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13:59
阳朔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东邻恭城县、平乐县,南邻荔浦市,西接永福县、临桂区,北与灵川县、雁山区接壤。县城距桂林市区65千米,全县总面积1436平方千米,有耕地2万公顷,辖6镇3乡,有汉族、壮族、瑶族、回族等11个民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阳朔县常住人口为273124人。
新石器时代,阳朔境域已有人类活动。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阳朔为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属荆州零陵郡,为始安侯国地。
南朝宋泰始年间(466~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熙平县属其辖地。
隋开皇十年(590年),县治由熙平迁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为县名。阳朔县因此得名,该名历经各朝流传。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阳朔县增置归义县,与阳朔同属桂州辖地。
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归义县并入阳朔县,为岭南西道桂州辖地。县治在今白沙镇的旧县村南侧。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改桂州为静江府。阳朔属静江府所辖。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静江府为静江路,阳朔属静江路。
明洪武初年,改静江路为桂林府,阳朔县属桂林府。
清代,阳朔仍属广西桂林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阳朔属桂林道,桂林道后改为漓江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漓江道废,阳朔直属广西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广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桂林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广西省第八区(桂林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十一(平乐)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阳朔县,属桂林专区。
1968年4月,阳朔县属桂林地区。
1981年2月,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阳朔县人民政府,公社、大队成立管理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队委会。
1981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桂林市管辖,成为市辖县,县治不变。
1961年5月,将7个人民公社分为17个人民公社(镇),公社以下仍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1962年8月,撤销17个人民公社,设立7个区,共辖97个乡级组织。
1996年,阳朔县辖4个镇、6个乡: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城关乡、普益乡、高田乡、金宝乡、葡萄乡、杨堤乡。
1999年9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999]162号)同意城关乡与阳朔镇合并设立新的阳朔镇,新阳朔镇辖原城关乡和阳朔镇的行政区域;同年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999]222号)同意葡萄、高田两乡改为镇建制,两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调整后,阳朔县辖6个镇、3个乡: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葡萄镇、高田镇、普益乡、金宝乡、杨堤乡。
2003年,阳朔县辖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葡萄镇、高田镇、金宝乡、普益乡、杨堤乡。
2015年末,阳朔县辖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葡萄镇、高田镇6个镇,金宝乡、普益乡、杨堤乡等3个乡,99个行政村(居民区)和6个社区,944个自然村(居)民组。
截至2020年6月,阳朔县辖6镇3乡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葡萄镇、高田镇、金宝乡、普益乡、杨堤乡,县政府驻阳朔镇。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地处东经110°13′~110°40′,北纬24°28′~25°4′之间。东邻恭城县、平乐县,南邻荔浦市,西界永福县、临桂区,北与灵川县、雁山区接壤,县域面积1436平方千米。
阳朔县地貌以石山、丘陵为主,山地为辅。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侧地势较高,属海洋山脉(东瑶山)和架桥岭山脉(西瑶山)的边缘,山脉走向大致呈西北——东南,是县内主要河溪发源地。
阳朔县中部为一块约150平方千米的山丘,海拔200~500米之间。自西北贯穿东南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且自北向南倾斜,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入时,受到地形抬升,容易降雨,同时寒潮易于浸入。
阳朔县境内河流大多自西北而流向东南。岩溶区内石山林立,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差50~300米。石山间容蚀洼地、峰林谷地、河流冲积平地交错分布,地势较平坦。
阳朔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县内岩溶地区和低海拔地区夏长冬短,东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区冬长夏短,春秋适中。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的旱、涝、冷、热变化大。2020年,阳朔县年总降雨量1929.1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0℃。
据阳朔县农业区划办提供的资料,1993年进行土地资源勘察,全县土地总面积14.2848万公顷(214.26万亩),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积10.5226万公顷(157.84万亩)。在可利用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2.0113万公顷(30.17万亩),园地面积7400公顷(11.10万亩),有林面积3.5793万公顷(53.69万亩),已养殖的水面面积680公顷(1.02万亩),荒山荒水荒滩荒地面积1.4533万公顷(21.8万亩)。
阳朔县土壤种类多,共有125个土种,耕地土壤理化性状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在2.5~4%之间,酸碱度适中PH值在6.5~7.5之间,质地多属壤土和沙壤土,沙土和粘土面积小,耕层厚度多在12~18厘米之间。
2020年,阳朔县林地面积9.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18%;活立木蓄积量209.04万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291.9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00公顷。截至年底,建成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99万公顷。
截至2015年,阳朔县发现的矿藏资源,金属矿有铅、锌、铜、铁、锰、铝土,非金属矿有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兴坪镇的老厂、咸水、钟家、大源林场的宝峰山一带,储量60万吨左右。铜矿分布在金宝乡的大苏、小苏、三岔、徒厂河以及兴坪镇的老厂一带,储量约1.4万吨。铁矿主要分布在杨堤的下龙、高田的沙子溪、金宝的大桥一带,储量30余万吨。锰矿分布在福利青鸟一带,储量30万吨左右。汞矿分布在高田安定一带。铝土矿分布在杨堤的下龙、土岭一带,储量8万吨左右。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兴坪的水洛、白沙的枫木坳、福利的屏山等地。重晶石分布在阳朔镇的樟桂和金宝的青龙口一带。石灰石等遍布全县。
阳朔县有水资源21.3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5亿立方米,地下水6.8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0.9亿立方米,人畜饮用和工矿企业用水0.16亿立方米,总用量1.07亿立方米,仅为5.02%,尚有95%未利用上。福利镇矮山有温泉1处,水温29.8℃~31.8℃,水流量每秒2.5~2.68升,尚未开发。理论蕴藏量8.38万千瓦,可开发的4.02万千瓦,至2002年已开发0.364万千瓦。
阳朔县主要河流17条,总长243.78千米,总集雨面积1294.97平方千米,共约有地表水13.23亿立方米。
阳朔县主要动植物有170多种。其中鱼类110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7种,鸟类21种,哺乳类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穿山甲、果子狸、原鸡、蛤蚧、麝等。
阳朔县植物主要有地衣类、蕨类、棵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较珍稀的灵香草、青天葵、月月桂、古巨榕、黄兰花、观光木、鸡屎杨梅、竹柏、长枝油杉等。用材林以松、杉、毛竹为主,经济林以油茶、油桐为主,水果以沙田柚、柑橙、金桔、柿子、板栗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油料作物以花生、芝麻、油茶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青麻、槟榔芋为主。
明嘉靖元年(1522年),阳朔县2220户,16585人,户均7.65人。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阳朔县志》吴德征序中所提“朔邑编户几万家”,估算当时人口约70000人。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18428户,89781人(男50321人,女39460人)。
1964年,阳朔县总户数36304户。总人口167156人(男84777人,女82379人)。非农业人口14475人。
1985年,阳朔县总户数51844户。总人口271739人(男138998人,女132741人)。非农业人口23588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阳朔县总人口264640人。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阳朔县总人口308296人,常住人口272223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阳朔县常住人口为273124人。
截至2010年,阳朔县有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藏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满族、白族等十一个民族。
领导信息截至2020年12月:
2023年阳朔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1.55 亿元,增长5.5%,排名全市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11亿元,增长4.3%,排名全市第五;第二产业增加值21.77亿元,增长3.8%,排名全市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66.67亿元,增长6.7%,排名全市第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8:16.5:50.7。工业增加值2.77亿元,下降2.0%。建筑业增加值19.02亿元,增长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亿元,增长20.0%。固定资产投资36.02亿元,增长1.8%,排名全市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7亿元,增长3.1%,排名全市第二。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8201元、24774元,分别增长4.6%、7.6 %。旅游接待2111.43 万人次,旅游总消费300.29 亿元。
农业是阳朔县国民经济的基础。
2020年,阳朔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4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15.4%,林业产值增长9.2%,畜牧业产值下降26.4%,渔业产值下降15.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增长4.0%。
2020年,阳朔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56万公顷,增长2.3%。果园面积2.70万公顷,增长9.9%。
2020年,阳朔县粮食总产量9.38万吨,增长4.7%。蔬菜产量(含食用菌)35.97万吨,增长2.8%。园林水果产量80.71万吨,增长18.5%。肉类总产量2.44万吨,比上年下降1.2%。其中,猪肉产量1.27万吨,下降4.0%。全年生猪出栏16.16万头,比上年下降8.1%。年末生猪存栏12.8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5.7%。全年全县水产品产量0.74万吨,比上年增长1.9%。全年全县木材产量2.41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2.8%。
2020年,阳朔县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26.4%,其他经济类型增长27.5%。
2020年,阳朔县规模以上工业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88.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33.2%。
2020年,阳朔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3.0%;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1.5%。
2020年,阳朔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1%。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08亿元,比上年增长6.4%。
2020年,阳朔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66.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3.8%,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7.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2%,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0.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6%,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5.3%。
2020年,阳朔县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575.9%。商品房销售面积26.50万平方米,增长7.0%。商品房销售额24.56亿元,增长8.5%。
2020年,阳朔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7亿元,比上年下降9.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1.39亿元,下降8.9%;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9.58亿元,下降10.2%。餐饮收入11.41亿元,下降15.1%;商品零售29.56亿元,下降6.7%。全年全县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15亿元,增长2.0%;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2.34亿元,下降38.6%;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0.74亿元,同比下降7.4%。旅游接待总人数1370.39万人次,旅游总消费181.56亿元。
2020年,阳朔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345万元,比上年增长5.3%。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23486万元,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08万户,移动电话25.9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92万户。
2020年,阳朔县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8.61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4.38亿元,比年初增加5.7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64亿元,比年初增加16.59亿元,短期贷款余额20.23亿元,比年初增加5.4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9.41亿元,比年初增加11.16亿元。
阳朔县城距桂林市仅65千米,有二级公路相连,南至柳州、南宁、北海,东南可达梧州、广州,阳朔至广州的二级公路全线贯通,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已通车,在阳朔境内留有葡萄、白沙、高田三个出入口,沿高速公路可以直达桂林城北、漓江景区。
阳朔县水路运输上至桂林,下达平乐、梧州、广州,可常年通航,县内有码头5座。
阳朔县铁路方面,贵广高速铁路通过阳朔县并在兴坪镇设阳朔站,距兴坪漓江山水景区仅10分钟车程,距阳朔县城车程约50分钟。普速铁路运输可依托桂林通往全国各地,桂林市铁路北接京广复线,南连黔桂、桂柳动脉,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
2020年,阳朔县公路货物运输总量322万吨,比上年增长1.9%。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1276万吨公里,增长4.4%。公路旅客运输总量35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2.5%。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20073万人公里,下降19.5%。公路客货运周转量43283万吨公里,增长3.0%。水路客货运周转量834.4万吨公里,下降75.5%。
2020年,阳朔县汽车保有量2.91万辆,摩托车保有量5.79万辆。驾驶员保有量6.55万人,其中,汽车类驾驶员4.96万人,摩托车驾驶员1.59万人。年末公交车路线9条。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59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48辆。
截至2009年,阳朔县共有公立学校127所(职校1所,高完中1所,高中2所,初中10所,九年制学校2所,中心小学7所,村级小学61所,实验小学1所,教学点41个,幼儿园1所);民办学校41所(其中初中1所,培训机构20所,民办幼儿园20所)。
2020年末,阳朔县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招生361人,在校生481人,毕业生65人。普通高中招生1709人,在校生4639人,毕业生1364人。普通初中招生3354人,在校生9637人,毕业生3084人。普通小学招生3750人,在校生21327人,毕业生3352人。特殊教育招生43人,在校生275人,毕业生55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1227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0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18%。
2020年末,阳朔县专利申请量6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28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33件。
2020年末,阳朔县授权专利46件,其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件,授权外观设计专利30件,发明专利1件。2020年末,阳朔县有效发明专利18件。
2020年末,阳朔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全县共有3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末,阳朔县共有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6188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8%。
阳朔县历史上医疗以中、草医为主。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陶寿刚在高田圩开设和安堂中药店。
民国期间,各圩镇又先后开设过近50家中药店。至解放前夕,尚有平安堂、天元堂、熊同寿、利昌药铺、保安堂、长春圃等34家中药铺开业。
1975年,阳朔县新建县人民医院。
至1985年,阳朔县有兴坪、白沙2个中心卫生院,福利、高田、金宝、葡萄、城关、普益、杨堤、阳朔镇等8个卫生院。
2020年末,阳朔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5个,其中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9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2个,村卫生室16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年末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61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34人,注册护士753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6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073张,其中医院611张,乡镇卫生院462张。
截至2020年末,阳朔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0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7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5%。
截至2020年末,阳朔县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764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388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9491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536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695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207人。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08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784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5590人。
截至2020年末,阳朔县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290835人。全县共有420人次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1307人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89人次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民政部门资助602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17019人次。全年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655张。
2020年末,阳朔县总用水量23200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其中,生活用水1580万立方米,同比下降23.3%;工业用水12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1%;农业用水20320万立方米,增长1.5%,生态补水100万立方米,与去年持平。
2020年末,阳朔县全社会用电量5.53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0.2%。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25亿千瓦时,下降8.2%;工业用电1.37亿千瓦时,下降10.7%。
2020年末,阳朔县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97.1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阳朔县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阳朔是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之地,客家文化在这里与岭南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这种多元融合赋予了阳朔客家文化独特的魅力,使其既保留了客家文化的核心特质,如团结友善、吃苦耐劳等精神,又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在语言、建筑、美食、习俗等方面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形态。阳朔的客家人主要聚居在金宝乡,另有少数的客家人分散居住在高田镇和白沙镇,总人数有1万余人。
歌乐、斋醮是阳朔县民间最初出现的表演艺术。清康熙年间起,相继建成福利行宫戏台、兴坪武圣宫戏台、高田关帝庙戏台、县城江两会馆等24个戏台,戏曲演出颇为活跃。
清咸丰六年(1856年),龙潭徐大德创办“宝华群英桂剧科班”,后人称“宝字科班”,阳朔始有桂剧正式班社。清末民初,阳朔、白沙、福利、兴坪、高田等圩镇出现“玩字班”。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白沙增办“瑞英乐科班”(称瑞字科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城在江西会馆成立“寿阳剧院”。两个戏班分别在阳朔县和桂林附近各县巡回演出10多年,民国三十三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4~1945年)因日军入侵而散班。同时,各圩镇、农村的桂剧班子也常有演出活动,桂剧有了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各区相继成立业余文工团,原有桂剧班子上演桂居4传统剧目,文化部门搜集整理传统剧目,桂剧有了新生。
1969年,成立阳朔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简称文艺队),属文教局领导,1979年后以演桂剧为主。县文化局开办文艺小小班两期,共30多人,培训小演员充实了文艺队。1982年参加桂林市戏剧展览周演出桂剧《包公牵驴》,获创作、演出三等奖。1985年,县文艺队共有队员44人,演员、乐队、编导、舞台美术力量较齐全,演出桂剧剧目有《十五贯》《秦香莲》《火焰山》《胭脂》《郑小姣》《花王之女》《徐九经升官记》等20多个。
彩调又称“花灯”、“调子”,是阳朔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各乡村。民国4年至25年间县境彩调已是兴盛时期,稍大村庄都有彩调班子。较有名的师傅有高田的徐老友、城关的莫乃乃等人。
1951年至1956年,白沙兆村源、高田富绢村陆续开办多期彩调科班,其他村庄的业余彩调队也先后成立,至1958年全县有业余彩调队112个,并掀起演唱彩调剧《刘三姐》热潮。
1979年,桂林地区在阳朔县举行地区业余文艺会演,阳朔县创作的现代彩调剧《考嫂子》等节目参加演出,业余演员廖艳兰、朱贵凤获优秀演员奖。1980年召开第三次全县老艺人座谈会,县文化馆组织19人的演出辅导队到农村巡回辅导,全县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到153个,队员4300多人,春节共演出375场,观众达16.0万人次。1981年、1982年,县文化局组织代表队参加桂林市曲艺会演和戏剧展览周,彩调《莲池会》获创作、演出二等奖,《打猫赔兔》获三等奖。《莲池会》演员王福荣获演员新秀奖。1985年全县有业余彩调队84个。
民国十五年(1926年),阳朔县政府请上海启明新剧社在县城同乐戏院表演白话剧(文明戏),时间约3个月。同年暑假,中共桂林县支部派一个话剧团到阳朔县城,在粤东会馆演出《刘姑的处境》《残年》等反封建长短话剧10余个,连演10天。从此,每逢纪念日各区小学便排演一些短小话剧,到桂林读书的学生也回县演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以后,在共产党员教师组织下,阳朔国民中学师生在县城广场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桂花姑娘》《人约黄昏》《一家人》等剧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县长组织演出《凤凰城》。民国三十三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4~1945年),兴坪战时青年服务队和临阳联队,在游击区演出《农村曲》《军民进行曲》《青纱帐》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碧莲表证中心校的教师和桂林师范实习生,演出大型新编历史话剧《林冲夜奔》和木偶剧《一个铜钱》。福利中心校师生演出历史剧《天国遗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区、学校文艺队曾演出《三代仇》《青年一代》《风华正茂》《满意不满意》《于无声处》《一丝不苟》等话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朔歌舞剧在舞台上演出的有《白毛女》《兄妹开荒》《蚌壳舞》《小二黑结婚》《九件衣》等,《蚌壳舞》曾参加自治区会演。1958年,桂林地区举行工交、财贸、农业三个系统文艺大会演,阳朔自编的歌剧《李老汉进城》参加演出。1966年,县农村文艺宣传队移植演出歌剧《红松店》《王杰之歌》等。1975年,阳朔县文艺队创作演出七场歌剧《廖长有》和组歌《韦江歌》。
天籁·蝴蝶泉
图腾古道位于阳朔著名的“十里画廊”中的位置。距离桂林不算远,景区展出的有石器、陶器、自然图腾柱、古老的弓弩、让人听不懂念念有词充满野性诱惑的肢体语言等原始生活场景,再现了12000~~~7000年前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猎和甑皮文化的历史风貌。
月亮山位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十里画廊景区末端。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挂。从不同的角度变换观看,此洞形状也不断变化。如果是开着车赏月山,那个石拱的形状会从弯弯的上弦月,逐渐变成半月、圆月,继而又变成下弦月。
月亮山有天下名山、仙山、灵山之美誉,山上有大理石铺就的800级登山道可达月宫。月宫高、宽均约50米,内多乳石,状如嫦娥、玉免,与广寒宫神话相合。
世外桃源景区是根据晋代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意境,结合当地的田园山水风光开发建设的首批国家AAAA景区,是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旅游目的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景区的游览方式主要分水上游览和徒步观赏。水上的游览乘轻舟环绕湖光山色,园村舍,过绿树丛林,又穿山而出,沿途可经原始形态的迎宾、祭祀、狩猎,又可欣赏到民族特色的狂歌劲舞、边寨风情;徒步观赏的民寨群是桂北各少数民族建筑的一个缩影,鼓楼、风雨桥、对歌台、花楼、长廊、图腾。
杨堤位于阳朔县北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区,境内群山耸立,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田园青山倒影花儿香鸟儿鸣蜂而忙人儿悠,山与水人与物融为一体,一派南国风光。
阳朔杨堤漓江景区主要以坐竹筏游漓江为主,从杨堤漂到兴坪,途经鲤鱼挂壁、童子拜观音、神笔峰、浪石风光、雄狮爬五指山、老人守苹苹果、八仙过江、九马画山、终点2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处。
松花糖
松花糖发源自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民国代总统李宗仁故居中的私人厨房,由李宗仁家中的一名厨师发明。近百年传承创新,风味愈加诱人,甜而不腻,入口酥化不粘牙,流行于桂北地区,滥觞于阳朔兴坪。
松花糖去古已远,名称的由来,一说是由于松花糖粒粒金黄色如松花;二说源自于松花糖“酥脆清甜,入口即化”,是“酥化糖”的讹误;也有说因其作为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的传统年货,寓意着“轻松花钱”的新年愿望。松花糖亦为阳朔兴坪的特色食品。
2019年5月18日,阳朔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9月,阳朔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1月,阳朔县入选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排名100;阳朔县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3月,阳朔县入选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
020年4月14日,阳朔县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2020年5月,阳朔县入选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7月,阳朔县入选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8月,阳朔县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0年12月,阳朔县入选“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2月1日,阳朔县被表彰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市县村镇”。
2021年7月,阳朔县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1年11月,阳朔县被平安广西建设协调小组拟推荐为“2019~2020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县(市、区)”。
2021年12月4日,阳朔县入选2020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名单。
2022年12月,入选2022(第五届)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
2023年7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34。
2023年10月,被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2023年11月,被确定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4年6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34。
县委书记:孙国梁;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林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