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5 07:35
祁家川位于青海省平安县,七百多年来,众多民族在这一带往来迁徙,结果使这里渐渐成为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自从1644年清王朝统治以来,汉族人成了这条山沟的主要居民。只有祁家川的地名还能使人想起这里的早期居民蒙古族祁家部落(祁土司)。
祁家川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石灰窑乡西南6Km处,属脑山地区,一九三五年农历六月六日,第十三达赖的转世灵童降生在红崖村当彩家族祁却才让家中。他的家庭是个佛教世家,家族中不少人在塔尔寺等寺院为僧,大哥是六世当彩活佛,弟弟是西藏阿里的一位活佛。他在1938年被认定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次年入藏,途经塔尔寺驻锡,1939年10月7日抵达拉萨。
红崖村三面环山,属于平安县的高寒地区。全村46户人家,藏汉两个民族杂居,总人口为230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新山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1980年全村粮食总产6万多斤,1986年增加到到近9万斤;1980年全村现金收入只有4千多元,1986年增加到2.13万元。此外,全村有大牲畜120多头,户均近3头;有羊430多只,户均近10只。最为村民称道的是全村实现了“三通”,即电通、水通、路通。红崖村祖祖辈辈照明靠油灯,喝水不方便,出门攀小道,生活非常艰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不惜投入巨额资金:1977年架通了用电线路,1986年从10多公里外引来了自来水,1987年又修通了公路,把红崖村与平安县各干道及湟中县丹麻连通起来。仅修路一项,国家就耗资14万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
1979年国家拨款4万元,把已破旧不堪的学校改建为砖木结构房屋的新学校。为了彻底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国家又拨款7万元,新盖了3栋18间教室,校舍一律为砖木结构,水泥平顶,玻璃窗,石灰墙,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定名为红崖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几年来,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初等教育普及率一直为百分之百,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人们每当走进红崖村,总会看到学校操场上孩子们在尽情地游戏,总会听到教室里、校院里到处朗朗读书声。村民们引以自豪的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偏远的山村向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先后送去了20多名有文化的工作人员;人们从红崖村下一代充满理想和追求的眼神中,看到了这个少数民族山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