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萨·汗

更新时间:2024-11-01 15:13

礼萨·汗(1878年3月16日-1944年7月26日),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开国国王。出生于里海南岸的马赞德兰省。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礼萨汗出生于农村,家境贫寒,出生不久父亲去世,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少年时即外出当帮工。十四岁时投身行伍,在沙俄训练的哥萨克旅当兵,曾长期在首都德黑兰服役,站岗值勤,升为班长。在以后讨伐人民起义、地方叛乱和盗匪的一系列作战中,由于“战功”突出,步步晋升为上尉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指挥过警卫首都的哥萨克部队,被提拔为中校。

夺取政权

礼萨汗热爱祖国,强烈不满俄国对伊朗的军政控制,他极力排挤俄国军官在哥萨克师中的指挥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利用苏俄国内战争中白匪的失败,把俄籍军官全部赶出哥萨克师。哥萨克师师长改由伊朗军人萨达尔·胡马云担任,而礼萨汗掌握实际指挥权。同时由于英国人插手哥萨克师,他同英国的矛盾也在滋长。

1919年8月9日签订英伊协定,规定英国在军事、财政、关税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权,把伊朗变成保护国。这一奴役性协定遭到伊朗人民广泛反对,议会(“马杰利斯”)拒绝开会批准这一协定,伊朗爆发了反英怒潮。英国被迫改变手法,企图通过扶植代理人来控制伊朗,便选中了威信较高的礼萨汗。然而礼萨汗有自己的打算,不想任人摆布,他期望借助英国的支持,通过政变夺取军权,掌握最高权力。于是,他同亲英的作家和政客赛义德·吉雅丁达成协议:礼萨汗同意率部参加政变,政变后由赛义德·吉雅丁担任政府首脑,他则统管全国军权。

1921年2月中旬,伊朗国王阿罕默德·沙阿准备出游南方,指名要哥萨克师派部队担任护卫。赛·吉雅丁趁机让师长胡马云派礼萨汗出任护卫部队司令官。2月18日,礼萨汗利用哥萨克师很久没有领到薪饷的反政府情绪,率领三千名哥萨克兵,从首都西北的喀兹文城出发进军德黑兰。2月21日(波斯历为12月3日)进入首都,逮捕了许多官员,几乎兵不血刃地实现了政变,推翻了阿罕默德·沙阿政府。阿罕默德·沙阿出逃。赛·吉雅丁任新政府首相(以后于5月外逃至巴格达),礼萨汗先任哥萨克师师长,后任陆军大臣,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十二月三日政变”(按波斯历又称“呼塔月三日政变”)是一次资产阶级——地主联盟取代封建贵族统治、以维护民族独立的政变,它标志着旧的恺加王朝大权旁落,名存实亡,礼萨汗从此登上了伊朗的政治舞台。

礼萨汗新政府于2月26日签订伊朗一苏俄条约。条约规定苏维埃政府承认伊朗独立、放弃领事裁判权和各种不平等条约,取消债务和租界,无偿地移交俄国在伊朗的全部财产,还规定如果伊朗领土被利用来进行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敌对行动以及伊朗依靠本国力量不能防护自己的独立时,苏维埃俄国有权派遣军队暂时进入伊朗。这是伊朗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摆脱控制

礼萨汗致力于摆脱英国的控制。他废止了尚未获批准的英伊协定,解除了英国人在伊朗政府各部门和军队中的职务,解散了英国在伊朗建立的武装——南波斯步枪队,遣散了在宪兵部队中任职的瑞典军官,将宪兵收归国防部指挥。他大力扩建军队,整编各地的杂牌部队,统一全国部队,建立统一领导,掌握最高指挥权,增强了自己的实力。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在上院发表演说说,伊朗政府“竟甘愿放弃依仗大不列颠的帮助来巩固自己命运的机会,而准备向苏维埃攻府寻求善意和恩典……”,真使他“感到非常失望而几乎是绝望”。

为了使伊朗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礼萨汗全力对付地方封建分立主义势力和镇压革命运动。1921―1924年间,他出动大军消灭了吉朗苏维埃共和国,镇压了霍拉桑省和阿塞拜疆省的人民起义,扑灭了北部的革命烈火。接着又率部南下,平定了库尔德地区的反抗,扫荡了中央鲁利斯坦地区的分裂活动,荡平了西南部胡齐斯坦石油产区英国人支持的哈扎尔叛乱。礼萨汗在平乱名义下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固然是反动的行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结束了多年来全国分裂的混乱局面,是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统一事业的。

权力巅峰

1923年10月28日,回国不久的国王阿罕默德·沙阿任命礼萨汗为首相。以后阿罕默德·沙阿又出国,“访问”欧洲直至1930年去世再未回国。1925年初,礼萨汗就任按规定只能由国王兼任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议会授予礼萨汗独裁大权。10月31日,议会宣布废黜恺加王朝。12月13日,立宪议会宣布建立新的巴列维王朝(古代波斯的一个强盛王朝)。1926年4月25日,礼萨汗加冕登极,称礼萨·沙阿·巴列维,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君主。礼萨汗创立的巴列维王朝是伊朗近现代史交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伊朗从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走向封建——资本主义历史过程的开端。

倒台去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但并未限制德国在伊朗的活动。他拒绝调整对外政策,即使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仍不接受一些有远见的臣属关于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边的意见。苏联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缔德国特务的活动,而礼萨汗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苏联政府根据1921年2月26日苏伊条约第六条规定,派出军队于1941年8月25日进入伊朗;英国军队根据英苏协议从南面开进伊朗。8月27日,阿里·曼苏尔内阁倒台。几天之后,按照苏、英的提议,阿里·佛鲁吉领导的新政府通过决议,从伊朗驱逐德国及其仆从国家的使馆和特务。礼萨汗抵制执行这个决议,拒绝同法西斯各国彻底绝交,遂于9月16日退位,把王位交给了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礼萨汗本想离国赴加拿大,但英国却让他避居非洲的毛里求斯,后来又迁至南非的约翰内斯堡。1944年7月,因心脏病发作在南非去世。

为政举措

实施改革

礼萨汗十分崇拜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决心仿效土耳其,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图富国强兵。礼萨汗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司法、行政改革。1927年起以法国法典为蓝本,制定了新的商法、刑法和民法,代替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法律,把宗教和司法分开,剥夺和限制教士掌管司法的权力,使之收归政府。1928-1932年,礼萨汗协助凯末尔镇压土耳其境内库尔德人的阿拉拉特起义。1938年颁布关于实行新政制的法律,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省,共辖四十九个州。为了克服地方分立主义,在划定新省界的时候,打乱了旧有的行政区划。所有重要的行政官吏,其中包括各省的总督,都由忠于礼萨汗的人担任。大力建设军队,建立海军,依靠新军镇压了各地的叛乱,以恢复秩序。

在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礼萨汗进行教育改革,下令建立教育部,设置各级学校,进行世俗教育,改变教士控制学校的情况,还在德黑兰开办了一些大学。他发布命令,允许妇女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和上大学,有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生产和工作,尽管工资仍低于男子,但开始迈出了实现男女平等地位的第一步。从1928年起就要求男人穿着欧洲式服装,1929年颁布法令废除原有头巾,改戴“巴列维帽”(一种西方式样的帽子),后来又要求妇女也穿着欧洲式服装,1935年又颁布法令禁止妇女戴面纱。为了打破传统的习惯和障碍,造成新的社会风气,他还让王后和公主们带头穿欧式服装、不戴面纱,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宗教圣地库姆的一个伊玛目对此不满,在清真寺中诟骂王后,礼萨汗得知后大怒,驱车直奔库姆城,把那个伊玛目狠揍了一顿。1935年7月,他还出兵镇压了马什哈德市宗教势力反对废除妇女面纱和服饰改革的活动,迫使上层宗教势力暂时退却。

土地政策方面,礼萨汗于1928年确立地产强制登记制度,把祖借给土地所有主的国有土地转归他们私有,一部分国有土地出售,从而改变了按照宗教法典占有土地的状况。1929年的民法典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也把中世纪以来五股均分制肯定下来(农民佃种地主土地的收获物按五股分成,第一股偿付地租,第二股偿付水租,第三股偿付耕畜,第四股偿付种籽,第五股作为劳力报酬)。1930年在伊朗国民银行之下设立农业银行分行,后来改组为农工银行,向地主发放贷钦,鼓励地主改革经营方法,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礼萨汗本人也成了大地主,他共拥有近二千个村庄,二百五十万公顷土地,二十三万三千居民。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巩固民族独立,礼萨汗于1928年5月10日宣布废除治外法权,收回关税自主权,给予同伊朗缔约的国家以最低关税率。同年成立国家银行,1930年付出大笔补偿费从英国人办的帝国银行手里赎回了钞票发行权。1931年1月颁布法令禁止外国人在伊朗占有农业土地,2月接管印欧电讯公司在伊朗境内的线路。同年颁布“对外贸易专营法”,宣布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控制进出口商品。伊朗同苏联的贸易往来和合营事业有比较大的发展。

维护利益

围绕英伊石油公司租让权的斗争表现了礼萨汗在反帝斗争中的两重性。作为最大的独家股东的英伊石油公司,于1909年取得开采伊朗石油的租让权,1930年以前该公司占资本主义世界采油量的第三位,获得巨额利润,而交给伊朗政府的利润提成还不到百分之六点五。1931年又把这笔利润提成金降低到1930年的四分之一,英国这一无理行动,在伊朗引起群情激愤。在人民群众压力下,礼萨汗政府于1932年11月26日宣布吊销该公司的租让权,伊朗人民欢欣鼓舞,纷纷举行庆祝会。礼萨汗因而获得了反帝斗争的捍卫者的名声。但在英国把这一争执提交国际联盟行政院,借以对伊朗施加压力后,礼萨汗不得不作出一定的妥协。经过谈判于1933年5月29日签订了为期六十年的新租让协议,规定租让面积从过去的五十万平方英里减到二十五万平方英里(1938年以后进一步减到十万平方英里);扩大伊朗驻公司代表的权利;英伊石油公司将在十五年内每年缴付二十二万五千英镑的石油税,在第二个十五年内每年缴付三十万英镑,租让费每年不低于七十五万英镑。

发展经济

礼萨汗注意发展民族经济,开始兴建纺织、农产品加工、采矿、建材等一系列工业企业,或由国家拨款建设,或由国家资助私人企业主建设。陆续建成了水泥厂、沥青厂、甘油厂、制糖厂、轧棉厂、纺织厂、制革厂、烟厂。三十年代后期,又着手建立钢铁、冶金、军工等重工业企业。1935年以后的几年中,每年工业建设投资占预算的百分之二十五。礼萨汗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修建了约一万七千英里的公路。他竭全国之力,全部使用伊朗资金,从1927年起开工修建纵贯全国的铁路线。这条铁路从里海的沙赫港,通到波斯湾的沙赫浦尔港,全长一千七百英里,于1939年1月竣工通车。它把富庶的北方和不太发达的南方地区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全国的控制。

历史评价

礼萨汗虽然实施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但他同时又实行专制独裁,镇压共产党和工农运动,压迫少数民族等反动措施。1937年举行对伊朗共产党领导人和工会领导人的审判,史称“五十三人审判案”。在对外政策方面,礼萨汗企图依靠德国来复兴伊朗,因而大量吸引德国投资、招聘德国顾问专家,为希特勒纳粹势力扩大在伊朗的影响创造了条件,损害了伊朗民族主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