理进行雕琢,凸显砚石“天生天长”的意趣,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较之精凿细雕且变其形、改其纹的制砚设计,这一类砚形更符合文人彰显个性的需求。一方上品天然形砚,制作者能够随其形、就其势,充分显其美而化其陋。

制作工序

砚台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多、工艺要求高。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配盒、打磨(磨光)。采石是制作砚台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坑采石自古以来是以人工为主,不能以机械化操作,因砚石大多不抗震,如果开采时,看不清石壁,跟不准石脉,就会把好的砚石打成废石。因此,采石的技术要求是较高的。维料就是选料,砚石开采出来后,须认真挑选,去掉“石皮”,保留“石肉”。再按质量高低分出等级,并按不同的形状加工成砚璞。雕刻,是砚台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和最关键的工序。雕刻首先要求对砚坯因材施艺、去粗取精,确定题材。主要雕刻思路是,构思确定之后,就“打大体”,然后铲滑和细刻。“打大体”即是对砚坯该去的去掉,该留的留下。铲滑是指将“凿口”刮平。起伏明显,线条清晰。细刻则属“工精艺巧”的工夫活了。砚石雕刻完工之后,要送到木盒车间配上名贵的红木盒、砚盒起着防尘、保护作用。砚台配盒之后,砚台与砚盒就进入了磨光工序,先是磨去“刀路”、“凿口”,使砚台光滑,然后,“浸墨润后”,退墨处理。

四大名砚

三大石质名砚下发墨对比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中三大石砚端、歙、洮下墨发墨如何?历史以来评价如何?咱们在此处做一研究讨论。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以下为端、歙、洮砚石的对比:

注:墨条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钨钢刀:约7白钢刀:约6碳钢刀:约5)

从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评价:“歙万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而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

四砚简介

洮砚

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砚的稀少

洮砚老坑石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如今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复洮砚石材产地洮州(今属甘肃省卓尼县),被封为赵土司管理矿区,洮砚被选为皇宫贡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够拥有,百姓只是听闻甚至难得一见。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可见洮砚老坑发墨不弱于端砚老坑(即下岩),但采集难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难获取。

郭培元《论洮砚》:“世人知洮砚之妙,至有胜端歙之处。自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得之不易,兼无专书著录之故,非才不良也,诚为憾事”。已道出洮砚虽有胜端、歙,但自宋之后老坑石逐渐绝迹,得之不易。洮砚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场上尤为明显。

《甘肃洮砚志》记载:“凡物产于舟车交经之区,则其名易彰,而播易远(诸如端、歙)。产于梯航难及之乡,则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欤!陇上鄙处西北(诸如洮砚),关山险阻,而彼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实不幸产于斯土,则其名不若端与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与歙之远且速,自不待论,此洮石之一厄也。虽然,龙泉之剑,不能长埋于丰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于荆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况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足为文房之至宝,足供秘阁之清玩者哉。用是虽产于陇上,前贤颇已歌咏,惟断章遗句,终不敌端与歙之专书记载,故虽有耽嗜砚石者,言及洮石之音声色泽,终属茫然。遂使市者以赝冒真,而洮之实不见,购者以赝为真,而洮之名不振,职此之故,虽有超类轶伦之质,竟不能与端、歙之石争短长于文房。”

书中详细介绍了洮砚从来都不弱于端砚、歙砚,只因地处偏远地区传播力不足,地势险要开采难度大,历代战乱破坏较大,导致石材几近枯竭。市场流通劣质石材,以次充好,以赝冒真,喜好洮砚的人常因此失望,听闻洮砚的人也更是茫然。

1、稀少。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

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

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2、随着文化回归,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都在扩大,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3、市场供应紧缺。

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

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端砚

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

歙砚”的开山祖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易州奚超父子继承松烟制墨的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后主的赏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然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

其料取于今江西省婺源县(唐代属古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这就是砚台。

澄泥砚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相关砚台

松花石砚

松花石砚又叫松花砚,是与端砚、歙砚、红丝齐名的古代四大石质名砚。清朝时被御封为宫廷专用品。松花石砚以松花石为原料雕制而制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龟山砚

据《九九砚谱》记载,龟山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泰安市唯一自产砚台。“龟血石”分布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龟山、鹤山南麓,按岩性,它呈砖红色,含铁质、泥质和微晶结构体,主要是方解石,含矿地层为早世纪馒头组。其石深埋于地下,而非生在山上,质地优良,储量极少,不易寻找,传说千年神龟出逃汶水后,化作一座山脉,与鹤山相对,其血化为两山之间的红色石头,吸龟鹤之灵气,被当地人称为“龟血石”。因龟鹤都是长生不老神,因而当地老百姓,把“龟血石”看作神奇之物,每年的正月十六,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先登高望远,再携“龟血石”回家,门口悬挂柏树枝,就可驱邪扶正,清秽辟毒,百病皆无,富贵平安一年。“龟血石”以软硬适中、温润、细腻、娇嫩闻名,做成的砚台易于发墨,研出的墨汁晶莹光亮,书写流畅,不易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龟血石”经“敲”听其声、“摸”感其温、“浸”察其色,十余道工序精心挑选后,手工雕刻制作成砚台,具有坚而不顽、柔中有刚、滑不拒笔、涩不滞墨等优点,且上布黄金斑点,纵横银线,有“研笔如锉、化墨如油,隔宿不漏”之美誉,极为珍贵。为传承珍贵的民间文化,2006年,泰安市政府把龟山砚手工雕刻技艺,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加以保护,2010年,龟山砚又被山东省旅游商品协会,评为“好客山东”十佳品牌、“平安泰山”代言礼品。经多年的探索,龟山砚已经集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既是书画爱好者实用之佳品,又是艺术爱好者珍藏之精品,还是走访亲朋好友馈赠之珍品,为鲁砚中新贵。由于纯手工制作,原材料稀少,龟山砚雕刻技艺濒临失传,故龟山砚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黄石砚

在我国众多名砚当中,有一种千年前誉满中华,宋亡后销声匿迹数百年的名砚。它就是曾赢得了北宋书画四大家中米芾黄庭坚高度评价的黄石砚。

黄石砚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黄石山而得名。而黄石山因汉代张良拜师及祭奉其师黄石公的遗址,而始称黄石山。1990年,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以高度的评价,并亲笔题写“中国黄石砚”。

黄石砚的砚石品种及石品

黄石又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唐石”。方城石作为一种优质的砚石资源,其色彩亮丽,石质细腻温润。黄石砚石材可分为六大类:青石、紫石、青紫石、墨子石、玉黄石、凤眼石等。其中以青石、紫石最为常见,以石品纯净,无杂者为佳;青紫石融合了青石、紫石两者特色为一身,其色泽和细腻更胜一筹;而呈墨色的墨子石下墨如油如漆,因其蕴藏较深极为难得;玉黄石则表面多呈金黄色,少量表皮黄中带黑,多有黄龙纹石品和黄玉般光晕,给人以美妙奇幻的感觉。如紫檀木般的凤眼石,上面长着很多类似凤眼的石品。石中有状呈圆点者,大小不等,很象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中间还有瞳孔,外层有晕,多到八九层的“双眼皮”。正圆形的明媚如画,有的翠绿相间,美观异常。这都叫“活眼”,有的不太清晰鲜明,或只是一个白点,或有眼而无珠。

黄石砚的石品有:金线、银钱、玉带冰纹水藻玫瑰红冻青、黄龙纹、翡翠纹、火捺石眼等。方城黄石以其品质优良、独具特色,在北宋末年著称于世。北宋诗人、书画家黄庭坚偶得方城石砚爱不释手,视为至宝,亲登黄石山,并用“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这样的著名诗句赞誉;明代马愈著《方城石》称其为“石中上品”;爱石成癖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一书中,罗列全国26种砚台,将黄石砚列为石砚之首,并和当时久负盛名的石砚相比较,其显著之处均在名砚之上或左右,在谈及端砚时,他在《砚史》中这样描述: “然方城温岩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和澄泥砚相比,“着墨如澄泥,不滑……墨发生光,如漆如油。”米芾把其它砚以黄石砚为标准作鉴别比较,足见黄石砚在当时书家心目中地位之重。宋高似孙撰《砚笺》,称黄石砚“墨光可鉴”;明代张应文在《论砚》中提及黄石砚,称其为“砚石上品”;清人朱栋在《砚小史》卷中称黄石砚“方城奇质,发墨如漆”。

徐公砚

徐公砚是鲁砚中的重要品种。产于山东沂南县青驼镇。早在唐宋时期即负盛名。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欧阳修苏轼米芾等名人,在其有关著述中都曾作过介绍和品评,而且评价甚高。

徐公砚石产于山东沂南县青驼镇辖区的砚石沟。是该镇独有的矿产资源,属玄武层,储量丰富。其石质坚硬,密度极高。叩之清脆,其声如磬,下墨如挫,发墨如油,色泽鲜润,且不损毫,堪称砚石材中之上品。多为不规则扁平状,形态各异,边生细碎石乳状的石纹,软硬适度,石色沉静,有青、黄、绿、茶、桔红等多种颜色。制成砚后自然古朴,清新淡雅,质嫩理细,扣之如磬,扪之如玉,下墨如挫,发墨如油,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此石还可刻制成镇纸、朗石、笔筒等艺术品,雕技与天然形态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徐公石早在唐宋时就享有盛名。据传唐代徐晦赴京赶考,途经此地,偶然拾得形色可爱的石片,试磨成砚。在京会考时适逢天寒,砚墨结冰,考生均受影响,惟有徐晦砚墨如油,书写流利,一举考中进士,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休官后缅怀奇砚,定居于此地,被誉为徐公,村名遂改为徐公店,砚石名为徐公石。后因产地偏僻,年久无闻。建国后,经过有关雕刻技师的发掘试制,终于使徐公砚重放异彩。1978年以来,徐公砚多次进京参展,赴中国香港地区、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展出,倍受青睐。

维护保养

保存方法

首先要避光: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可以养砚,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种怪味或产生霉变。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砚身放不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和损坏,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保养方式

1.砚台里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块研墨。

2.应该及时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两三次就应该清洗一下,或者感觉遗留的墨比较厚的时候就需要清洗了。

3.清洗的时候一定要用柔软的材料或用手,硬质材料虽然容易清洗,但是会使砚台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对砚台本身和墨块都不好。

4.松烟墨油烟墨性质不同,最好分开使用两块砚台,不宜混合使用。

5.砚台可以定期放在水中养一养,但是如果长时间不用的话,应该用报纸包好置于干燥的地方。(制造砚台有一步是泡水,但刚做好的砚台是放在玻璃钢罩子里防潮的。)

6.好的砚台要配优质的墨块,劣质墨块可能会划伤砚台。

7.研墨的时候要画大圆,而且不要总集中在一个区域。

收藏价值

专家称,砚台的价值并不是年代越久远越矜贵,唐宋时期的砚台所用材质则不如明清时代的砚台,做工上也无那么讲究,因此收藏中一定要注意这点,否则容易陷入追求古老砚台的陷阱。

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江西婺源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州澄泥砚,宋代时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由于产于当时的“四大名砚”存世稀少,砚台的材质、款式各不相同,我们把产于清代的“四大名砚”的价格罗列其下,好给投资人在投资收藏时有一个大致的参考:象这块边刻山水平板端砚现价1万元;这块长方淌池歙砚现价为2500元;这块边刻双龙抱珠澄泥砚现价也为4000元。除四大名砚外,山东的徐公砚、江源区松花石砚、山东青州的红丝砚等,也是收藏投资人追捧的对象。

面对种类繁复,造型各异的砚台,我们究竟如何来鉴定它的收藏投资价值呢?第一个就是材质。名砚比一般的砚要材质来得好,价格总是比一般的砚来得高。另外,砚台的雕刻工艺,也是决定砚台收藏价值参考的重要因素。此外,砚台的造型品相,也是一个价值的参考点,一般来说,方型、圆型的砚台要比品相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象这块民国时,胡子良刻得的歙砚,身价要高过没有铭文的砚台。当然,砚台的收藏价值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综合考虑。

随着名砚的存世越发稀少,许多砚台的投资收藏人,开始把收藏的目标瞄准更多具有收藏价值的砚台。比如说,明清时期,汇聚了全国能工巧匠在北京造办处雕琢的各式砚台,因为,经过了历史和工艺等的文化积淀,那个时期,在砚台材质选料、磨制工艺以及雕刻手法方面,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所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精品。民国时期,上海出产的海派写实澄泥砚,这些都是收藏投资的热门品种。砚台的收藏投资,懂行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眼光往往会带来意外的回报。为此,行家提供了一些简便快捷的鉴别方法。一是看,看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二是摸,就是用手抚摩砚台,感觉是否滑润细腻。滑润者,石质好,粗糙者,石质就差。三是敲,就是用手指托住砚台,手指轻击之,侧耳听其声音,如果是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如果是歙砚,以声音清脆为好。四是洗,指的是把砚台上的墨痕洗掉,还其本来面目,这样更容易看清砚台是否损伤或修理过的痕迹。注意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有很大的差异。五是掂,就是掂一下砚台的分量,同样大小的歙砚,重者好,轻者次之。

鉴别方法

砚台鉴赏的通用方法,大致可归纳为观、赏、敲、洗四法。所谓“观”,即看其形制纹样与铭文、新旧、修补痕迹等,入眼见构形奇巧、雕工精妙,将玉石金木的天然特性与匠人的巧思结合起来,令人颇感文质皆宜者为佳。“赏”则是视觉与触觉的结合,如玉石之砚,观其质有莹润之意,手触之温润细腻,自有气韵由内而发者佳。“敲”主要是听其声,以手托之轻轻叩弹,品味不同材质工法所带来的不同声音。“洗”主要针对有使用痕迹的砚台,清洗其墨迹使铭文、饰纹样完全显露,并方便观察其是否存在旧伤或修补的痕迹。此外,“擦”“掂”“呵气”等法,亦是根据砚的材质判断品质的常见方法,此处不一一列举。

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

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

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石质的嫩与老。而歙石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声音为“噗、噗”,就说明该歙石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

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于砚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感觉出砚石的优与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