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更新时间:2024-04-20 10:46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是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创作的经济学著作,于1951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全书共八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导论”,分析了民主制度下寻找能进行社会选择的社会福利函数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包括第2—4章,提出社会选择应满足的两个公理,社会福利函数应满足的五个条件,并证明了社会效用函数和补偿原则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条件。

第三部分包括第5—7章,用反证法证明了在五个条件和某些改进的条件下都找不到社会福利函数。

第四部分是第二版补写的第八章“关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注记——1963年”,补充了第一版的疏漏,并评论了这一领域中的某些进展。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47—1949年期间,阿罗对福利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许多被认为是金科玉律的观点提出了疑问。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政府对公共事务所作的决策与消费者为个人支出进行的选择相提并论。那么,两者各自的选择标准是什么?个人选择是如何综合成为社会选择的?在什么条件下社会选择才能是公正的?这些问题从未搞清楚过,为此需要作深入的思考。阿罗在兰德公司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进行并完成了《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的研究和写作。

鉴于1951年以后,对社会选择问题所作的讨论日益增加,《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在1963年再版时,增补了第八章“关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注记——1963年”综述了两版之间在社会选择理论方面的新的重要成果。并对第一版中的疏漏之处作了说明。

作品思想

1、社会选择的类型与面临的问题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有两类基本的社会选择方式:一类是投票表决;另一类为市场机制。在非民主社会中也有两类社会选择方式:一类是独裁决策;另一类是按传统方法(按神的意志或按全体个人的共同意志)作出社会选择。前两种方式是把许多不同的个人选择汇集成为一个社会选择。于是,在民主制度下,社会选择的关键就在于:在许多个人的不同意志指导下作出的选择,与社会选择之间是否能够协调一致。投票理论否定了从个人偏好出发必然会成为社会整体最优化的论点。这样社会选择理论就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难题:第一,是否存在着一种能够判断两种社会状态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或准则?第二,如果能够给定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那么是否存在一个社会选择机制来执行这些价值判断呢?上述两个问题都是针对投票规则提出来的。阿罗认为,投票这种机制是不科学的,它根本做不到使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协调一致。与此相反,它加深了两者之间的分歧。社会选择一旦由多数人的个人选择来决定,就不会存在少数人的分歧,而且多数人的选择是否真正代表符合价值判断的观点也不能确定,这样决策出来的社会选择是不科学的。

2、不可能定理

怎样才能使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协调一致呢?人们知道,一个人所作出的选择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进行的,他偏好什么就会选择什么。假如两样东西他都喜欢,他就会选择他认为对自己更有效用的那一种。这种主观的判断是无法用准确的刻度来进行衡量的,而只能通过进行比较得到一个相对的主次顺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偏好顺序,如果把不同人的偏好统一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的整体偏好。这个社会的整体偏好也就是最终的最优选择标准。但问题是这个社会的整体偏好如何来确定呢?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其偏好也不相同,这样就很难在数学上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如果把社会福利作为社会选择的标准,就会比较轻松地解决偏好的排序问题,因为社会福利是按照客观价值对偏好进行排序的,不再顾及个人的主观因素。那是不是用社会福利作为社会选择的标准社会选择就一定能实现呢?这关键要看能否找到一个产出量适当的社会福利函数,如果能够找到,就可以做出有助于社会选择的社会排序。这样的函数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社会选择是完备的,即对应于任一种全体个人的排序,都能产生一社会排序,且至少有三种社会状态可供选择。

(2)某备选状态在所有个人排序中的位置提高或不变时,其在社会排序中的位置应有同向的调整,即提高或不变,总之不应下降。这实际上是个较弱形式的帕累托原则。

(3)社会对任意两种备选状态的排序不受其他无关备选状态变化的影响。这一条尤为重要。

(4)社会对任意两种备选状态的排序都不是强加的,或者说,不能完全不受所有个人排序的影响。

(5)社会对任意两种备选状态的排序不是独裁的,即不能不受除某一人之外所有其他个人排序的影响。

上述五个条件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必须全部都得到满足,才能使社会选择发生效力。但是阿罗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得到了这样的论断:不可能从许多不同的个人选择中得到大家都满意的社会决策。这个结论可称为“不可能性原理”。也就是说,如果有超出两种不同偏好的人来选择,而被选出的政策也超出两个,那么就不可能作出大多数人都感到满意的决定。因为把许多不同的观点加在一起,就会引起许多矛盾。因此,在每个社会成员对于一切可能的社会经济结构各有其选择的情况下,要找出逻辑上不跟个人选择相矛盾的社会选择,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此外,上述五个条件对社会福利函数来说,都是必要的构成条件,它们必须同时得到满足。但实际上这是非常苛刻的,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数不胜数,有确定的因素,也有不确定的因素,根本就无法进行统计,因此这种同时满足以上五个条件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理论分析上可以将各种因素忽略掉,才能够产生这样的社会福利函数。这种函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3、个人价值观

阿罗通过个人主义假设探讨了个人价值问题。

一种重要可能性就是对个体偏好序列施加两个条件:

(1)每一个个体对两种备选社会状态的比较,依赖于在这两种状态下他能得到的商品。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两种状态下他自己的享受无差异的话,那么他对这两种社会状态无偏见。

(2)如果在两种局面中某一个体在一种局面下所获商品数量和享受比另一种局面要多,那么他就认为前一局面优于后一局面。

根据经济学中普遍应用的伦理原则,应确立两个价值判断标准:第一,如果在某一社会状态下按照每个人的趣味衡量要比另一个社会状态好,那么第一个社会状态就优于第二个社会状态;第二,在任意给定的局面下都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对不同福利分配的排序,这种价值判断经常具有平均主义的形式。

阿罗考察了个人福利判断和社会福利判断的一致性。这种完全一致的价值观包括:对和平的共同愿望,对国家权力的愿望,对平等的愿望。个体趣味的类似性就其实质而言也会导致对社会备选对象的类似性。例如,延长生命的愿望基本上是个人的,但由于获得更长寿命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性的,所以对特定问题的态度趋向一致更为可能。当然,由于个人知识的不完全,所以某些差别和分歧仍会存在。

作品影响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是社会选择理论的开山之作,对福利经济学乃至整个现代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该书提出并证明的“不可能性定理”触动了当代经济敏感而深刻的问题,使社会选择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而,该书一出版,即对西方经济学界产生较大影响。“不可能性定理”也被公认为是数学应用于社会科学取得的一项突出成果。

出版信息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英文第一版于1951年由美国威利父子公司出版,第二版于1963年出版,第二版比第一版增加了最后一章。该书曾被译成多种语言,中文本由陈志武和崔之元根据1963年第2版译出,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作者简介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oseph Arrow),1921年8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40年获得纽约市立学院数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研究》(合著)、《公共投资、收益率与最适财政政策》、《风险承担理论文集》(合著)、《组织的极限》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