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更新时间:2024-11-01 14:3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院之一,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10月11日,成立之初,走的是一条先招生后建校园的办学之路;2011年1月,研究生院完成了良乡新校园的搬迁。

历史沿革

建院背景

1949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接管的原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以及北平研究院部分科学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设置了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部等四大学部,郭沫若同时兼任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是年起,中国科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64年共招收1518人,占当时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20.7%,这其中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部各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是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起点。

1977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

1978年1月,为尽快改变“文革”后科研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立即启动招收研究生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招生领导小组。2月27-2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其招生目的是“培养又红又专的哲学社会科学专门人才,加速建立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1978年8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宣布,由温济泽、杨友吾、岑明、王鸣时组成研究生院筹备小组。8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递交报告,请示建立研究生院问题。8月25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乌兰夫纪登奎余秋里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审阅了这份报告,一致同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确定其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专门人才。

成立初期

1978年10月5日,第一届448名硕士生入学。10月11日,研究生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剧场隆重举行。

研究生院成立伊始,走的是一条先招生、再建校园的办学之路。1978年,由于校舍不足,研究生院暂实行分散多处办公和学习的方式:院部设在北京师范大学,1980年5月又分批搬迁往北京市十一学校;哲学系设在北京市总工会干部学校(今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新闻系设在人民日报社;考古系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亚系设在北京大学

1980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这为科研机构办学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1年1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3月31日,研究生院决定授予318名毕业生硕士学位,获得学位者占毕业生总数的73%、占全国首届获得哲学社会科学学位总人数的28%。

1983年9月,第一届22名博士研究生入学。

1984年8月15日,研究生院校舍建设工程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八间房破土动工。9月3日至11日,与《经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单位在浙江杭州的莫干山联合举办“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莫干山会议”)。

1985年7月22日至27日,研究生院由北京市十一学校迁往西八间房131号(后改为望京中环南路1号),即望京校区。由于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楼尚未竣工,各部门的办公室暂设在1号宿舍楼,图书馆暂搬到汽车库内。

1989-1992年,研究生院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1989级硕士新生全部转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就读。

开拓发展

1991年3月,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迁入研究生院校区。

1994年7月,研究生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研究生院的职责、方向和任务》。

1996年9月27日,研究生院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同年11月23日至28日,研究生院题库考试中心组织了首次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题库考试。

2000年6月,研究生院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研究生。7月6日,研究生院在深圳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深圳研究院。

2002年4月28-29日,研究生会举办了首届“全国研究生会主席论坛”。

2003年1月3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研究生院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建设新校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授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9月27日,研究生院建校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召开。次日,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推出《“春风第一枝”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特别节目。

2011年4月26日,经过三年的建设,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区正式落成。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共同为新校区挂牌揭幕。

2012年起,研究生院与中央统战部联合培养国民经济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及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是年12月,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启动金融管理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下达的招生计划首度超过了1000人。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专门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研究生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年3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学典礼在研究生院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3年5月3日,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5年10月12日下午,农工党中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启动会在农工党中央机关召开。

组建大学

2017年5月,教育部批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1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位授予权调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位授予单位资格不再保留。从2019年开始招收的研究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授予学位。

办学规模

部系设置

截至201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6个教学研究部、40个教学院系、11个直属教学机构。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6月,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03个(含13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09个(含13个自主设置的硕士学位二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统计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自主设置)、发展经济学(自主设置)、城市经济学(自主设置)、传媒信息法学(自主设置)、知识产权法学(自主设置)、中国民间文学(自主设置)、媒体语言学(自主设置)、计算语言学(自主设置)、语言文字测试学(自主设置)、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自主设置)、夏商周考古(自主设置)、中国当代史(自主设置)、中国边疆史地(自主设置)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统计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传播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自主设置)、发展经济学(自主设置)、城市经济学(自主设置)、传媒信息法学(自主设置)、知识产权法学(自主设置)、中国民间文学(自主设置)、媒体语言学(自主设置)、计算语言学(自主设置)、语言文字测试学(自主设置)、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自主设置)、夏商周考古(自主设置)、中国当代史(自主设置)、中国边疆史地(自主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点: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工作法律金融税务、文物与博物馆

北京市重点学科: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民商法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师资力量

研究生院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专家学者中,聘请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在内的、以高级研究人员为主体的导师队伍。截至2014年7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共有博士生导师470人、硕士生导师824人。据2016年研究生院官网显示,研究生院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9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裘元伦周弘刘庆柱王巍陈祖武宋镇豪沈家煊杨义景天魁李培林王家福梁慧星李林田雪原蔡昉李扬杨圣明高培勇张晓山刘树成朱玲卓新平叶秀山李景源王伟光李崇富程恩富冷溶

教学建设

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

集中办院:即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中创办一所研究生院,作为统一的招生单位和学位授予单位,并建设一座统一的校园。

按所设系:即研究生院的教学系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院所设立,实行“所系合一”体制,系主任原则上由所长兼任,系导师从该所副高级以上研究人员中遴选、聘请,系和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系专业基础课教学。

分片教学:即依据学科门类由若干教学系组建一个教学研究部(简称“学部”,也叫“学科片”),负责按学科群开设的或同一专业研究生共同必修的学部专业基础课教学。

统一管理:即研究生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等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教学,并统一管理招生、教务、后勤、外事等工作。公共必修课、学部专业基础课、博士生限制性跨学科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在研究生院学习。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的系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在研究生院或各研究院所学习。专业硕士生的公共课、专业课一般均安排在研究生院院内学习。

根据教育部政策安排,2017年研究生院将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分类招收硕士研究生。所有招生系继续招收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涉及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

研究生院招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每年招收的研究生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属于学历教育,通过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后,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国家奖学金:2012年首次进行国家奖学金评审。2015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83人。

院奖学金:其中包括新生奖学金、二三年级奖学金。

专项奖学金:陈佳贵经济管理学术菁英奖学金是陈佳贵经济管理青年学术基金于2014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捐资设立的奖学金,该奖学金主要面向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类研究生。

助学金:包括研究生生活补助、特困补助、求职补贴和“三助”岗位补助。

截至2016年6月,研究生院在读研究生3100余人,其中港澳台地区留学研究生52人和外国留学研究生48人;共授予博士学位4771人,学历教育硕士学位10053人(其中专业硕士学位3891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院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等。

科研成果

据2016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知识门户网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发表16053篇论文与专著、被引量为37094次。其中期刊文章10145篇、学位论文5080篇、会议论文89篇、专著11篇;按领域划分,经济管理7677篇、政治法律3646篇、文化科学1600篇、社会学1055篇文学967篇、历史地理962篇、哲学宗教884篇、语言文字368篇、医药卫生128篇、自动化与计算技术115篇、环境科学与工程102篇、农业科学85篇、艺术77篇、建筑科学75篇、轻工技术与工程51篇、自然科学总论45篇、理学36篇、天文地球35篇、交通运输工程31篇、军事31篇。

学术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建立于1978年8月,截至2011年底,研究生院馆藏总量为32万余册,其中,中文图书为23万余册,外文图书4.5万余册,中外文过刊4.5万余册。馆藏图书以经典著作、研究专著、资料汇编为重点,并特别收藏有关新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书籍。此外,还收藏了国内知名学者以及研究生院校友所赠大量私人藏书和个人学术专著;故宫博物院、美国“亚洲基金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和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向图书馆捐赠了大量中外文图书。

截至2011年底,研究生院图书馆依托社科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共享和自购的各类电子资源,可在线访问的各类数据库达97余种,可使用的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7万种,电子图书为200万种(其中本地电子图书22万种)。

研究生院历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图书馆的特藏,收藏有自建院以来的所有毕业生学位论文,并全部数字化提供网上浏览服务。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将其历年征集的全国各高校人文和社会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赠送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共计24万册。

图书馆提供馆藏及电子资源的集成检索、网络书目查询及续借预约、虚拟参考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讨室和视听室的网上预约、网上图书推荐、VOD视频点播,FTP资源共享等形式多样的数字信息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1年1月,原名《学习与思考》。1979年出版试刊号。 1985年1月,《学习与思考》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该刊为双月刊,单月15日出版,每年出版6期,每期144页、24万字。

该刊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府和国家智囊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依托,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主要的作者队伍,重点发表探讨当代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诸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逻辑学、法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

2000年2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全国中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00年7月,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确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1998来源期刊”;2003年7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3年,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3年7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电子杂志社确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编号为[q]c015 ”。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定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学术交流

据2016年10月研究生院官网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瑞士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多所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研究生院每年派出多名青年教师和在校研究生赴国外参加短期的访问考察、合作研究、技术培训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种短期的学术交流活动。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的主体构图由英文字母“S”构成,图形简洁、大方,容易识别,“S”体现出了“social”和“science”两个主题概念,突出体现研究生院为社会科学类院校。

“S”又是由变形的“C”构成,两个“C”相互交叉,给人以互动的感觉,体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科研成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校徽主体色为黄、蓝两色。暖黄色象征黄河与黄土地,深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精神内涵。黄蓝两色,对比鲜明有力。

图形总体略向右上倾斜,视觉上给人奋进向上的感觉。

人文之光

作词:朱海、李克

作曲:徐沛东

阳光打开心灵的窗,让梦翱翔,我是春天的翅膀。

复兴之路旌旗高扬,薪火相传,用我生命之光。

啊,沿着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为本是共同的方向;

跨越未来世界的巅峰,天人合一是人文的力量。

人文兴民族兴,教育强中华强,

开始就是永远,现在就在路上,

我们高擎人文之光!

文化精神

在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之际,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为研究生院题写了八个大字——“笃学、慎思、明辨、尚行”。

经征求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全体委员、全院教职学员工意见,研究生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这八个字确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校训。

“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分别出自《论语·泰伯》《中庸第二十章》《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古文原意是总结儒家学者研习经典的学习方法及过程,旨在为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而治学与做人。

笃学:笃,笃实,深厚之意。笃学,即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学习知识。慎思:强调要对所学加以慎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受到蒙蔽而陷于迷茫。“明辨”:意为有明智的分辨能力。做学问如果没有“明辨”,对所学内容不分真伪、良莠,就很难提升自己。因此,训练清晰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是做好学问的关键。“尚行”: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要崇尚把所学知识落在实处,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国家、贡献民族、推动发展。

国运昌,文运兴。天下承平,学术乃盛。夫社会科学者,洞窥人类社会诸现象也。察天人之际,究古今之变。学理精神,道之浩浩,追根溯源,上可迨自古希腊之理性精神。经千年演变,于近世方成显赫学科。

我中国之社会科学也,迭遭千年变局,伴民族兴衰而起伏。方今中华崛起,百家争鸣。凡事社会科学诸贤,莫不秉马克思主义之圭臬,图民族复兴之大业,磨砺笔锋,弦歌不辍。学以致用。风雨岂足惧,敢传世代薪火;穷达不值计,诚思庙堂江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者,群贤云集,翘楚辈出。学科齐全,资源丰富。儒道相济,取今复古,激发後来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承担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重任,领学界人文造诣之风骚。政要闻人慕名而至,对外交流遍及全球。赞曰:古有翰林预闻机要,西有智库参议中枢。当此时代转型之际,吾辈殚精竭虑,为国家民生贡献方略,为真理治典论文。至若社科院研究生院,专事英才培养之机构。学风敦厚,于斯为盛。才德兼备,名播海外。盖闻三十馀载间,良师济济而桃李芬芳,育才有道而英华满园。嗟夫,盛世太平,再创辉煌,吾辈学人,何其幸哉!

陈奎元撰於庚寅年孟冬,张志和书於北京。

时维戊子,序属三秋,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建国门内旗飞五色,西八间房书香一院。师长扶往,其情切切;学友携归,其心拳拳。君不见八方同贺四座欢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十华诞。

研究生院,开风气先,春风一枝,创业维艰。曾忆开帷岁月,神州百废待兴,教育蹉跎十年。白手起家,戮力同心,上下求索,大志弥坚。系设十又有四,地分京师八面。导师尝苍髯皓首,学子或长幼比肩。白驹过隙,后浪催前,黉舍忽忽卅载,人才泱泱七千。风虎云龙搏击大江南北,建功立业留碑百姓心间。

研究生院,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志存高远。业精于勤,读万卷书焚膏继晷;行成于思,走天下路攀岳登山。以华夏国情为本,壁立千仞;应世界潮流之变,海纳百川。旁搜远绍,兼收并蓄,原无论东学西学;校短量长,穷幽极微,都只为正本清源。仰观宇宙,背负青天,志在中华崛起;俯察民瘼,脚踏实地,胸怀万姓平安。

研究生院,大器初成,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系开三八,枝繁叶茂;导师千家,声高望远。桃李天下,卓荦为杰;春华秋实,启后承前。以庙堂之音立魂魄,援宰辅之贺照肝胆。先生殷殷授业,图永固红色江山;后学喁喁求知,谋再造绿色家园。有枢要,出疆吏,多学贤;保社稷,立功业,建新言。君不见百舸千帆竞向东,争为那千秋宏图,万众和谐,三个代表,科学发展。

(作者:李东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业1983届硕士毕业生,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群众组织,是研究生院党政联系广大研究生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是尊重研究生主体地位、完善研究生院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

研究生会成立于1979年4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委员会的领导下,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处的指导,并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委员会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下开展工作。

201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研究生会正式以主席团成员的身份加入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研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良乡校区

良乡校区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新校区和主校区,占地面积610.72亩。

2001年9月30日,在李铁映老院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支持下,研究生院在北京市通州区建设新校园的立项得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2002年4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会议审议决定,研究生院新址调整到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2008年4月26日良乡新校区奠基,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包括12项单体建筑、9项单体工程、7项配套工程。2011年1月一期建设工程竣工后,研究生院主体正式入驻。二期工程中的气膜体育馆和塑胶体育场也已相继投入使用。

望京校区

望京校区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老校区和辅校区,占地面积37.8亩,因此被称为“三十七亩园”。

望京校区整体上比较完好地保存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风格。这种风格也被认为是社科院研究生院能够保持一流学术水平的原因之一。

知名校友

高级干部

学术名家

商界精英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