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23:01
明朝嘉靖年间,恭喜布政史洪珠在碧莲峰东麓近水处题了“碧莲峰”三字,后人遂沿用了碧莲峰一名,奇原名为鉴山。又因山北有陈姓家居住在那里,又有人称为陈家山。另有别称“寿阳山”、“异山”。
在漓江游的最后一景就是阳朔的碧莲峰,又称芙蓉峰、鉴山。它是阳朔县城的主峰,位于城东南的漓江边,山上树木,四时苍翠,从远处看去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当微风吹来,江中的莲花倒影,仿佛徐徐绽开,于是“莲峰倒映”便成了阳朔的一大名胜。
碧莲峰,在阳朔镇东南部,东临漓江。原名鉴山,上尖下阔,为阳朔县城内主峰。据《阳朔县志》记:“碧莲峰原为县内诸山之总名。奇峰环列,开如菡蕾,故又名芙蓉峰”。
明嘉靖年间广西布政使洪珠题“碧莲峰”三字于山的东麓近水处,且该山形式似一浴水而出之莲苞,此后,“碧莲峰”、“芙蓉峰”二名即专指此山。碧莲峰山势嵯峨挺拔,山上绿树成荫,苍翠欲滴。西北有崎岖小路可攀山顶(上山约15分钟)。
登山远眺,周围数十里奇峰林立,云霞缭绕,瑰丽风光尽收眼底;俯视朔城漓水,田财贸村舍,美好图画如拥怀中。特别是登碧莲峰看东岭朝霞,“日跃群峰霞光艳,万朵芙蓉层叠出”,景色蔚为壮观。故有前人刻有“登临好”三字于山顶石壁。“东岭朝霞”为阳朔八景之一。郭沫若先生1963年游此山后,曾赋诗赞云:“奇峰八面玉玲珑,深感吾身只二瞳。忽观音千手眼,料应生自碧莲峰。”碧莲峰现在已成为阳朔的象征。
碧莲峰倒映在漓江水中,微风吹拂水面时,莲花倒影仿佛徐徐绽放,成为阳朔的一大名胜。在日出及日落前后,还可观赏“碧莲翠竹”、“双峰锁江”、“白沙渔火”等胜景。峰上西北有小道,由此可登上绝顶,极目眺望,十里峰林,九曲漓水,美不胜收。
碧莲峰林木葱茏,苍翠欲滴,东北麓建有鉴山寺,后因毁于抗日战争而复建鉴山楼,鉴山楼为两层仿古建筑,底层为三面开敞阁道,上层为观景楼阁,视野极佳,可将“千峰万壑眼底收”。鉴山楼下为迎江阁,阁上有八面窗,每一窗都像一个画框,临窗远眺,一窗一景,各不相同。
迎江阁东有风景道,道旁壁上有颇多石刻 ,其中清代王远人一笔写成的“带”字,笔法苍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颇具气势,堪称摩崖石刻之极品。过了风景道,绕道西麓,沿小路盘曲直上可达峰顶,峰顶石壁上刻有“登临好”三个大字;每当日出或日落,“东岭朝霞”、“白沙渔火”等胜景就会显现。
紧靠古城阳朔县,隋代建县以来,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 《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 碧莲峰就像缀在青罗带上的一朵莲花,又似漓水之滨的蓬莱仙 境。离船登岸,风景道上寻胜迹,奇石夹道,题刻殆遍。仰望 山壁上,那一笔写成的“带”字,长宽3米多,字傍题款“大清 道光甲午仲春山阴充仁书”。古人这着意的一笔,一说此字含 有“一带山河,少年努力”的寓意,一说应是“一带山河甲天 下,少年努力举世才”之内涵。过山门,临江处筑有迎江阁, 分两层,下层开敞,上层八面开窗,每窗像一个画框,凭窗远 眺,一窗一景,称“画窗”。后侧有鉴山楼,唐鉴山寺遗址。 龙头山横出江岸,山壁丹黄,形若长龙饮江。天鹅山鹅头高昂, 活龙活现,山顶有一石鹰,名“高山雄鹰”。走完碧莲峰下的 “风景道”,绕到西麓,经小径盘曲直达莲峰绝顶,山顶石壁上刻着“登临好”三个大字。
碧莲峰,平面如削,圆润光滑,从正面看,很象一面镜子,所以叫“鉴山”。船过鉴山峰往回看,更象一朵含苞的花蕾,浮水而出。它倒影江中,又像徐徐绽开的莲花,因而又叫“碧莲峰”。碧莲峰山麓,有一条小道,在小道上行走,可看远山近水,名叫风景道。看碧莲出水,最好的角度就在“观莲桥”。观莲桥有叫阳朔大桥,1978年建成。大桥栏杆装饰着阳朔山水风景浮雕,桥头峭壁上原刻有精湛的“观莲处”三个字。在这里看碧莲峰,整座山峰恰似一朵浮水而出的莲花。在碧波粼粼的江中,倒映的莲花向水底生长,岸上水中,双开并蒂莲,在此处观莲绝妙,因此唤作“观莲桥”。
风景道旁有许多历代石刻,尤其以五米多高的巨幅“带”字最为壮观。船靠近阳朔码头时,抬头可看见碧莲峰崖壁上刻着巨幅“带”字摩崖石刻,赫然醒目,渐近渐大。这大“带”字以笔走龙蛇的气势和飘逸洒脱的神韵吸引着前来游览的客人们。这个“带”字写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他早在广东做官,构调任广西,1834年到阳朔代理阳朔县令。在任职那年,写下了这个5米多长的“带”字。遗憾的是作者写好了字刻在石上后,没留下任何注脚。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也无从考证。以致对这“带”字的含义,后人也就不断地做着有趣的文章了。有的人从“带”字中揣摩出“一带江山,少年努力”八个字的笔意;也有人认为,这八个字,还言未尽、意未穷,应包含“一带江山,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四言诗的意境。从而使这个“带”字,带出了无穷的联想,以带出不少耐人寻味的有趣文章。
在东岭的后面群峰排列,有壁赤如染的赤壁峰,形如古榕的古榕峰,像凤凰展翅的东华峰,似雄狮静坐的棱角峰……最有趣的是在古榕峰下,还有一座山形如同小猫的猫仔山,俏妙逼真,人们戏称此景为“古榕藏猫”。夜幕降临后,在迎江阁上俯瞰东南面的漓江白沙湾,可以欣赏到渔民捕鱼,灯光似萤,繁星如烁,上下交映的“白沙渔火”绝妙夜景。
北面的阳朔山两峰并峙,形似羊角。此山的原名就叫羊角山,隋朝时县治迁于此,取“羊角”谐音而改县名为阳朔,因而叫作阳朔山。阳朔山侧那座形似天鹅的山是天为山,山顶有一巨石,好像雄鹰独立,所以这一景叫作“高山雄鹰”。隔者漓江,还可以看见龙头山和寿仙峰,它们构成了“双峰锁江”。往东望去,远处那横亘数里的山岭就是东岭了。早晨眺望东岭,只见朝阳从岭背吐出,霞光万道,五彩铺岭,景色壮观美丽,这就是著名的“东岭朝霞”。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的灵感,创作出美妙的诗句。
碧莲峰一年四季均适合游览,每年4-10月是最佳的旅游时间,碧莲峰地处广西桂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为温和,夏长冬短,年降水量多,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为19度,光照充足,四季分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当然,出行一定要留意天气变化,以免因此受到影响。
[尼姑素面] 尼姑素面相传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创。天长日久,制作方法广为流传。桂林尼姑面的精华是汤,汤是用黄豆芽、新鲜草菇、香菇、冬笋等久熬而成。汤色金黄,味鲜而甜,清香四溢。面条用清水煮熟装碗,将汤放入,再加上桂林腐竹、黄菜、素火腿、面筋等素菜和佐料,鲜香爽口,色香味俱佳的尼姑面即可食用。尼姑面以七星公园内月牙楼的最负盛名。
[汤圆] 桂林汤圆具有滑爽、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小吃中的名品。其个头比一般的汤圆稍小,是用上好糯米磨浆,压干成粉,再和成团做皮,以桂林特产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馅制成。煮汤圆可用黄糖或冰糖,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鸡蛋。
先坐火车到桂林,走出桂林火车站大厅,广场上就有往阳朔的空调中巴,5元,大的背包会收1-2元,1个半小时抵达阳朔(节日期间可能会涨价)。千万别轻易搭理那些随意拉客的出租车。
阳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暖湿润,旅游的黄金时间是在4-10月。每年最冷的时候是1月,平均气温约为9℃,但极端最低温在1℃以下,最热的时候是7、8月,平均温度约为28℃,极端高温都在35℃以上。阳朔每年从3月进入多雨季节,到9月结束,其中5、6月的降雨量最大,此时出门最好随时携带雨具。阳朔县内的低海拔地区和岩溶地区夏长冬短,东北和西南的高海拔地区冬长夏短,冬季虽会有降雪,但很少会有积雪。
阳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特产品丰富,其中,沙田柚、金橘、板栗、月柿是阳朔的四大名果,享誉国内外市场;而萝卜、茨菰、大白菜、菠菜、莴笋等无公害蔬菜更是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阳朔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画扇、竹凉席、戏剧脸谱、仿古陶器、书画作品、山水盆景、大理石工艺品等工艺精湛,颇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在阳朔的各旅游景点、镇内主要街道和西街上都可以买到阳朔当地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
四周烟雨苍茫,万朵莲花屏障。
分明西出函关,人在华阴道上。
作者:仇兰
原始出处:《阳朔县志》
说明:作者于道光十一至十二年(1831-1832)任阳朔县令,任职期间遍游阳朔风光,成诗20余首。此诗当作于任内,并刻石于碧莲峰之东麓。作者对阳朔莲峰排出,犹如屏障感触颇深。在《致阳朔》中有“城郭并无三里大,人家都在画图中”。在《阳朔杂兴》中有“山峰紧对碧莲花”句。此为状写雨中莲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