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1 13:25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
碧村遗址为龙山文化(前2500年—前2000年)晚期的一座石城聚落。
20世纪70年代末期,碧村遗址被发现,碧村村民在平田整农田时,发现大量玉器。
2014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碧村遗址进行了考察,考察地点为碧村遗址中心的小玉梁;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对碧村遗址进行了前期摸底工作,并制定工作方案;10月—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对碧村遗址及附近10千米范围内进行了系统调查,确认了碧村遗址范围及遗存分布情况,周边区域各阶段遗存的空间分布。
2015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对碧村遗址内的小玉梁和城墙圪垛上的重要遗迹进行发掘,在小玉梁台地中心发现了石砌排房及外围台地的围墙。
2022年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发现山西碧村遗址外城门具有明显防御性质,认为这处龙山时代大型石城聚落应为黄河畔一座关口城市。
碧村遗址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东以一道横亘南北的石墙为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自西向东主要包括寨梁上、小玉梁、殿乐梁、城墙圪垛四个台地,含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龙山文化(前2500年—前2000年)、汉代(前2世纪—1世纪)、辽金(9世纪—12世纪)、明清(13世纪—19世纪)等阶段堆积,以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较为丰富,几乎遍布整个遗址,在碧村遗址所在的蔚汾河及附近区域存有同类石城遗址10余处,仰韶早中晚及龙山等阶段遗址40余处。
石砌房址位于碧村遗址内的小玉梁最高一级台地上,呈南北分布,构成一石砌排房,约有4座,其平面形状分方形和长方形两类,相间排列,白灰铺地,中央设一直径2米左右的圆形火塘,房址石墙建造统一而有序,选材多为长石砂岩,错缝平砌,石块之间以砂质黏土坐浆,个别墙体采用砾石垒砌,方形房址面积较大,达70多平方米,门道朝向西方,正对蔚汾河与黄河交汇处;长方形房址面积较小,约60平方米,门道位于东侧一角;其中,F2(考古编号)保存较为完整,是同时期规模较大的石砌房址,东西长9.2、南北宽8.2米,占地面积达75.5平方米,白灰面异常坚硬,厚约1厘米,地面灶与F1的灶址南北呈一条直线排列,直径达2米以上,F2东墙封闭,并向南北延伸,与其他房址相连,西墙外是F2石铺地面的室外院落,主门道在西面;F1东西长11.6米,南北宽6.4米,占地面积约74平方米,房址中央偏东位置为一直径约1.6米的圆形地面灶,灶坑周壁涂抹有白灰,中间放置一块有“S”形裂纹的圆形石块,石块外围垫土,并涂抹一层硬面,石块及硬面均被烧结成青灰色,其上还附着一层薄薄的灰烬,紧贴东墙根内侧,有一长条形熟土搁台,残长3、宽0.5、高0.21米,搁台上部与侧面均涂抹有白灰,F1仅在东南角有一宽约0.9米的偏门,呈斜坡状通向室外。
护坡墙位于碧村遗址内石砌房址东侧的缓坡上,走向为西北至东南向,其方向与F1、F2加宽的东墙一致,属于维护小玉梁东侧缓坡的一道护坡石墙,护坡墙长15.2米,宽约0.6米,建筑方式是在缓坡上下切生土,再紧贴生土边上垒砌石块,护坡墙墙体较粗糙,仅局部有规整立面,局部立面参差不齐,个别地方在立面之外再立置条石,护坡墙北端有“回”字形石包墩台,墩台残长约4.8、宽约4.3米,墩台四周用片石包砌,里面填塞黄土,在与石包墙基本等高的中心黄土之上,为片石垒砌的方形站台。
东城墙圪垛距离碧村遗址小玉梁近1千米,在城墙圪垛的东端有大量散落的石块,清理出一段长约11.5米的主墙,宽约3米,方向20°,与地表散落石块绵延的方向基本一致;在主墙东西两侧有与之垂直的墙体,宽度约2.5米;石墙上部破坏严重,仅存底部及基槽,墙体为大小不一的石块堆筑而成,两侧立面较明确,基槽直接打破生土,石墙紧贴基槽而建。
碧村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玉器以琮、环、璧、玦、刀、臂钏、钺、璜为主,样式有环形璧、牙璧、多璜联璧等,玉质多为青白玉及墨玉,工艺为片切割,钻孔技术发达;陶器以夹砂灰陶居多,泥质灰陶和褐胎黑皮陶次之,器形有鬲、甗、敛口斝、管流盉、蛋形瓮、高领罐、粗柄豆、大口尊等。
碧村遗址是蔚汾河流域较大规模的城址之一,遗址内的小玉梁台地中心发现了龙山时期规模较大的石砌排房及外围台地的围墙,出土有大量玉器,为认识晋西乃至北方石城遗址的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提供了考古资料;碧村遗址出土的玉器,是晋西北集中所发现史前玉器的地点之一,与陕北高原的石峁等遗址玉器相呼应,凸显了黄河东岸的晋南、晋西北在玉文化传播路线中的重要作用,其性质归入石峁文化系统,为探索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提供重要资料。
碧村遗址是晋陕高原入黄河口处史前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遗址,拥有着双重城垣和严密的城防系统。碧村遗址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为揭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山西贡献增添了新的重要支点。
2016年6月6日,碧村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上碧村遗址保护范围:东以城墙圪垛梁遗址墙体为界,向外延伸至和尚沟边,南以遗址墙为界向外延伸至忻黑线,西以遗址西地坎为界向外延伸至蔚汾河东岸及及其黄河入口处,北以城墙遗址根底为界向外延伸至山崖边;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各向外延伸,东至大和尚沟,南至忻黑线,西至蔚汾河西岸及其黄河入口处,北至黄河南岸边。
2019年10月7日,碧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12月24日,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发现约4000年前石城防御体系入选央视《2022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2023年3月28日,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今山西大学考古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连续发掘工作,基本理清该台地的整体布局及其聚落的阶段性变化。
2022年8月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位于黄河岸边的碧村遗址发现史前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并揭开了黄河岸边史前聚落形态的变迁脉络。根据对小玉梁台地西北部的层位关系的梳理,再结合台地中部偏东的石砌排房和护坡墙,以及东北部的石砌建筑和北围墙,考古人员逐步明确小玉梁台地在龙山时期聚落形态大体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
专家认为,遗址的东城门保存完整、结构严密、形制规整,显示了河套地区石城遗址一类独特的城门形制。同时,碧村遗址控扼黄河两岸的突出战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现出的处处设卡、重重把关的多重防御体系,强烈指向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关口城市,掌控着西部与中原之间的关键要道,是揭示晋陕高原龙山时代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重要支点。
2024年9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消息称,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出土各类骨蚌制品共95件,考古人员通过对出土的骨蚌制品进行系统梳理及显微观察,发现其加工注重实用性,制骨手工业应为家庭式小作坊。
晋南是玉文化传播路线上的关键节点,中国境内史前用玉传统相对深厚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碧村遗址的玉器发展起步时间较早,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时期早期,尚玉之风波及晋南地区上层社会,玉文化开始向西扩散和传播,尚玉之风逐渐进入陕北和甘青地区,在陕西延安芦山峁和神木石峁、青海民和喇家、甘肃广河齐家坪和武威皇娘娘台等地点,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地处黄河与蔚汾河交汇处,东距兴县县城约20千米,西接黄河,南邻蔚汾河,北抵猫儿沟。
吕梁市——晋绥路——虎山路——446县道——G59呼北高速——016乡道——218省道——蔚汾南路——313省道——沿黄大道——碧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