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31 23:36
私人讲学,始于春秋时期。《吕氏春秋·离谓》记有春秋郑国邓析私人讲学事迹。孔子亦设学舍于曲阜,外出游历时,弟子相随,为春秋末期最大私人讲学团体。《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墨子自称有弟子三百人。《淮南子·泰族训》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战国中期,诸子蜂起,各自传道授徒,弟子自由择师,形成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盛况。
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许行倡躬耕自食,亦有“徒数十人”(《孟子·滕文公上》)。秦代禁私学,然禁而未绝。汉代经师讲学盛行,自立“精舍”或“精庐”,隐居教授,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至数百数千以至万人之众。牟长“自为博士,及在河内,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马融“教养诸生常有数千”。蔡玄“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郑玄游学归里,“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晚年弟子“自远方至者数千”(均见《后汉书》诸列传)。汉后,私人讲学时盛时衰。宋代兴书院,多由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设于山林僻静处, 有一定组织机构,内聚大量图书,收徒教授,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并行,是为私人讲学较高形式。元代以后,书院虽逐步官学化,仍有不少保持私人讲学传统。私人讲学制度历二千余年,对繁荣学术文化、培养人才有突出贡献。