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9 07:19
能赐人幸福的神灵。
阳城,生卒年不详,字亢宗,唐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完县)。一生与世无争,好学乐施,以忠义卓行称著。
进士及第后,隐居中条山
阳城自幼天性好学,至唐后期京道衰败,生活贫困,以致无钱买书。因而,他请求为集贤院属吏,借此机会攻读,昼夜闭门,坚持6年之久。进士及第后,由于不贪图功名利禄,隐居中条山,与弟阳智、阳域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乐善好施,乡里称著
阳城由于乐施,乡里称著,为人所敬。山东节度使闻其忠义,派人送来缣500匹,阳城固辞不收,使者扔下便走。阳城把缣封存起来,从不打开,逢里人郑俶无钱葬父,就全部送去。郑俶感激不尽,请求做阳城的家奴以示报达,阳城批评了他这种行为,收郑俶为学生,传授他知识。阳城谦恭简素,舍施行义,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村闾中发生争论之事,不去官府,而找阳城调解。
李泌荐举,皇帝召见
阳城的卓行,闻名遐迩,陕虢观察使李泌多次聘其为府僚,阳城始终不应。李泌又把他推荐给唐德宗,命为著作佐郎,李泌派参军韩杰奉诏书谒见,阳城谢称体弱多病,不堪奔走,谢绝诏命。李泌任宰相后,再次向唐德宗荐举,又命阳城为谏议大夫,派长安尉杨宁带诏书绢帛聘请。阳城无奈,只好衣粗布前柱京城谢恩辞绝。唐德宗派宦官取来朝服绯衣下令更衣召见,并赐帛50匹,促使阳城从隐居生活步入政治生涯。
居谏官8年,不争是非
当时,在士人眼里将谏诤官视为危途,见阳城平日洒脱不拘的风采,深知没有善果,劝他好自为之。阳城也深知唐后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又吸取了其他谏官论事繁琐致使唐德宗厌倦的教训,始终采取谨慎的态度,遇事不肯多言,并因此遭到韩愈作《争臣论》讥刺。阳城为了避免厄运的降临,以醉酒不言政事,居谏官8年,未曾与人争是非,人也难测其吉凶。
不顾安危,极言裴延龄罪恶
虽然阳城居官不关心政事,但对人忠义,敢扶正压邪,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裴延龄诬陷陆贽,张滂、李充等人,欲将他们排挤出朝,以专揽大权。唐德宗受裴延龄蒙蔽,事虽不平,人莫敢言。阳城知后,主持正义,声言我身为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臣。他约拾遗王仲舒守住延英阁,进去拜见唐德宗,慷慨陈辞,极言裴延龄罪恶。为了促使这件事早日得到合理解决,他天天去为陆贽等人申冤,知者无不恐惧,而阳城义气弥坚。唐德宗大怒,召集宰臣,命阳城抵罪,在太子李诵的搭救下,经过长时期才被免罪释放。对这件事,唐德宗一直怒气未解,执意让裴延龄为相,阳城在朝堂上明确提出反对,声称若裴延龄为相,他定要撕烂诏书,哭于朝堂。在阳城的谏争力抗之下,唐德宗开始改变了对裴延龄的看法,取消了任其为宰相的成命。史言:“帝不相延龄,城力也。”阳城虽然因此事降职为国子司业,但终于替陆贽等人申明了积冤,使裴延龄的阴谋未能得逞,消除了民众之苦。
极重义气,放走薛约
阳城不仅正直,而且重义气。朝官薛约,言事得罪,被贬到连州,后逃回隐居在阳城家。官府前来捕捉,阳城毫不恐惧,让官吏等在门外,与薛约饮酒告别,并送往城外,执手相辞。唐德宗怀疑阳城是薛约的朋党,下令贬阳城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阳城因薛约牵连被逐出京,一不后悔,二无怨言,世人无不敬佩。
被贬之时,百官求情
唐德宗贬阳城去道州时,太学生何蕃、李偿、王鲁师、李谠等200余人跪在宫外为他求情,希望皇帝能把阳城继续留在京城。柳宗元闻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激动,给何蕃去信,对阳城贬官极为难过,对太学生的精神大加赞扬,何蕃等人跪在宫门外数日,奏书被搁置无得结果。阳城起程之日,太学生数百人为他饯行,无不涕泣,并给他立石纪德。
出任道州刺史,励精图治
出任州官后,阳城励精图治,关心民情,实行节俭,赏罚分明。史载他“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他自己生活非常俭朴,月俸除留足吃用外,其余全归官府所有,常常把官府规定给自己食用的鱼肉等放在道旁,与民公享。道州出侏懦,自隋至唐,每年上贡,以成定制。阳城到任后,哀其父子离别,上奏罢除,道州从此废除了供侏儒这一弊政,州人感激不尽,用阳城的名字给子孙命名。道州前任刺史得罪,长期被囚在狱中,其他官吏为了开脱自己,纷纷向阳城告发原来的不法之事,把罪责全推到刺史身上。阳城虽痛恨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更看不起这种投石下井之辈,下令凡有告发和逃避责任者一律斩杀。
反对催逼租税,弃官归隐
唐后期,藩镇割据,政局动荡,赋税不能按时上缴。观察使派人来道州催逼租税,百姓在重租杂徭下无以聊生。阳城对此深感内疚,在考评各州刺史政绩时,挥笔给自己签署评语是“抚字心劳,追科政拙,考下下”,表示反对官府催逼租税的行为。之后,观察使派判官到道州来逼租,阳城闭门不见,告诉州吏,若问他何在,就答刺史以为有罪,自囚在狱。判官逗留数日,阳城白天站在府门外,夜里睡在馆门内待罪,判官不得已而去,观察使派人来处治此事,阳城不愿身陷牢囚,在民众的掩护下,弃官归隐。
以教授为业,求学者络绎不绝
当官并不是阳城的心事,他乐意的是傲一名朝外高士,所以弃官后以教授为业。在他没入仕之前,就在中条山授业,远近闻名,前来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阳城当时尽管食不充饥,衣不裹体,仍“讲论不辍”。阳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辛勤培养,在学生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深居简出,与世相绝
阳城从道州隐居后,一直深居简出,与世相绝,人难知所在。唐顺宗即位后,曾下诏征阳城回京任职,但此时他已去世,卒年70岁,赠左散骑常侍,赐钱20万,由官府安葬。
阳城是一位不贪图功名利禄的高洁之士,虽然非常清贫,但很乐意接济别人,不为金钱所拜倒。这在唐后期贿赂公行,横索暴敛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出山任职,是出于不得已,所以每天饮酒,不多言事,以避免卷进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旋涡。但他仍能主持正义,与邪恶作斗争,尤其是任刺史以后,关心民情,杜绝弊政,奉公廉洁,反对官府催租逼债,侵渔百姓,这在封建时代是少见的。
在《尚书·洪范》中有五福之说:一寿,二富,三康宁,四攸好德,五考终命。而汉族民间最为流行的和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福神,是道教所传“三官”神或“三元大帝”中的“天官”、“上元一品赐福絷微帝君”。民间年画中的天官面容慈祥、五绺长须,头戴官帽,蟒袍玉带,其左手拿玉如意,右手打开一长幅,上写“天官赐福”,头上有象征幸福的蝙蝠,或以蝙蝠为花边图案。以祈求幸福降临,福运绵长。
“三官”起源于金、水、土三气,《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认为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金为生,候天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